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守护世界自然遗产 激发更大生态优势

日期:2024-09-11  访问量:3700  文章来源:中国城市报

1.jpg

2.jpg

上下图均为: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里,鸟儿在自由飞舞。丁洪安摄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位于东营市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以及拟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是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总面积的63.52%。

在今年7月底召开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遗”行列。这也标志着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为山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以此为契机,东营市及其相关单位将如何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

整体修复擦亮生态底色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候鸟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该栖息地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植物种类则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对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周立城表示:“我们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形成了3种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的修复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构建水系循环系统,大力修复淡水湿地;通过构建微型生态系统,大力修复盐沼湿地;通过构建生物演替系统,大力修复海岸带湿地。”周立城说,“我们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修复的是植被、营造的是生境。每一项生态修复工程,都是为了营造适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栖生物、不同鸟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每一项工程都是和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密切相关的。”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在河流淡水湿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按照生态学要求设置大缓坡和深水区引进黄河水,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结合下游漫滩补水需水量,系统考虑鱼鸟生物关系,设置快速过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

在盐沼湿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通过项目实施,全面修复黄河三角洲受损的盐地碱蓬植被,不断发挥盐地碱蓬群落改良土壤、降盐增肥、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为鸥、鹤、鹬等珍稀濒危鸟类提供重要栖息地。

在海岸带湿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通过全面治理互花米草,使往日的“绿色沙漠”焕发了勃勃生机。据介绍,今年春季,互花米草项目治理区发现丹顶鹤137只、黑嘴鸥等鸥类8000余只、鸻鹬类约2万只。

智能监测为候鸟活动保驾护航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谈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对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候鸟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枢纽。”

据了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坚持科学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院校及研究单位,建成了东方白鹳保护研究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并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累计建设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巢133个,改善了鸟类筑巢繁殖环境。

同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感知,提高生态环境实时监测能力。赵亚杰表示,该保护区加快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监管提供了数据传输保障。

此外,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研发新技术,提升生态系统数智化监测水平,通过综合运用互联网、无人机、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打造AI图像识别点位20处,全国性首创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识别技术,提升了对旗舰物种的保护力度。

赵亚杰介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还研发了手机端“多彩黄三角”应用平台,便于野外记录守护和准确识鸟;利用“互联网 全球定位系统”,跟踪东方白鹳、丹顶鹤等珍稀鸟类128只,获取有效信息超1.5万条,掌握关键物种的分布特点和迁徙动态,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数据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鸟类、人为活动等视频监控200余处,搭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3处、红外摄像系统10处、海上雷达预警系统2处,保护区智慧监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着力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

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跻身“世遗”行列,将对东营市的发展产生哪些带动作用?东营市如何进一步发挥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提升生态保护工作水平?

“此次申遗成功,能够进一步提升东营黄河口的国际知名度,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市土地矿产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于汇洋表示,下一步,该市将以申遗成功为契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充分发挥自然遗产生态价值,持续加强传承利用,着力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于汇洋介绍,一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持续深化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成果转化应用,创新探索黄河口公共生态产品社区共享、生态补偿、区域品牌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努力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国际湿地城市、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国家公园”4张“生态名片”融合发展。紧抓此次申遗成功契机,持续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升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推动生态品牌和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相互促进、融合发展;以生态品牌、湿地特色为媒介,以文化底蕴为精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升级版”。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0月,东营市将举办2024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这也是该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的举办对于加强湿地保护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效促进国际湿地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提升东营市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和黄河入海口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于汇洋说。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心主任王忠敏表示:“我们将以山东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行列为契机,科学利用‘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口生态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研学旅行、科普教育、生态文明教学等活动,弘扬好黄河文化、讲述好黄河故事。”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