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势在必行

日期:2009-12-10  访问量:8388  文章来源:Admin
日前,媒体报道了内蒙古"呼麦"坎坷申遗之路,引起了人们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而颇受国内外专家关注的蒙古族民间艺术瑰宝"呼图格沁",目前已由内蒙古自治区申请"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之时,引起了内人士担心,这种艺术目前在我国仅存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一带,而当地只剩下了三位会表演"呼图格沁"的老人了,虽然近年来专业人员进行了多次抢救整理,但是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还是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一直不遗余力,组织队伍整理访问,邀请专家编撰出版,此前我们出版了《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等一些地方文化书籍,我们希望出版的一些书籍,能够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日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该社还将与有关专家合作,组织编辑队伍,对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与整理,并出版发行,"这是一个功在千秋的行动,同时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据记者了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刑野主编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与《中国爬山调艺术集成》是在保护内蒙古地区文化遗产中出现的硕果,地方戏二人台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是一部成功的民间文化艺术专著,该书目前已被评为内蒙古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


    据王社长介绍,二人台是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宁夏五省区,集歌舞、文艺、戏曲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它是伴随晋陕冀人民走西口到塞外谋生的移民史而形成的。"刘云山同志曾写过一篇文章《让二人台艺术放出新光彩》,重点提出'抓冒尖作品'、'抓冒尖演员'、'突出自己的特点'、'注重理论研究'四个问题。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关注。"


    据了解,《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全书分为六集,有特载--名人眼中的二人台、人物传、大事记,有传统剧目,有创编、移植剧目,有唱腔、牌子曲,有舞蹈、呱嘴,还收录了600多首音乐、150多篇文章、600多幅照片、插图等,可谓集二人台艺术之大成。主编刑野还先后三次赴长城内外、黄河中上游两岸二人台流行地采风,搜集到大批第一手资料,又有蒙晋陕冀宁五省区并北京、上海等地的文艺工作者的鼎力相助,遂成此书。"这是二人台艺术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一部值得收藏、值得仔细阅读的书",王社长说。


    民歌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作为乡土之音,直接产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是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传统民歌世代传承,不断丰富和发展,歌词越加精炼,曲调渐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社长介绍说,当今社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致产生民歌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保护和延续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民歌,已经迫在眉睫。"真正的民歌不能在这个时代成为绝唱,我们不能在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待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宝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东生:


    《中国爬山调艺术集成》就是一部难得的民歌集,其中主编刑野及内蒙古通志馆的工作人员并内蒙古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多方采集,研究整理,使大量的民歌得以记录下来,文化学者张国民认为,"它的问世,无疑填补了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一项空白,夯实了中国北方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基础,是一部足以震撼北方地区民族民间艺术领域的扛鼎之作。"   (王东生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社长)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