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生态修复:“补”绿大熊猫家园
日期:2011-03-04 访问量:6526 文章来源:Admin
我省地震灾区为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是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的水土保持区、生态旅游资源最富集区之一,但也是中国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联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规划工程项目229个,总投资136.79亿元,涉及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整治、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恢复、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4个方面。
2010年7月,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组织由省林业厅牵头,省林科院重点参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专题调研,新近完成了《四川省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送审稿)》。“灾区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连续不断建设。”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来,灾区生态修复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与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是其中之一。卧龙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自然+人工
缝合山林开裂的“伤口”
长达5个月的实地采样,再经图样分析和数据统计显示,在卧龙约有2100公顷的受损林地由于滑坡、崩塌等严重破坏,完全变为了裸岩和巨石堆积,地类性质完全发生变化,只能依靠自然修复。“目前已得到初步改善。”还有4000多公顷则需要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逐步恢复森林植被。
1月7日在去往卧龙镇的省道303,记者看到道路两边山崖上岩石裸露,越靠近公路的地方裸露的岩石越多,而山顶已是绿树丛丛。“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得到初步修复。”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邓东周博士介绍说,他是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专题报告撰写的主要成员,和10多位同事主要负责卧龙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
其实,早在地震后,邓东周到卧龙调查时就发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部分地段林地受损情况较轻,加之雨水丰沛,植被是可以“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逐渐得到恢复”。两年后,当他和同事到卧龙镇以上的地方调研时,看到高山一些树木已自然生长起来。
然而,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造成的植被总破坏面积达到6117公顷,大自然的力量能有多大?
接受任务后,邓东周他们再次实施小班立地类型调查,“根据海拔、坡度、土层厚度、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多种因素,卧龙被分为5个片区、18个立地类型、395个小班。”这是要根据地形图,科技人员到实地对坡勾绘,再把图样和数据导入电脑,精准地统计出植被受破坏的面积。
印象最深的是邓生片区。一大早,高级工程师张小平和邓东周等一行三人从耿达镇出发了,越野车前进3个多小时后,“上山没有路,车开不上去了。”他们沿着一条废弃的铁路,踩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甚至手脚并用,还要一边拍照,一边绘图。一路上,地面裂口,林木折断,地震拉开的“伤口”处处裸露。
通过长达5个月的采样分析,图样和数据统计,他们规划出在重度受损的地方,采用人工植苗、工程措施和人工点(撒)播造林,中轻度受损的地方则通过封育补植、补播和点(撒)播等人工方式促进恢复植被方案。
而事实上,人工修复方案,也得不断变化。2009年10月,邓东周等人曾打算在卧龙入口段耿达镇采用基质喷播灌草来恢复植被。“那是一片裸岩,没有土壤条件,要依靠机器把混合种子的土壤喷到岩上。”可到第二年春季,那里已经不能采用机喷修复方案了,“裸岩全部垮塌。”正是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才让邓东周他们感到一次次地挑战。
竹树混植
选用大熊猫可口“美餐”
汶川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地震前,山上有时能见到野生大熊猫的踪迹,而震后就再也没见到了。”因此,卧龙生态修复“是为了恢复大熊猫自然栖息地”,这一定位获得专家的认同。
卧龙属于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森林植物极为丰富。专家认定,卧龙生态修复要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同时要尽量考虑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树种选择相当重要。
“不同的海拔,需要种植不同的树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又查阅厚厚的《卧龙植被》等书籍,邓东周和同事们选择了野核桃、红桦、油松、麻栎……10多种树种。
