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地风险管理实践
日期:2015-07-01 访问量:9916 文章来源:Admin
风险管理是社会组织或个人用以降低风险的消极结果的决策过程,涵盖面较广泛。将风险管理概念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是实现文化遗产从被动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的重要手段。通过风险管理,文化遗产管理单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影响其价值载体的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既定的标准之内。风险管理在国外已开展了相当长的时间。意大利文物保护先驱布朗迪(Cesare Brandi)在二十世纪中叶提出预防性保护问题,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际文物保护研究培训中心(ICCROM)开始在11个国家的26个博物馆推广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遗产保存、建筑设计和环境质量方面的规范和标准。下面以曲阜为例谈谈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曲阜孔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占地14万平方米,是堪与帝王宫殿相媲美的中国现存最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占地200公顷,古柏森森,墓葬垒垒,碑碣如林,是中国两千多年墓葬史的缩影。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府衙,占地约8万平方米,与孔庙仅一墙之隔。曲阜三孔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四、六项标准,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代建筑、古代碑刻、古代墓葬、馆藏文物、古树等是“三孔”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是世界遗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目前,三孔世界遗产本体主要面临来自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风险。自然方面的风险有自然风化作用产生的建筑材料表层的脱漆、脱色、皲裂、剥落等;雷电击中建筑或树木产生的崩落、断裂、塌落、烧毁等;地下水位变化产生的建筑墙基泛碱、起酥、剥落等;暴雨或积水产生的建筑基础的局部沉陷、碑刻基座歪斜、墓穴灌水以及屋面漏雨致使材料产生苔藓霉腐等;鸟雀做窝、鼠蚁啃噬对古建筑的破坏;各种虫害对古树的危害。人为因素的风险主要有因管理不善或监控不严而可能产生的各种火患及引发的火灾事故;游客在建筑、碑刻上的乱写乱画;对于古代墓葬可能发生的盗挖盗掘所产生的破坏;对于馆藏文物可能发生的盗窃;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游客增长对景区的威胁;其他人为故意的各种损害、伤毁或破坏。缓冲区内存在因旅游高峰期交通、空气污染、建设活动等可能对三孔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造成破坏的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按照风险管理方法论中的不同阶段,依照缓冲区至遗产本体的顺序,已初步构建三孔世界遗产系统的风险防范管理系统。
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监测体系等方面入手,构筑遗产保护的基础保障
1. 健全各种制度。三孔已连续多年举办单月9日安全警示日教育活动,建立并不断完善值班及自查等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了由文物、消防、安监、民兵预备役和市政府应急办等部门参与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景区用电用火管理,专项制订了文物区办公区用电用火管理办法。制定实施了景区安全预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节假日和景区高峰时段分流等多项应急方案。
2. 加强人员设置和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档案馆、文物修复中心、古建修缮中心等直接接触文物的部门,岗前培训尤为严格,由此大大降低了因不熟悉操作规范而导致的破坏性修复或损伤的风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阜文物局拥有一支历史悠久的专业古建筑修缮队伍,这在全国县级文物部门中是少有的。
3. 坚持日常性监测。监测是风险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近年来,三孔遗产地开展了古建筑群、馆藏文物、石碑石刻、古树名木等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测,不断完善日常性监测要素和汇总分析,每半年形成一次监测报告。2014年,又编制了《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立项报告》并报送国家文物局。
从缓冲区和遗产本体两个层次,建立遗产保护的第一道屏障
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曲阜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不断优化“三孔”周边环境,相继迁出了孔庙孔府孔林内所有室外经营摊点,加强了对步行街商业摊点的规范管理和整治;建设了曲阜汽车新站,将老汽车站由城区迁出;对景区周边博文街、半壁街、后作街及南马道实行了限时单行,开辟了旅游观光电动车交通专线;黄金周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对进出明故城区车辆开展了禁行试点,有效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现状和汽车尾气对古建筑、古树的危害。对孔庙金声玉振坊前两侧道路、钟楼北通道和鼓楼东道路进行了封闭管理,有效强化了“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环境管理,优化了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了对缓冲区新建项目对三孔文物影响的评估,确保文化遗产完整性不受破坏。
其次,景区构建了边界报警系统、红外感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对景区和游客情况进行监控;“三孔”入口处新增电子安检系统,有效阻止了游客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景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注重规划方案引领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
1. 坚持规划先行、方案引领。依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了《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保护规划》。在保护总规的指导下,围绕遗产地古建筑、油饰彩画、馆藏文物、石碑石刻、古树名木等文物本体保护以及安防、消防、防雷等项目,近年来编制了《孔府西路建筑群保护维修方案》《孔庙石碑石刻保护修复方案》《孔府东路建筑群油饰彩画保护修复方案》《曲阜孔庙及孔府消防工程设计方案》,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路线。据统计,仅从2013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的涉及“三孔”保护的各类项目就有12个。
2. 加强技术研究。曲阜是明清服饰、古建筑保护等的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又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石碑石刻、木结构、彩绘的技术研究工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展文物本体的预防性保护,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
