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历史记忆将遭遇高端旅游?
日期:2010-07-09 访问量:5630 文章来源:Admin
一个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突围困境
[提要] 而在规划者眼里,圆明园外围总长近二十华里,面积合计五千多亩,是北京“五环”以内最后一处没有开发的上佳地块,“上风上水”,前途无量。听闻选址地并非在遗址上,而是在圆明园界域内的周边地带,68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并没有松一口气。
一个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突围困境:
圆明园 历史记忆将遭遇高端旅游?
相关新闻:
• 圆明园外将建主题公园 文物修复开放日推迟
• 圆明园景区周边将建配套设施及主题公园
• 北京圆明园景区周边将建主题公园及其他配套设施
题记
这座园子似乎永远都在夕阳之中。
150年的光阴,定格了西洋楼的断壁残垣,也将世人印象里的圆明园局限为“一个王朝的凄怆背影”。
一束追光灯以外,现实中的圆明园从未真的“定格”。核心遗址区内,围绕着“修复”、“重建”还是“放置”,争论不休,无可折衷;核心遗址区外,早已不是昔日的湖淀莲荷,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中村”在园林区域内盘根错虬,几十年来已形成“合围”之势。
而在规划者眼里,圆明园外围总长近二十华里,面积合计五千多亩,是北京“五环”以内最后一处没有开发的上佳地块,“上风上水”,前途无量。
“背影”,即将转身?
圆明园外好大“圆”
遗址相邻处,十年城中村。
正在上报北京市规划委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规划范围约125.26公顷,分为西南、东南、东北三个片区,拟建设圆明园主题公园、宫门广场、综合服务区、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据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该方案有助于完善北京作为一个世界城市的文化体系,通过审批的把握有“八成”。“你去看看圆明园外的城中村,就知道维持现状是多么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文津酒店的办公室里,项目规划负责人李季提出建议。记者循言寻去。
一个个封闭的小社会
在公交厢白旗站下车,紧贴着圆明园有条混合行驶着货车、小三轮、自行车的泥沙路。路的一边是铁丝网,隔开车流呼啸的五环路;另一边是迷宫般的城乡结合部,宛如无数根毛细血管,延向圆明园的浓荫树盖深处。走不多时,“村落”自身布局依稀明朗。
第一层,离外界最近的房屋、街道,以“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人群)聚居的“大学生公寓”为主,较为干净、齐整;再深入些,进入由理发店、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构成的“商业圈”,为这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提供生活资料;更深入一些,就进入“村落”真正的核心,即以外省某个市、县或乡为单位自然形成的外来人口聚落,他们才是圆明园“城中村”的居民主体。
这些村落大同小异,包含有无数条分岔弯曲的小径,由此延伸开,在数层圈围之中,交错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巷道、屋棚、学校、幼儿园、仓库和工业厂房。
记者走入由安徽无为籍人口为主构成的“村落”。“村口”散布着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屋顶长树的简易棚户。几乎每面房子外墙都贴着“吊顶刮腻子”小广告,喻示这里人口流动的频繁。
走进居民巷道,每个角落都有尖叫着的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奔跑,而成年人,或聚坐打扑克,或在巷道之间的铁线上晾晒衣物。他们沉默而机敏的目光打在你身上,猜测着你这个外人的来意――常人很少会走进这里,所以记者就像外星人一样突出。
记者确实怀揣着一个秘密。规划单位在采访时透露,假使方案通过,圆明园遗址之外将有600亩商业意义上“荒地”――居住意义上的“城中村”――被迁移出去,为大型旅游配套项目腾地方。然而,从东到西,合围一圈,每处村落都符合规划者给出的描述: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与北京“五环”路之间,外来人口密集,多年没有拆迁,环境脏乱差亟待整治……沿着圆明园,穿行在一个又一个“村落”,未来“圆明新园”选址地“落笔”在哪,记者终究无法确知。
圆明园拆迁大事记
别毁了“独一份”的历史感――专访“京派”研究学者徐城北
对话实录:展现历史记忆的圆明新园?