然而,专家组评审时还是出现了问题。漏洞出在“柳杉”身上。“现场调查时,我们发现卧龙部分地段分布着柳杉,于是把柳杉也列入其中。”邓东周说,可是,有老专家提出,柳杉并不是卧龙的原生树种,不能作为备选。做设计的几个小伙子不服气,又到处查阅资料,事实最终证明老专家是正确的:“柳杉是上世纪60年代从外地引入卧龙的,真的不是原生树种!”于是,柳杉从备选名单中被删除。
卧龙村民曾经在房前屋后和山上大面积引植一种竹子,“结果这种竹子大熊猫并不爱吃。”考虑到此情况,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鄢武先提出人工造林使用的竹子,不仅要适合卧龙的自然条件,还应该是大熊猫喜爱的食物。于是,在修复中他们选用了白夹竹、华西箭竹等多种竹子品种,并且在搭配上特别讲究,“白夹竹+桤木”、“华西箭竹+四川红杉”、“拐棍竹+野核桃”、“冷箭竹+云杉”等多种竹树混植方式相继出现。
商讨人工修复方案时,老专家们曾再三叮嘱,林中空地一定要判断清楚,是被毁林地留下的空地,还是原本就为空地,这是为什么呢?“本来没有林木的空地,说不定就是大熊猫晒太阳的地方。要是种上树,那大熊猫熟悉的休息地就没有了。”邓东周给出解释。
把树种下
多项科学实验亮相
大量泥夹石的坡面,堆满各种石块和杂物自然堆积体……在震后两年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就在耿达镇到卧龙镇这一段,记者见到山上乱石大面积存在,想要把乱石清理完再植树,几乎不可能。那怎样把树种下去呢?两年来,各种关于植被的实验在卧龙进行。
虽然植被的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服务功能强,但是时间慢。鄢武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而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会更快一些,但各种困难与地理复杂性也是肯定有的。
曾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邓东周,上学期间就设计了一种珍优树种网状育苗容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能否把它应用到卧龙生态恢复中?2010年4月,他和同事们开始了这一容器造林的试验。
“常用的育苗袋是塑料薄膜制成的,既不能降解,又容易影响根的生长。”一开始,他们在塑料薄膜上打孔,以便帮助树种根部呼吸,效果不是很好。又改用麻袋,麻袋能降解,但由于从耿达镇到卧龙镇的乱石面积太大,麻袋又不容易固定。经过多种材料试验后,目光锁定竹筐。
把种子混合泥土装入竹筐,再把竹筐一个个摆放到乱石堆上。“竹筐上有网状的洞眼,能透气透水。”树种发芽后,慢慢地根系穿出竹筐,钻入乱石下的土壤中,牢牢地抓紧松散的泥土。“而竹筐本身可降解,能腐化为树木的肥料。”
此外,他们还借鉴了盐碱地、退化沙地、公路水坝等条件下的造林方式。堤坝、公路绿化时,工人把土壤和种子装入植生袋中,再把植生袋一个个垒上,让绿草悄悄地在边坡上茁壮成长。“植生袋是一种生态袋,里面分成几层,分别可装入种子、土壤、肥料。”
开春前,专家们还将来卧龙实地调查,“要达到85%的成活率才算合格”,邓东周说。因此,新的实验又要开始了,要用光合仪来测量植物的光合数据、蒸腾数据,判断其光合作用情况。还要进行样方调查,在20×20米的样方内给每棵树木编号,测量其胸径和树高。长得好的植被,除了在卧龙推广,其中一些成功经验,还能在较大区位获得进一步的推广。(责任编辑:曹凤娇)
200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联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规划工程项目229个,总投资136.79亿元,涉及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整治、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恢复、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等4个方面。
2010年7月,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组织由省林业厅牵头,省林科院重点参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专题调研,新近完成了《四川省地震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送审稿)》。“灾区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需要10年左右连续不断建设。”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年来,灾区生态修复取得不少宝贵经验,与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是其中之一。卧龙则是这一方面的代表。
自然+人工
缝合山林开裂的“伤口”
长达5个月的实地采样,再经图样分析和数据统计显示,在卧龙约有2100公顷的受损林地由于滑坡、崩塌等严重破坏,完全变为了裸岩和巨石堆积,地类性质完全发生变化,只能依靠自然修复。“目前已得到初步改善。”还有4000多公顷则需要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方式,逐步恢复森林植被。
1月7日在去往卧龙镇的省道303,记者看到道路两边山崖上岩石裸露,越靠近公路的地方裸露的岩石越多,而山顶已是绿树丛丛。“卧龙大熊猫栖息地得到初步修复。”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邓东周博士介绍说,他是地震灾区生态修复专题报告撰写的主要成员,和10多位同事主要负责卧龙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
其实,早在地震后,邓东周到卧龙调查时就发现,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部分地段林地受损情况较轻,加之雨水丰沛,植被是可以“依靠大自然的力量逐渐得到恢复”。两年后,当他和同事到卧龙镇以上的地方调研时,看到高山一些树木已自然生长起来。
然而,卧龙自然保护区地震造成的植被总破坏面积达到6117公顷,大自然的力量能有多大?
