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敦煌石窟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日期:2011-02-25 访问量:6042 文章来源:Admin
注:樊锦诗,浙江杭州人,1938年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被誉为“敦煌女儿”。先后担任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十一届委员。
众所周知,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是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洞窟一共有1735个,其中壁画洞窟有492个,1987年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敦煌石窟所在的敦煌地区,是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也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敦煌石窟以及敦煌的出土文物是敦煌历史的浓缩,形象的记载了在开放的背景下的欧亚文明互动,汉民族跟其他各个民族的交流。也反映了公元4-14世纪1000多年间佛教及其艺术的传播。
保存了丰富生动的中外艺术形象及艺术的源流和传承,展示了广阔的政治、军事、科技、社会等场景,敦煌石窟跟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所蕴含的信息是多元的,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久经不衰的魅力,就在于他反映了我们鲜明的心路历程,记录了我们的先民对生活的和对艺术的理解,展示了先民的信仰和追求,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地域的人们中间产生了共鸣,这也正是中国民族为世界作出的贡献之一。
敦煌莫高窟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因此对敦煌的保护也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标。敦煌研究院是由国家设立的,从事保护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从成立至今已经有66个春秋,在敦煌研究院成立之前,这座艺术宝库已经长期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甚至连藏经洞的重大发现都无人过问,以至造成外国盗宝者趁虚而入的耻辱。
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和温暖的家园,从祖国各地来到了大漠之处,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奉献自己的青春。几代人星火相传,恪尽职守,不懈奋斗,为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了60当年的艰苦奋斗,现在敦煌研究院已经拥有中级、高级的研究员工,以博士和硕士为骨干的人员500多人,一共有十几个部门,成为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种学科门类的综合型保护研究机构。
1943年,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保护事业的开拓者带领了十多位青年学者来到了敦煌,经过一年的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莫高窟正式成立了,他们不顾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经费匮乏,白手起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竭尽全力做了当时所能做的一切的保护工作。比如,清除了数百年的洞窟的石沙,堆砌了围墙等等。敦煌研究所的成立,及其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标志着莫高窟几百年长期无人管理,任人破坏偷盗历史的结束,有效保护历史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以后,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受到了国家高度的重视,中央政府派出了专家对莫高窟的石窟本体和周围的环境作出了调查和评估,找出了一些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周总理亲自批准国家投入巨资进行了抢救性的修复,使莫高窟得到了及时的抢救,防止了石窟的坍塌。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现在的敦煌研究院,扩大了编制,增加了部门,提高了级别。敦煌研究院在国内率先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保护莫高窟,这就标志着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从原来的抢救性的保护进入了科学保护新阶段。
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坚持开放办院,国际合作,我们在莫高窟壁画制作上的研究,壁画形成的原理和机理,稳定性的检测,还有一些材料的开发和筛选,风沙的监测和整治,大环境和微环境的全自动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际的保护工作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世纪末以来,敦煌研究院又率先在洞窟规划数字化存储,建立了数字档案系统,壁画色彩的计算机复原,数字的展示等项目方面为文物的保护还有石窟的研究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我们的文物保护研究也逐步和国际文物保护研究接轨,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按照国家文物保护的方针,文物保护法逐步形成一套文物保护的管理办法,敦煌研究院参与了我们国家和美国、澳大利亚合作起草的中国文物保护准则的行业规则,并以这个规则为指导,共同编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这是从2006-2025年的总体规划。而且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鉴定。
特别是2002年经过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甘肃省第一步专项保护条例,这个条例的制订标志着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尽管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敦煌石窟保护中潜在的隐患时时刻刻牵动着每一个莫高窟人的心,西北地区恶劣的气侯,频繁的风沙使石窟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之中,我们拿出以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比较,一些老专家也感到惊讶。壁画是属于土质文物,本身十分的脆弱,加上病害时有发生,不断危害着壁画的安全。随着游人的不断的增加,大量游客拥入洞窟,对洞窟环境和壁画的影响也困扰着我们,敦煌石窟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敦煌石窟保护的投入,但是面对石窟保护的需求还是远远不够的,保护科学的研究,保护技术的探索和创新,保护人才的培养,保护设施的投入和更新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护资金的短缺已经成为限制敦煌石窟保护的一个难题,为了永远留住敦煌,不断的传世于子孙后代,我们热切的希望热爱敦煌石窟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爱心人士献出爱心,共同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力量。(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