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

日期:2011-10-03  访问量:5740  文章来源:Admin
崀山,位于湖南省新宁县,因舜帝南巡赞叹为天下“山之良者”而得名。2010年8月在巴西利亚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浙江江郎山等6个中国著名的丹霞地貌景区被列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

  可持续旅游发展和世界遗产

  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社会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Carson)著作《寂静的春天》出版和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开始。1963年联合国第38届大会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1987年第42届联大通过WCED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把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定义。可持续发展概念很快被引入旅游发展的技术路线。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旅游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为旅游发展制定了一套行为准则和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可持续旅游进入实践阶段;1997年6月,为响应“里约宣言”,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地球理事会(EC)在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上发布《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涵义:“在保护和增强未来机会的同时,满足现时旅游者和东道主区域的需要”,“可持续旅游导致如下形式管理所有的资源:在保护文化完整、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同时,经济、社会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上世纪50年代埃及兴建阿斯旺水坝,南部努比亚地区大批文物即将毁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努比亚人类遗产,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阿布辛拜勒、菲莱岛等2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得以转移保护。埃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危机和保护的成功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11月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我国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的关系

  我国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的特殊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的世界遗产一开始就从著名旅游景区中产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直到1985年12月才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两年后即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都来自已经驰名世界的旅游景区:万里长城、北京故宫、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甘肃敦煌莫高窟、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山东泰山。2010年新列入世界遗产的“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也是著名的旅游区。这说明中国旅游发展为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2.中国的世界遗产强烈体现了传统审美文化观念。基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大众旅游偏好及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价值判断。例如,由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庐山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1996年成为“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丹霞”自然遗产因为融汇着“自然风景是人内心的观照”这一传统审美内涵,所以最终被坚持“红层结构”的世界地学界接受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名称。中国的世界遗产丰富了其文化多样性。

  3.中国旅游发展使本国的世界遗产实现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教育计划所设定的目标。世界遗产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规定:“本公约的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一条和第二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2010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21亿,入境旅游者1.5亿人次。截止2011年,我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总数已经达到41个。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占世界第三位。这些世界遗产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外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5大世界遗产地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这意味着遗产公约的教育计划目标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实现。例如,崀山原来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公园,湖南新宁县仅是湘西南一个偏远小县,申遗成功后,崀山中国丹霞世界遗产地立刻成为国内外旅游热线,新宁县也崛起为湖南省新兴旅游目的地城市。(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