接受任务后,邓东周他们再次实施小班立地类型调查,“根据海拔、坡度、土层厚度、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多种因素,卧龙被分为5个片区、18个立地类型、395个小班。”这是要根据地形图,科技人员到实地对坡勾绘,再把图样和数据导入电脑,精准地统计出植被受破坏的面积。
印象最深的是邓生片区。一大早,高级工程师张小平和邓东周等一行三人从耿达镇出发了,越野车前进3个多小时后,“上山没有路,车开不上去了。”他们沿着一条废弃的铁路,踩着泥泞高一脚低一脚,甚至手脚并用,还要一边拍照,一边绘图。一路上,地面裂口,林木折断,地震拉开的“伤口”处处裸露。
通过长达5个月的采样分析,图样和数据统计,他们规划出在重度受损的地方,采用人工植苗、工程措施和人工点(撒)播造林,中轻度受损的地方则通过封育补植、补播和点(撒)播等人工方式促进恢复植被方案。
而事实上,人工修复方案,也得不断变化。2009年10月,邓东周等人曾打算在卧龙入口段耿达镇采用基质喷播灌草来恢复植被。“那是一片裸岩,没有土壤条件,要依靠机器把混合种子的土壤喷到岩上。”可到第二年春季,那里已经不能采用机喷修复方案了,“裸岩全部垮塌。”正是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才让邓东周他们感到一次次地挑战。
竹树混植
选用大熊猫可口“美餐”
汶川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地震前,山上有时能见到野生大熊猫的踪迹,而震后就再也没见到了。”因此,卧龙生态修复“是为了恢复大熊猫自然栖息地”,这一定位获得专家的认同。
卧龙属于川西高原高山峡谷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森林植物极为丰富。专家认定,卧龙生态修复要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相结合,同时要尽量考虑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来源,树种选择相当重要。
“不同的海拔,需要种植不同的树种。”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又查阅厚厚的《卧龙植被》等书籍,邓东周和同事们选择了野核桃、红桦、油松、麻栎……10多种树种。
然而,专家组评审时还是出现了问题。漏洞出在“柳杉”身上。“现场调查时,我们发现卧龙部分地段分布着柳杉,于是把柳杉也列入其中。”邓东周说,可是,有老专家提出,柳杉并不是卧龙的原生树种,不能作为备选。做设计的几个小伙子不服气,又到处查阅资料,事实最终证明老专家是正确的:“柳杉是上世纪60年代从外地引入卧龙的,真的不是原生树种!”于是,柳杉从备选名单中被删除。
卧龙村民曾经在房前屋后和山上大面积引植一种竹子,“结果这种竹子大熊猫并不爱吃。”考虑到此情况,省林科院林业研究所所长鄢武先提出人工造林使用的竹子,不仅要适合卧龙的自然条件,还应该是大熊猫喜爱的食物。于是,在修复中他们选用了白夹竹、华西箭竹等多种竹子品种,并且在搭配上特别讲究,“白夹竹+桤木”、“华西箭竹+四川红杉”、“拐棍竹+野核桃”、“冷箭竹+云杉”等多种竹树混植方式相继出现。
商讨人工修复方案时,老专家们曾再三叮嘱,林中空地一定要判断清楚,是被毁林地留下的空地,还是原本就为空地,这是为什么呢?“本来没有林木的空地,说不定就是大熊猫晒太阳的地方。要是种上树,那大熊猫熟悉的休息地就没有了。”邓东周给出解释。
把树种下
多项科学实验亮相
大量泥夹石的坡面,堆满各种石块和杂物自然堆积体……在震后两年的卧龙自然保护区,还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就在耿达镇到卧龙镇这一段,记者见到山上乱石大面积存在,想要把乱石清理完再植树,几乎不可能。那怎样把树种下去呢?两年来,各种关于植被的实验在卧龙进行。
虽然植被的自然修复,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高,生态服务功能强,但是时间慢。鄢武先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而大植被的形成上,人工修复会更快一些,但各种困难与地理复杂性也是肯定有的。
曾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邓东周,上学期间就设计了一种珍优树种网状育苗容器,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能否把它应用到卧龙生态恢复中?2010年4月,他和同事们开始了这一容器造林的试验。
“常用的育苗袋是塑料薄膜制成的,既不能降解,又容易影响根的生长。”一开始,他们在塑料薄膜上打孔,以便帮助树种根部呼吸,效果不是很好。又改用麻袋,麻袋能降解,但由于从耿达镇到卧龙镇的乱石面积太大,麻袋又不容易固定。经过多种材料试验后,目光锁定竹筐。
把种子混合泥土装入竹筐,再把竹筐一个个摆放到乱石堆上。“竹筐上有网状的洞眼,能透气透水。”树种发芽后,慢慢地根系穿出竹筐,钻入乱石下的土壤中,牢牢地抓紧松散的泥土。“而竹筐本身可降解,能腐化为树木的肥料。”
此外,他们还借鉴了盐碱地、退化沙地、公路水坝等条件下的造林方式。堤坝、公路绿化时,工人把土壤和种子装入植生袋中,再把植生袋一个个垒上,让绿草悄悄地在边坡上茁壮成长。“植生袋是一种生态袋,里面分成几层,分别可装入种子、土壤、肥料。”
开春前,专家们还将来卧龙实地调查,“要达到85%的成活率才算合格”,邓东周说。因此,新的实验又要开始了,要用光合仪来测量植物的光合数据、蒸腾数据,判断其光合作用情况。还要进行样方调查,在20×20米的样方内给每棵树木编号,测量其胸径和树高。长得好的植被,除了在卧龙推广,其中一些成功经验,还能在较大区位获得进一步的推广。(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