黔渝川滇世界自然遗产经验交流会:“喀斯特+丹霞”探索世界自然遗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日期:2024-06-11  访问量:23121  文章来源:

“世界自然遗产是重要的旅行目的地,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世界自然遗产既是自然珍宝,又是文化瑰宝。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开发与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路径。”

在6月7日的黔渝川滇世界自然遗产经验交流会上,不管是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还是地方的领导干部,都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人民群众是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主体

世界自然遗产专家、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肖时珍《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题进行分享,从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与内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ESCO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她呼吁,需加强世界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功能,发挥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部潜力,进而做到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包容性经济发展、促进和平与安全。

如何实现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肖时珍认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认识文化多样性,建立起包容和平等的观念,尊重当地人民群众在提名和管理世界遗产方面的权利,让当地人民群众参与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决策、监测和评估中来,同时注重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民生福祉的改善,让世界自然遗产惠民富民。

“世界自然遗产不仅要保护好,还要推动世界自然遗产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也认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美丽中国紧密结合。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生态,更关乎生活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周边乡村的民生福祉。

四省擦亮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目的地品牌

作为贵州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探索“生态+”融合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荔波县逐步形成1个5A、1个4A、9个3A景区集群,旅游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占全县人口的30%。

“争当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典范,世界自然遗产惠民富民的示范。”荔波县委常委、副县长、世遗局局长、风管处处长陈向东说,荔波县申遗成功十多年来,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核心区内的农户自愿迁出,山里人实现大转型,伐木工变护林员,采石工变轿工,农户变民宿店长……当地人民群众都吃上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旅游饭”。

云南石林深化文旅融合,激发旅游活力,把“旅游富民、乡村振兴、生态美县”作为遗产地周边村寨发展的主要目标,推动遗产地保护,引领村民共护生态,共筑宜居乡村。“以旅哺农”促进就业,仅彝族(撒尼)刺绣一项非遗就使遗产地内的2000余人受益。石林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土绍芳说,“以底线思维‘铸魂’,持之以恒走绿色发展之路;以文化注入‘塑形’,坚持不懈走融合发展之路;以成果共享‘提神’,坚定不移走和谐发展之路。”

重庆武隆曾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申遗成功后把山水地利转化为发展红利,通过“旅游+康养+文化+农业+商贸”的“旅游+N”的发展模式,让10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广西桂林投入5600万元实施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风景名胜区喀斯特生态景观修复工程,对历史山体、岸线受自然灾害损坏区域且无法自然恢复的地块进行生态修复,最大程度维护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其中,渔业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暗嵅生态修复工程分别成为2021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典范。

四川黄龙风景名胜区建立遗产地与社区共保机制,通过“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设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强化资源保护,坚持科研支撑、强化科研合作”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强化破解“保景”与“富民”的难题,探索出景区社区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近几年来,先后推出了梵净山茶、梵净抹茶、梵净药材、梵净山水等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产品,旨在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造福于民。梵净山认真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编制了一套规划体系、施行了一套法治保护体系、实施了一批保护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生态宣传、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坚决当好梵净山的生态卫士。

喀斯特与丹霞携手讲好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故事

在黔渝川滇世界自然遗产经验交流会上,除了交流分享遗产保护管理的经验成果以外,还有一大重要成果,就是启动中国南方喀斯特与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2024年交流学习活动,共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品牌,共讲“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故事,共建“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实践。

“‘中国南方喀斯特’与‘中国丹霞’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系列世界自然遗产,系列遗产的申报成功来之不易,后续的监管与协同发展更是我们共同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贵州省林业局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娜表示,2024年开展这次交流学习活动,旨在加强系列遗产地间的经验分享和问题识别,促进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同时为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监测评估奠定基础。

从活动方案了解到,“中国南方喀斯特”与“中国丹霞”共1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将在6月-11月,分为4个交流学习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交流学习。

法国高斯山与赛文山跨省管理委员会文化遗产负责人(Morgane Costes-Marre)摩根·科斯特认为,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共同特征,属于世界的奇观,又具有中国特色,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赋予了这一特色。

“这次‘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国丹霞’的交流学习活动是一次创新做法,找到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特点,推动了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建设,为今后向世界讲好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故事做了一次探索和努力。”摩根·科斯特如是说。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