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重在“神韵”

日期:2011-03-29  访问量:5493  文章来源:Admin
自200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福建土楼这一“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近来因一部名为《土楼神韵》的歌舞剧,再次走进了公众视野。

   “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在这部福建永定县打造的歌舞剧中,客家先民悲壮迁徙、夯筑土楼、漂洋过海等历史场景的再现,迎春牛、打新婚、猜拳舞狮等客家风俗的展示,深刻诠释了土楼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同时唤醒了海内外客家人的共同记忆。

   正因如此,这一出自县级文艺团队的作品,从县城演到省城,并在兔年新春走进国家大剧院,成为全国地市级以下文艺团体首次在此上演的剧目;也因为此,该剧在台湾演出时,许多知名人士不仅题字留言,还在演出后与演员手拉手共唱客家山歌……

   在时下一些地方不惜举巨债“申遗”的情况下,在一些世界文化遗产过度开发、频频涨价的场景里,这一现象颇具启示意义:世界文化遗产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最重要的价值又在哪里?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评定文化遗产时,强调要从历史、艺术、科学、审美、人类学等角度衡量是否“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丽江古城成功“申遗”,由于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福建土楼举世瞩目,也因为它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在于它承载着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蕴藏着重要的启示性资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文化遗产不是“文化财产”,不能把“申遗”异化为“遗产搭台、经济唱戏”,使其成为一笔单纯的经济账;不能把开发等同于门票经济,使文化遗产患上“富贵病”;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董楼阁,甚至高价制造假文物,使文化资源遭到“保护性破坏”。相反,要树立这样的文化自觉:“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序曲,应该像《土楼神韵》那样,去发掘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内在神韵,保存文化遗产所积淀的岁月印痕,传承文化遗产所记录的民族基因,使之真正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民族的认同载体、文化的繁荣源泉。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文化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元素,也是最能获得广泛认同的价值,特别是那些经历时间检验后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多项世界文化遗产,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豪。但我们更要看到,相对于我国众多的文化遗产,“申遗”所能承载的遗产保护毕竟有限。

   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因此,一方面,我们重视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要把目光投向为数更多的文化遗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畏感,去珍视它们的文化价值,发掘它们的内在神韵。唯此,才能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心态,通过文化凝聚前行道路上的共识,打造我们走向未来的“软实力”。(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