教授笔下的“毒瘤”
盘踞在一墙之外的这一切,大多数买门票进入圆明园的游客无缘目睹,但分布在圆明园周边的高校和文物保护单位却越来越无法容忍。2009年11月,一位署名“清华大学教师”的居民向北京市规划委写信反映“圆明园东路以东”的城中村问题。相关部门把这封信公示在了规划委的网站上。信中写道:
“在清华大学的整体规划中,校园版图基本落实,但有块属于清华大学的土地多年来一直没有真正纳入校园版图。根据清华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清华校园‘版图’将北到大石桥路,西至圆明园东路,东邻轻轨,南到成府路,校园土地面积将达到5000多亩……”
“位于圆明园东路以东水磨村的医学院附属医院项目准备进行征地……这块地就像个楔子,钉入清华大学的规划教学区,就像美女头上长了块牛皮癣。”
他担忧地写道:“清华大学马上就要百年校庆了,这块地也没有什么消息;原本清华大学可以有块完整的教学区,并且使得教学区紧邻圆明园的皇家山水,形成一体的人文区域,一片美丽的天际线;但这个村子就像个毒瘤,并且不断恶化与蔓延。恳请市政府能够伸出援手,帮助清华大学完成征地工作,建设美好校园,为百年校庆献礼!感谢政府!”
从“一个楔子”、“一个毒瘤”、“美女头上长了块牛皮癣”等比喻当中,不难感受到这位“清华大学教师”的极度厌恶。
有着同样心情的,还有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10年以前,在圆明园遭受劫难140周年之际,侯仁之先生在文章中就提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规范圆明园范围内的“外来人口”,应当是“尽先考虑解决的一些问题”之一。他写道,“园内‘福海’以西部分,是全园最初兴建也是最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却在日益荒落和破坏之中。数百家外地人口杂居其间,随意搭建,杂草丛生,污水漫流。原来还有诸多重要建筑遗址和遗迹,历历可见,而今已多遭破坏,甚至湮没在乱草丛中”……
但凡对圆明园外墙生活形态稍有了解的学者,都对“城中村”的发展壮大担忧不已。即使是多次明确反对复建圆明园、提倡把精力放在遗址整理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也以赞成的态度对记者表示:“圆明园园墙外确实有相当多地皮原来归属圆明园管辖。我认为应把它利用起来,包括盖一些必要、合适的建筑物。”
一个170元的月租床位。
在圆明园与五环之间,规划者看到的是商机,清华教授看到的是“盲流云集”的农村,而在中关村电脑城做出纳的年轻女孩看到的是“每个月170元”的床位。
日前手机号为“138××××9226”的山东女孩小董在北京某租房网站发布一条招租消息:
“区域:海淀清华大学
所在小区:圆明园东门车站西侧居室:一室(0厅0卫)
租金:170元/月(押一付一)
合租情况:床位(主卧,12平米)
房屋情况:第2层,共2层 (平房,简单装修,单面朝南)
房源描述:招女生合租,圆明园东门车站城中村,女生床位每月每人170元。本信息不收中介费,我从事出纳财务工作,家人在中关村做笔记本维修和百货团购,希望通过招合租认识北漂朋友互帮互助。”
记者当即以租房为名,拨通小董的电话。“消息刚发出去就来了两个女孩,现在一个房间三个人,上下铺,已经住满。你要不再在周围找一找,都是这个价。”小董热心地告诉记者。
沧海桑田,昔日皇家园林,今天与来京寻梦的外地大学生和打工仔们成了邻居。这奇异的组合,是否真到了被拆分的时候?记者心中,涌动着不可思议的冲动,想要大声喊向每个过往的“村人”:这里可能要拆迁啦,你们会搬去哪儿?你们能搬去哪儿?不远处,圆明园的树静止不语。
附:圆明园拆迁大事记
1982年3月,海淀区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做出园内冻结户口、停止建房的规定。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要在本世纪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同月,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并拨专款40万元,修复长春园东、北、南三面围墙。
1999年11月10日,圆明园内住户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圆明园内的6000多外来人口得到清理。
2000年9月1日,二期拆迁开始,涉及443户,拆迁总费用2.7亿元,拆除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14个驻园单位中的13个陆续迁出。
2010年,规划部门委托清华规划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以遗址保护为核心,拟采取分步实施、分批整治,积极探索“城中村”治理和改造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别毁了“独一份”的历史感
――专访“京派”研究学者徐城北
“是不是要在遗址上重建?不行,不能,不可以!”这是大多数人听到圆明园将开发建设高端商业旅游配套设施的第一反应。
听闻选址地并非在遗址上,而是在圆明园界域内的周边地带,68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并没有松一口气。他还有更深层担心:恐怕“皇家园林仿制建筑群”的商业地产只是前奏,最终还是会演化成电影电视拍摄的基地。“若是由民营影视机构来操作运营,那就是件坏事了。”徐城北忧虑地说。
圆明园不是给人玩儿的
又闻“开发”之声,徐城北从心底“反感”。他问记者,为什么侯仁之先生倡导的“独一份儿”的遗址公园,在当前城市化过程中,总要试图证明其营利和创收的价值?
