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建筑明珠——福建土楼

日期:2011-11-21  访问量:6368  文章来源:Admin
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主要散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最常见的是圆形土楼,同时还有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的集庆楼已是600岁高龄,最年轻的善庆楼只有30年历史。

  土楼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以火烧瓦覆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聚族而居的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

  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而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匪四起。土楼依山就势,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又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坚固、防御性强,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还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惊叹不已。

  外观厚重的土楼,也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昭示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的楹联备受世人赞喻称道。

  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深深地铭刻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

  振成楼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乾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

  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

  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

  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及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