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德国汉堡仓库城的保护历程
日期:2017-06-27 访问量:6410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德国汉堡仓库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仓库建筑群成为德国第四十处世界遗产。
汉堡港是德国的主要港口之一,位于易北河河畔,紧邻北海。仓库城是港口城市汉堡里的一座“城中城”,长1.5公里,宽150~250米,面积30万平方米。红色的多层建筑、整齐笔直的墙面、高耸的塔楼和尖顶,使得整座仓库城弥漫着一种朴实厚重的古老商业气息。在德意志帝国1871年宣告成立后不久,汉堡即与中央政府达成妥协,放弃自由贸易特权,设立世界首创的“自由港”区,并建立一个免税仓库城。从某种意义上讲,仓库城是德意志关税同盟一体化进程中一个蔚为壮观的“副产品”。仓库城的发展和保护经历了早期建设、损毁与重建,受到重视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曲折过程。
早期建设
仓库城早期修建分为三个阶段:1883~1888年,1891~1896年及1899~1927年。
在自由港地区,最早的红砖建筑从1883~1885年开始建设,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汉堡港体现了当时德意志帝国的政治雄心。这些建筑群不仅注重建筑风格,而且也注重材料的使用,如具有代表性的红砖墙以及一些建筑细节和装饰元素的选择,强调了建筑外观模式的独特性。
在仓库城建设早期阶段,其主要任务集中于自由贸易条件的物质化实现,即在德意志帝国新的政治架构下,将过往商贸之荣耀与有象征意义的新哥特式建筑相结合。在技术层面上,以汉诺威建筑学院为代表,采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包括防冻墙设计和安装当时先进的能源、电气化设备,驱动液压设备的水压发电机等设施。
1891年至1896年建设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发现,在发生火灾时,锻铁预制构件在长时间高温条件下会产生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倒塌。经过试验,工程师们转而采用传统的木柱作为构件,因木柱在遇火灾时可较长时间不会显著变形,为灭火赢得宝贵时间。
与历史上很多大型项目一样,仓库城项目在建设之初,大约“清理”了1000栋当地的建筑,这些建筑多为当地民居,也包括一些宫殿式民居和富裕汉堡商人的办公场所。同时迁出了约2万名当地居民。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国的殖民梦想随之终结,德国的贸易愿景也发生了改变,但仓库城建设则一直持续至1927年。这个时期的建设超越了国家政权的崩塌,强调解决贸易问题为主导。期间,存放在汉堡仓库城里的典型商品是咖啡。咖啡商对融资、建筑规划、技术基础设施的设计与仓库城的开发利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损毁与重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汉堡港损毁严重,仓库城约有50%~60%的建筑物受损或被毁。对于仓库城的重建,官方强调要尊重历史。在被损毁老建筑的位置上矗立起来的新建筑,大多模仿了原建筑的模式和外观,其他一些建筑则脱离原来的模式,部分建筑甚至不再使用该区域的建筑特色——红砖外墙。
最具代表性的重建个案是“专属仓库”(又称“私人仓库”,Privat?speicher)。该仓库于1891年至1892年由一家咖啡公司建造,用来替代毁于火灾的旧仓库。它是该区域第一座采用木材构件代替锻铁构件的建筑物,1944年受到严重损毁,仅外立面没有倒塌。1957年至1958年重建该建筑期间,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为其结构支撑,并保持了该建筑的历史面貌,很好地与仓库城其他建筑融合为一体。
地位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新商品量的增加与新运输和物流技术的出现对汉堡港影响很大。在1970年代,由于原材料如乳胶与合成聚酯材料有着不同的存储需求,加上集装箱散装和大宗运输显著增加,传统仓库如汉堡原有的仓库群已不适合作为新运输媒介的主体,因此,新集装箱区被设置在汉堡港的扩展区域,传统用户开始转移到自由港扩展区以便接近集装箱船舶。随着传统存储商品(如咖啡、可可、茶叶、香料和乳胶等)需求减少,扩展区域集装箱港口日益繁忙,仓库城作为存储空间的重要性明显下降了。1980至1990年代,仓库城存储空间的一半甚至更多被用于存放东方地毯之类的商品,部分码头被赋予新用途如停车区、多层停车场等。
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诞生
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投资热潮下,公众的看法和态度影响了仓库城的演变进程。激进的仓库城再利用计划被拿出来进行了公开讨论,其中包括“拆除”这一选项。幸运的是,1991年,地方政府经过多方论证,将仓库城存留建筑物列入保护名单,主要包括二战时幸存下来的建筑物或根据最初计划恢复的建筑物等,这些建筑物被作为文化遗产对待,拆除行为被禁止。
1997年,汉堡参议院决定放弃自由港地位,转型为大型居住区、办公区和港口城制造业。2000年,在汉堡总体规划中提出了新的“爆发式”发展计划,仓库城地区现存的历史建筑和新建筑的仓库面积逐渐转化为多重舞台,如易北河音乐厅、邮轮码头和露天剧场等。同时,通过建立几座博物馆实现过去辉煌历史的延续和重现,如最老的仓库城博物馆,创建于1989年的汉堡劳工博物馆和海事博物馆等。
上述举措的推出,促使该地区旅游业逐步兴起,带动了汉堡都市发展的其他项目开发,如咖啡储存和销售商店增加,以及相关的文化展览和文化消费的繁荣,甚至与过往历史关联不大的项目,如汉堡地牢(Hamburg Dungeon)、微缩世界(Miniature Wonderland)等,对仓库城旅游开发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5月决定将该区域建筑整体作为世界遗产展开重新评估。评估主要针对仓库城和与之毗邻的商贸区,即那些外墙面用红砖包裹的哥特式建筑群,如Chil?ehaus、Sprinkenhof、Messberghof和mohlenhof等在1920至1930年代建于此的著名建筑,这些建筑已成为从事海上贸易和与仓库城相关活动的大公司的总部。这些大公司落户于此也守护了这些建筑代表性功用的延续和仓库城的荣耀。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7月将仓库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得出的经验
一般意义上讲,工业和贸易遗产构成了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这些遗产的处置常常会引起广泛的辩论。汉堡仓库城区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为类似的遗产增加一个强有力的注脚,我们或可从汉堡仓库城的保护和实践中得出几点经验。
第一,尊重历史。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进步,在仓库城的重修和维护中,尽管使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等,但仓库城始终坚持尊重历史建筑物原貌的原则。
第二,仓库城的主要功能从未中断。仓库城建立至今,虽经历了贸易商品种类、运输方式和与之相应技术的巨大变化,但其一直从事的都是有关海运、仓储有关的业务。此外,作为城市的一个区域,其居住功能也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果断采取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在地方经济迅速发展,港口贸易地点发生转移,原有仓库城及其周边老建筑区域面积不断缩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将上述区域的主要建筑物列入保护名单,有效保护了仓库城历史建筑,杜绝了随意拆除现象发生。
第四,采取系列措施,注重整体发展。汉堡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推出一系列项目,成功将遗产区域进行转型,如将地标性建筑改造为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场所,在注重保护的前提下将旅游发展和保护实践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
第五,成功将仓库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项举措将一个地方性遗产推向世界,从而推动了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并带动了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