1984年,侯仁之在回答一位香港知名人士提出建造一座仿北京古都的“大型文化娱乐中心”建议时,表示在城市古建筑的利用与开发中,宜提倡“历史真实感”,不宜搞假古董。他单独谈到了圆明园:“圆明园遗址本身,必须保留下来,加以彻底修整,因为这里还有着比较完整的园林基础,富有山林野趣……在这片辽阔的废墟(五千多亩)上,还散布着若干处重要建筑的遗址,必须全部加以清理,以每处遗址的旁边树立标志和说明,并利用模型或图画显示其被毁前的原状。在意大利罗马城外,古代皇帝有名的哈德良别墅(Hadrian's Villa)即是这样整修保存下来,形成了一处有名的游览区,而圆明园的规模又远过之。”
侯仁之从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晶体建筑的案例中得到启示,提出在圆明园遗址以北,修建圆明园模型展览区,利用“声与光”的先进技术,重现历史上圆明园的胜景。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当时对国内来说闻所未闻的“声与光”先进技术早已被引进,如今的数字特效软件,还能“全景”展示圆明园旧貌,令人身临其境。
今人的眼光又一次落在侯仁之建议修建圆明园模型展览区的地块――圆明园以北与五环路相接处,但这一次,全新概念的文化创意产业取代了单纯的模型展览。“我受侯先生十几年影响,看事情总带着人文关怀。我觉得圆明园内外都应该搞得朴素一些,不要把上交多少钱作为任务,这没有必要。”徐城北说。他并不觉得圆明园适合开发成娱乐游艺之所。“现代人,可能一年去颐和园一次,去香山一次,都是玩儿吧;但去圆明园,可能一辈子也就一次,那可不是用来玩儿的,是用来凭吊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否则就是亵渎中国近代史,亵渎了圆明园。”徐城北一字一顿。
周边综合环境秩序的根本改善。
做不好的事不如先不做
前些年,徐城北去过几次圆明园,边走边看,他深感“完成遗址公园的目标,比搞建设性的营利的现代化的公园,要难得多”。他很赞同叶廷芳的意见――“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当务之急是在科学指导下的发掘,即掀去遗址上的覆土,让古建筑的废墟,或者说基础部分如地基、柱础、门槛等等尽可能多地展示出来。那样一来,则圆明园遗址的废墟面貌将十分壮观。”在徐城北看来,单单追讨圆明园流失文物这项工作,就比短期大搞商业开发重要得多,“精神效益是无穷尽的”。
“现在要搞高端旅游配套,要一步到位,就在当下这个时代,假文物泛滥,从业人员心理浮躁,怎么可能做出配得上三百年万园之园的事呢?还差点火候吧!”徐城北向记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怀疑。他说:“圆明园已经耽误了几十年没有修整,再荒芜几十年也无妨。让人们从浮躁中再清醒一阵子,不好吗?”
用“文化”聚拢欧美游客
记者:这是你们做过的最重要的项目吗?
李季:中心做的项目太多了,包括国际旅游岛,是联合国在中国的第一个旅游核心示范区。接下来要做的曹操高陵项目,都不亚于这个项目。
记者:这是一个单独的项目类型吗?
