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求认养”要慎行

日期:2011-11-04  访问量:6401  文章来源:Admin
碉楼“求认养”要谨慎再谨慎,仅靠专项基金会担起管理责任,动态持续跟踪是远远不够的,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地方性法规,探讨更加可行的保护与开发方案,才是应有之义。

  日前,中国保护华侨文化遗产(碉楼与村落)工作汇报展在广州华侨博物馆举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也就此正式向社会招募开平碉楼的“认养人”。据悉,今年10月22日,由该专项基金管委会制定的《关于已托管的碉楼与村落认养管理办法(试行草案)》已经出台,根据办法,捐款25万元起的企业及个人,可以认养一座碉楼或庐楼五年期。按照捐款金额总数,以此类推认养数量及年限,每个认养者可以认养多座碉楼与庐楼,亦可联合认养,认养款项主要用于认养庐楼的标准维修费用。此外,根据该办法,每位认养者可获专项基金颁发的荣誉证书,将定期在专项基金主办的出版物上宣传认养者的善举。而且还可以在认养的建筑物适当位置,统一制作牌匾,标示认养者的名称及时限,最重要的是认养者可以住进去。

  据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开平碉楼,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中西建筑艺术长廊”。成功申遗后,政府与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划拨资金,对列入遗产名录的37座碉楼进行了维修与保护。然而,在开平,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碉楼还有1833座,它们七零八落地散布在各个乡村,所需的维修费用、补偿金数额巨大。按照目前这种完全靠财政资金的保护方式,根本没法推广。据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江汉介绍,如果算上台山地区,碉楼数量将达到2000多座,洋楼更是多达10000栋,它们中很多也同样具有保护价值,但保护费用从何而来,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据了解,前年有两座碉楼坍塌,就引起过社会的广泛关注。江汉表示,与其让碉楼就这样放着,烂下去,还不如采取“认养”的模式,为它带来人气。

  笔者此前曾经撰文为开平碉楼成功申遗后的命运表示担忧,其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将陷入两难的境地,果不其然,现在保护的困境已经出现。作为世界遗产,开平碉楼发展旅游的前景与其它世界遗产很不一样,它更为分散,遍布在整个开平的各个角落,但是这样震撼的场面实属空中看着惊叹,地上看着累趴,而且碉楼与碉楼之间的建筑风格相差不大,对于普通游客而言,看了三四座有代表性的碉楼已经算是完成了行程,再深入一点就是听听有关于碉楼的各种故事,可以说大规模旅游开发并不可行。而保护方面,更是前所未有的难题,近两千栋碉楼全部是分散的,大部分长久丢空,一些看似坚固的碉楼其实很有可能已经变成了隐藏危险的“楼脆脆”,仅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去维护,实在无法维持这一大笔开销。根据世界遗产的相关规定,保护不力的遗产将有可能被除名。实在是多重压力。

  房子无人居住则不活。“认养”也是当前针对历史遗产保护的一种模式,但是这一种模式运行得不好的话,就会对建筑造成更大的破坏。首先可喜一点的是,开平在碉楼“求认养”第一关就要求不能用作商业用途,尤其是做酒吧、酒店等,会对碉楼造成极大的破坏。而认为适合认养的艺术家、文化企业、退休人士等三类,则是在可预见的目前来看,似乎是最适合的,但是“可以住进去”让笔者留下了更大的问号。入住固然可以盘活碉楼,但是碉楼作为文物,其必然不能受到破坏,由于碉楼是百年以前的建筑,即使某些设计相对现代而言仍显得很先进,但是以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必然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如果租期长达30年,谁又去监管入住者的行为?在一个很讲关系很讲人情的社会里,监管失误或者对改建行为保庇在所难免,一旦对建筑结构有所改动,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痕。此前媒体已经曝光过多处文物被改造,广州著名的隅园就是最著名的案例之一。(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