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武隆、荔波三个世界遗产地齐聚石林 世界遗产要以旅哺农

日期:2011-10-28  访问量:6206  文章来源:Admin
戴上“世界自然遗产”的桂冠,是不是就可以坐享其成?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怎样才能保护好这个“金字招牌”呢?10月25日,云南石林、重庆武隆、贵州荔波三个世界遗产地在石林举行“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11年年会,就“以旅哺农”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约束保护喀斯特自然遗产。

  “金字招牌”带来滚滚财源

  2007年6月,石林与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逐年增多的游客给三个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今年1月至10月14日,石林景区共接待游客261.89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贵州荔波在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116.48万元,保护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1654元增加到现在的3528元。重庆武隆也是如此,目前武隆遗产保护区内居民人均收入已经超过6000元,周边农家乐每年收入可达60万至100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武隆支柱产业。

  但是,随着《世界遗产公约》中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要求的推进,旅游地的开发与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问题也迫在眉捷地提上了日程。在昨日的石林年会上,以“加强以旅哺农,促进遗产保护”为主题,三个遗产地共同探讨了当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及矛盾。

  “世界自然遗产地还承担着旅游开发的重任,这是中国的国情。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可以相互促进。”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王瑞田认为,三个旅游地在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同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今后的旅游规模还将赶超现在,为后代保存好遗产财富也是现在的责任。

  石林“以旅哺农”机制初见成效

  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交流中表示,在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内,共有原住村民68300多人,原住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下自然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

  而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生态区,土少、水少、石多、干旱,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身本就要更好地保护,但是在村寨居民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现实面前,生态保护面临很多困难。石林景区管理局在“十一五”期间,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原住居民改善生活条件,提供就业安置等,这笔经费也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行。

  “去年石林景区门票收入4.2亿元,用于原住居民基金、基础设施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等项目的支出差不多可以和门票收入持平。”风景区管理局局长周林春说,按照《世界公约》中对保护区“零排放”的要求,石林风景区已经做到景区内宾馆、商店全部搬迁拆除,老景区附近的停车场、商铺等人为设施也将外迁至保护区外。目前石林已经做到服务区与游览区分开。

  同时,他也坦言目前的世界遗产保护还有很多困难,资金仅是一个部分,更为重要和紧迫的还是原住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原住居民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观念淡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都亟待解决。”石林将探索“增加旅游岗位就业+种植结构调整+劳务输出”的发展模式,实施环境减压工程。从今年起,考虑逐步从石林遗产保护区输出1.5万左右的剩余劳力人口,到发达地区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缓解遗产地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