李季: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重要,一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挣这个钱,是想通过文化,不是通过商业。
李伟:挣到的钱,都给圆明园来用,包括维护、管理。
李季:说句实话,咱们国家目前做文化产业的手段是比较缺乏的。做这个圆明园的项目,就是想针对将来的欧美客人,打造高端旅游,能让他们认可和接受。外国游客过去来都不来,这个肯定是有心理因素的。就好比日本人不会去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心里肯定别扭。
如果我们还是只针对中国人或北京人,那么这个项目就做不成了。圆明园是遗址,你在那又吃又喝,老百姓肯定不乐意,怕把这事弄偏了。
如果只是杂耍老祖宗的东西展示给外国人看,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文化过去在极致的时候是什么样,反过来看断壁残垣、两次洗劫,就有切身体会了。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输出。我们确实应该在今后的文化产业里贯彻我们自身的修养,我相信不用做孔子学院,西方人肯定也会主动跑来朝拜。
记者:如果别人指责你们出于商业目的……
李季:里头肯定有商业,这是没法回避的。
业态整合仍“比较困惑”
记者:这个项目有民营资本参与吗?
李季:这些都还没有牵涉,现在还在项目论证。这个项目做好之后,会给海淀区的文化和旅游带来很大的提升。我们现在做,已经不是仅把它当成旅游项目,而是要让文化在传承基础上发扬。
记者:在水土保持、环境可持续方面准备怎么做?
李季:环境肯定要论证的,现在还不涉及。
记者:圆明园旁边的地是多大?北京媒体曝出来是125公顷。
李季:没有没有,核心规划只有30多公顷。
记者:分西南、东南、东北三个片区?
李伟:具体位置再说吧。
记者:确实有主题公园?宫门广场?
李伟:拟建的业态,现在还在论证。还在参考。
记者:和整修后的前门大街比怎么样?
李季:商业的元素不太一样。举例说,我们可以重现皇家生活片断,还可以设置一个体验区,来传播国学。
记者:我理解这不是把圆明园搬到横店,是把横店搬到圆明园里来了。
李季:横店的圆明园主要是为了和它的产业链配套的,完成旅游、游玩的功能,第二是为了拍影视剧。我们不完全是这个,我们会创造一个概念,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传统的主题概念。
这也是一个比较困惑的过程,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完善这个业态。这是一个多种业态的整合。在整合中,我们会保持整体的协调,包括:景观的协调,建筑风格的协调,文化元素的协调,整个业态的协调。
记者:再问一句,将来完成之后,市民可以免费进出吗?
李季:可以。不想消费的话,进去转一圈也可以。
[提要] 而在规划者眼里,圆明园外围总长近二十华里,面积合计五千多亩,是北京“五环”以内最后一处没有开发的上佳地块,“上风上水”,前途无量。听闻选址地并非在遗址上,而是在圆明园界域内的周边地带,68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并没有松一口气。
一个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突围困境:
圆明园 历史记忆将遭遇高端旅游?
相关新闻:
• 圆明园外将建主题公园 文物修复开放日推迟
• 圆明园景区周边将建配套设施及主题公园
• 北京圆明园景区周边将建主题公园及其他配套设施
题记
这座园子似乎永远都在夕阳之中。
150年的光阴,定格了西洋楼的断壁残垣,也将世人印象里的圆明园局限为“一个王朝的凄怆背影”。
一束追光灯以外,现实中的圆明园从未真的“定格”。核心遗址区内,围绕着“修复”、“重建”还是“放置”,争论不休,无可折衷;核心遗址区外,早已不是昔日的湖淀莲荷,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中村”在园林区域内盘根错虬,几十年来已形成“合围”之势。
而在规划者眼里,圆明园外围总长近二十华里,面积合计五千多亩,是北京“五环”以内最后一处没有开发的上佳地块,“上风上水”,前途无量。
“背影”,即将转身?
圆明园外好大“圆”
遗址相邻处,十年城中村。
正在上报北京市规划委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规划范围约125.26公顷,分为西南、东南、东北三个片区,拟建设圆明园主题公园、宫门广场、综合服务区、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
据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该方案有助于完善北京作为一个世界城市的文化体系,通过审批的把握有“八成”。“你去看看圆明园外的城中村,就知道维持现状是多么不负责任的做法。”在文津酒店的办公室里,项目规划负责人李季提出建议。记者循言寻去。
一个个封闭的小社会
在公交厢白旗站下车,紧贴着圆明园有条混合行驶着货车、小三轮、自行车的泥沙路。路的一边是铁丝网,隔开车流呼啸的五环路;另一边是迷宫般的城乡结合部,宛如无数根毛细血管,延向圆明园的浓荫树盖深处。走不多时,“村落”自身布局依稀明朗。
第一层,离外界最近的房屋、街道,以“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人群)聚居的“大学生公寓”为主,较为干净、齐整;再深入些,进入由理发店、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构成的“商业圈”,为这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提供生活资料;更深入一些,就进入“村落”真正的核心,即以外省某个市、县或乡为单位自然形成的外来人口聚落,他们才是圆明园“城中村”的居民主体。
这些村落大同小异,包含有无数条分岔弯曲的小径,由此延伸开,在数层圈围之中,交错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巷道、屋棚、学校、幼儿园、仓库和工业厂房。
记者走入由安徽无为籍人口为主构成的“村落”。“村口”散布着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那样屋顶长树的简易棚户。几乎每面房子外墙都贴着“吊顶刮腻子”小广告,喻示这里人口流动的频繁。
走进居民巷道,每个角落都有尖叫着的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奔跑,而成年人,或聚坐打扑克,或在巷道之间的铁线上晾晒衣物。他们沉默而机敏的目光打在你身上,猜测着你这个外人的来意――常人很少会走进这里,所以记者就像外星人一样突出。
记者确实怀揣着一个秘密。规划单位在采访时透露,假使方案通过,圆明园遗址之外将有600亩商业意义上“荒地”――居住意义上的“城中村”――被迁移出去,为大型旅游配套项目腾地方。然而,从东到西,合围一圈,每处村落都符合规划者给出的描述:位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与北京“五环”路之间,外来人口密集,多年没有拆迁,环境脏乱差亟待整治……沿着圆明园,穿行在一个又一个“村落”,未来“圆明新园”选址地“落笔”在哪,记者终究无法确知。
圆明园拆迁大事记
别毁了“独一份”的历史感――专访“京派”研究学者徐城北
对话实录:展现历史记忆的圆明新园?
教授笔下的“毒瘤”
盘踞在一墙之外的这一切,大多数买门票进入圆明园的游客无缘目睹,但分布在圆明园周边的高校和文物保护单位却越来越无法容忍。2009年11月,一位署名“清华大学教师”的居民向北京市规划委写信反映“圆明园东路以东”的城中村问题。相关部门把这封信公示在了规划委的网站上。信中写道:
“在清华大学的整体规划中,校园版图基本落实,但有块属于清华大学的土地多年来一直没有真正纳入校园版图。根据清华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清华校园‘版图’将北到大石桥路,西至圆明园东路,东邻轻轨,南到成府路,校园土地面积将达到5000多亩……”
“位于圆明园东路以东水磨村的医学院附属医院项目准备进行征地……这块地就像个楔子,钉入清华大学的规划教学区,就像美女头上长了块牛皮癣。”
他担忧地写道:“清华大学马上就要百年校庆了,这块地也没有什么消息;原本清华大学可以有块完整的教学区,并且使得教学区紧邻圆明园的皇家山水,形成一体的人文区域,一片美丽的天际线;但这个村子就像个毒瘤,并且不断恶化与蔓延。恳请市政府能够伸出援手,帮助清华大学完成征地工作,建设美好校园,为百年校庆献礼!感谢政府!”
从“一个楔子”、“一个毒瘤”、“美女头上长了块牛皮癣”等比喻当中,不难感受到这位“清华大学教师”的极度厌恶。
有着同样心情的,还有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10年以前,在圆明园遭受劫难140周年之际,侯仁之先生在文章中就提出,从保护文物的角度,规范圆明园范围内的“外来人口”,应当是“尽先考虑解决的一些问题”之一。他写道,“园内‘福海’以西部分,是全园最初兴建也是最有重要意义的部分,却在日益荒落和破坏之中。数百家外地人口杂居其间,随意搭建,杂草丛生,污水漫流。原来还有诸多重要建筑遗址和遗迹,历历可见,而今已多遭破坏,甚至湮没在乱草丛中”……
但凡对圆明园外墙生活形态稍有了解的学者,都对“城中村”的发展壮大担忧不已。即使是多次明确反对复建圆明园、提倡把精力放在遗址整理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叶廷芳教授,也以赞成的态度对记者表示:“圆明园园墙外确实有相当多地皮原来归属圆明园管辖。我认为应把它利用起来,包括盖一些必要、合适的建筑物。”
一个170元的月租床位。
在圆明园与五环之间,规划者看到的是商机,清华教授看到的是“盲流云集”的农村,而在中关村电脑城做出纳的年轻女孩看到的是“每个月170元”的床位。
日前手机号为“138××××9226”的山东女孩小董在北京某租房网站发布一条招租消息:
“区域:海淀清华大学
所在小区:圆明园东门车站西侧居室:一室(0厅0卫)
租金:170元/月(押一付一)
合租情况:床位(主卧,12平米)
房屋情况:第2层,共2层 (平房,简单装修,单面朝南)
房源描述:招女生合租,圆明园东门车站城中村,女生床位每月每人170元。本信息不收中介费,我从事出纳财务工作,家人在中关村做笔记本维修和百货团购,希望通过招合租认识北漂朋友互帮互助。”
记者当即以租房为名,拨通小董的电话。“消息刚发出去就来了两个女孩,现在一个房间三个人,上下铺,已经住满。你要不再在周围找一找,都是这个价。”小董热心地告诉记者。
沧海桑田,昔日皇家园林,今天与来京寻梦的外地大学生和打工仔们成了邻居。这奇异的组合,是否真到了被拆分的时候?记者心中,涌动着不可思议的冲动,想要大声喊向每个过往的“村人”:这里可能要拆迁啦,你们会搬去哪儿?你们能搬去哪儿?不远处,圆明园的树静止不语。
附:圆明园拆迁大事记
1982年3月,海淀区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做出园内冻结户口、停止建房的规定。
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要在本世纪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同月,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筹建委员会,并拨专款40万元,修复长春园东、北、南三面围墙。
1999年11月10日,圆明园内住户搬迁工作正式启动,圆明园内的6000多外来人口得到清理。
2000年9月1日,二期拆迁开始,涉及443户,拆迁总费用2.7亿元,拆除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14个驻园单位中的13个陆续迁出。
2010年,规划部门委托清华规划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墙外区环境整治实施方案》以遗址保护为核心,拟采取分步实施、分批整治,积极探索“城中村”治理和改造的有效途径,努力实现别毁了“独一份”的历史感
――专访“京派”研究学者徐城北
“是不是要在遗址上重建?不行,不能,不可以!”这是大多数人听到圆明园将开发建设高端商业旅游配套设施的第一反应。
听闻选址地并非在遗址上,而是在圆明园界域内的周边地带,68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城北先生并没有松一口气。他还有更深层担心:恐怕“皇家园林仿制建筑群”的商业地产只是前奏,最终还是会演化成电影电视拍摄的基地。“若是由民营影视机构来操作运营,那就是件坏事了。”徐城北忧虑地说。
圆明园不是给人玩儿的
又闻“开发”之声,徐城北从心底“反感”。他问记者,为什么侯仁之先生倡导的“独一份儿”的遗址公园,在当前城市化过程中,总要试图证明其营利和创收的价值?
1984年,侯仁之在回答一位香港知名人士提出建造一座仿北京古都的“大型文化娱乐中心”建议时,表示在城市古建筑的利用与开发中,宜提倡“历史真实感”,不宜搞假古董。他单独谈到了圆明园:“圆明园遗址本身,必须保留下来,加以彻底修整,因为这里还有着比较完整的园林基础,富有山林野趣……在这片辽阔的废墟(五千多亩)上,还散布着若干处重要建筑的遗址,必须全部加以清理,以每处遗址的旁边树立标志和说明,并利用模型或图画显示其被毁前的原状。在意大利罗马城外,古代皇帝有名的哈德良别墅(Hadrian's Villa)即是这样整修保存下来,形成了一处有名的游览区,而圆明园的规模又远过之。”
侯仁之从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金字塔晶体建筑的案例中得到启示,提出在圆明园遗址以北,修建圆明园模型展览区,利用“声与光”的先进技术,重现历史上圆明园的胜景。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当时对国内来说闻所未闻的“声与光”先进技术早已被引进,如今的数字特效软件,还能“全景”展示圆明园旧貌,令人身临其境。
今人的眼光又一次落在侯仁之建议修建圆明园模型展览区的地块――圆明园以北与五环路相接处,但这一次,全新概念的文化创意产业取代了单纯的模型展览。“我受侯先生十几年影响,看事情总带着人文关怀。我觉得圆明园内外都应该搞得朴素一些,不要把上交多少钱作为任务,这没有必要。”徐城北说。他并不觉得圆明园适合开发成娱乐游艺之所。“现代人,可能一年去颐和园一次,去香山一次,都是玩儿吧;但去圆明园,可能一辈子也就一次,那可不是用来玩儿的,是用来凭吊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否则就是亵渎中国近代史,亵渎了圆明园。”徐城北一字一顿。
周边综合环境秩序的根本改善。
做不好的事不如先不做
前些年,徐城北去过几次圆明园,边走边看,他深感“完成遗址公园的目标,比搞建设性的营利的现代化的公园,要难得多”。他很赞同叶廷芳的意见――“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当务之急是在科学指导下的发掘,即掀去遗址上的覆土,让古建筑的废墟,或者说基础部分如地基、柱础、门槛等等尽可能多地展示出来。那样一来,则圆明园遗址的废墟面貌将十分壮观。”在徐城北看来,单单追讨圆明园流失文物这项工作,就比短期大搞商业开发重要得多,“精神效益是无穷尽的”。
“现在要搞高端旅游配套,要一步到位,就在当下这个时代,假文物泛滥,从业人员心理浮躁,怎么可能做出配得上三百年万园之园的事呢?还差点火候吧!”徐城北向记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怀疑。他说:“圆明园已经耽误了几十年没有修整,再荒芜几十年也无妨。让人们从浮躁中再清醒一阵子,不好吗?”
用“文化”聚拢欧美游客
记者:这是你们做过的最重要的项目吗?
李季:中心做的项目太多了,包括国际旅游岛,是联合国在中国的第一个旅游核心示范区。接下来要做的曹操高陵项目,都不亚于这个项目。
记者:这是一个单独的项目类型吗?
李季:我觉得这个角度非常重要,一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挣这个钱,是想通过文化,不是通过商业。
李伟:挣到的钱,都给圆明园来用,包括维护、管理。
李季:说句实话,咱们国家目前做文化产业的手段是比较缺乏的。做这个圆明园的项目,就是想针对将来的欧美客人,打造高端旅游,能让他们认可和接受。外国游客过去来都不来,这个肯定是有心理因素的。就好比日本人不会去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他心里肯定别扭。
如果我们还是只针对中国人或北京人,那么这个项目就做不成了。圆明园是遗址,你在那又吃又喝,老百姓肯定不乐意,怕把这事弄偏了。
如果只是杂耍老祖宗的东西展示给外国人看,那也没有任何意义。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文化过去在极致的时候是什么样,反过来看断壁残垣、两次洗劫,就有切身体会了。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输出。我们确实应该在今后的文化产业里贯彻我们自身的修养,我相信不用做孔子学院,西方人肯定也会主动跑来朝拜。
记者:如果别人指责你们出于商业目的……
李季:里头肯定有商业,这是没法回避的。
业态整合仍“比较困惑”
记者:这个项目有民营资本参与吗?
李季:这些都还没有牵涉,现在还在项目论证。这个项目做好之后,会给海淀区的文化和旅游带来很大的提升。我们现在做,已经不是仅把它当成旅游项目,而是要让文化在传承基础上发扬。
记者:在水土保持、环境可持续方面准备怎么做?
李季:环境肯定要论证的,现在还不涉及。
记者:圆明园旁边的地是多大?北京媒体曝出来是125公顷。
李季:没有没有,核心规划只有30多公顷。
记者:分西南、东南、东北三个片区?
李伟:具体位置再说吧。
记者:确实有主题公园?宫门广场?
李伟:拟建的业态,现在还在论证。还在参考。
记者:和整修后的前门大街比怎么样?
李季:商业的元素不太一样。举例说,我们可以重现皇家生活片断,还可以设置一个体验区,来传播国学。
记者:我理解这不是把圆明园搬到横店,是把横店搬到圆明园里来了。
李季:横店的圆明园主要是为了和它的产业链配套的,完成旅游、游玩的功能,第二是为了拍影视剧。我们不完全是这个,我们会创造一个概念,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传统的主题概念。
这也是一个比较困惑的过程,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完善这个业态。这是一个多种业态的整合。在整合中,我们会保持整体的协调,包括:景观的协调,建筑风格的协调,文化元素的协调,整个业态的协调。
记者:再问一句,将来完成之后,市民可以免费进出吗?
李季:可以。不想消费的话,进去转一圈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