1. 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古建筑是构成“三孔”文物本体的核心部分。初步尝试对三孔古建筑进行了三维扫描,收集基础数据,为将来开展古建筑的变形监测奠定基础。为预防屋面漏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拔草倒陇、修剪妨害古建筑屋顶的树枝等岁修工作。在古建筑上设置了安全网,避免了鸟类做窝对文物的破坏。铺设了石质台阶的木质踏板,避免了石质文物因常年踩踏而导致的磨损。
2.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开展馆藏文物总账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对文物进行鉴定定级。严格按照规程对文物库房的温度、湿度及文物情况进行检查记录,认真做好防虫、防霉药品的投放,做好工作日志、出入库登记等记录;全面摸排库房通风管道、安全门、文物橱柜、水电暖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情况,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严格日常用电、用水管理,规范电器使用,定期检修管道,消除、防范各类安全隐患。为改善馆藏文物保护环境,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报批了《孔府文物档案馆馆藏文物保存设备设施更新方案》,目前正在按照项目方案加快组织项目实施。设立了文物修复中心,专门进行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工作。
3. 石碑石刻的预防性保护。分别从物理保护和化学保护两个方面对三孔石碑石刻进行了预防性保护。1998年建成了汉魏碑刻陈列馆,将原存放和散落于孔庙、孔林等处的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馆内进行集中保存和陈列,减少了污染物、酸雨等对碑刻的破坏。存放在室外的石碑石刻周围添加了栏杆,避免游客直接触摸文物。2011年组织专业人员对孔林碑刻石刻文物和“三孔”内部分散落碑刻进行了普查登记。
4. 古墓葬的预防性保护。孔林有古墓葬10万余座,历时2500余年。为了加强对古墓葬和新增墓葬的管理,启动了数字化建档工作。对入林丧葬和上坟实行全面监督,确保林区安全。在立碑、丧葬方面严格审批手续,严格控制车辆,认真做好孔氏后裔墓葬位置的确认及跟踪回查工作。每年在清明、农历十月一等重点防火期前完成杂草清割、清运工作,清理消防隐患。
5. 古树名木保护。大量古树名木的伴生,是“三孔”世界遗产的一大特色。密切观察害虫的发生发展情况,切实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把握害虫防治的有利时机,提前做好准备,对害虫进行长期监测、防治。对古树名木编号挂牌,采取支撑、安装护网、修补、植皮等加固措施,增强古树名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一时间做好倾斜古树的牵拉和加固支撑,及时清除风劈枝、枯枝,确保古树安全和游客安全。2012年,会同林业部门对景区内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筛选,对最具代表性的66棵古树名木进行了信息登录和卫星定位。多次邀请国内外古树保护专家对古树病虫害进行诊治。
目前,三孔世界遗产地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到文物的修复或修缮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风险管理系统已初步建立。但是,由于三孔遗产地遗产本体及缓冲区范围较广,情况复杂;文物价值高且种类多样,保存状态各异;从大的背景来讲,针对文物的破坏行为甚至恐怖活动频频发生,这都给三孔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遗产地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保护理念,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曲阜孔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占地14万平方米,是堪与帝王宫殿相媲美的中国现存最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占地200公顷,古柏森森,墓葬垒垒,碑碣如林,是中国两千多年墓葬史的缩影。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府衙,占地约8万平方米,与孔庙仅一墙之隔。曲阜三孔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四、六项标准,于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代建筑、古代碑刻、古代墓葬、馆藏文物、古树等是“三孔”核心价值所在,同时也是世界遗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目前,三孔世界遗产本体主要面临来自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风险。自然方面的风险有自然风化作用产生的建筑材料表层的脱漆、脱色、皲裂、剥落等;雷电击中建筑或树木产生的崩落、断裂、塌落、烧毁等;地下水位变化产生的建筑墙基泛碱、起酥、剥落等;暴雨或积水产生的建筑基础的局部沉陷、碑刻基座歪斜、墓穴灌水以及屋面漏雨致使材料产生苔藓霉腐等;鸟雀做窝、鼠蚁啃噬对古建筑的破坏;各种虫害对古树的危害。人为因素的风险主要有因管理不善或监控不严而可能产生的各种火患及引发的火灾事故;游客在建筑、碑刻上的乱写乱画;对于古代墓葬可能发生的盗挖盗掘所产生的破坏;对于馆藏文物可能发生的盗窃;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游客增长对景区的威胁;其他人为故意的各种损害、伤毁或破坏。缓冲区内存在因旅游高峰期交通、空气污染、建设活动等可能对三孔世界遗产真实性完整性造成破坏的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按照风险管理方法论中的不同阶段,依照缓冲区至遗产本体的顺序,已初步构建三孔世界遗产系统的风险防范管理系统。
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监测体系等方面入手,构筑遗产保护的基础保障
1. 健全各种制度。三孔已连续多年举办单月9日安全警示日教育活动,建立并不断完善值班及自查等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了由文物、消防、安监、民兵预备役和市政府应急办等部门参与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景区用电用火管理,专项制订了文物区办公区用电用火管理办法。制定实施了景区安全预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节假日和景区高峰时段分流等多项应急方案。
2. 加强人员设置和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特别是档案馆、文物修复中心、古建修缮中心等直接接触文物的部门,岗前培训尤为严格,由此大大降低了因不熟悉操作规范而导致的破坏性修复或损伤的风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曲阜文物局拥有一支历史悠久的专业古建筑修缮队伍,这在全国县级文物部门中是少有的。
3. 坚持日常性监测。监测是风险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近年来,三孔遗产地开展了古建筑群、馆藏文物、石碑石刻、古树名木等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测,不断完善日常性监测要素和汇总分析,每半年形成一次监测报告。2014年,又编制了《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立项报告》并报送国家文物局。
从缓冲区和遗产本体两个层次,建立遗产保护的第一道屏障
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曲阜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不断优化“三孔”周边环境,相继迁出了孔庙孔府孔林内所有室外经营摊点,加强了对步行街商业摊点的规范管理和整治;建设了曲阜汽车新站,将老汽车站由城区迁出;对景区周边博文街、半壁街、后作街及南马道实行了限时单行,开辟了旅游观光电动车交通专线;黄金周及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对进出明故城区车辆开展了禁行试点,有效缓解了交通拥挤的现状和汽车尾气对古建筑、古树的危害。对孔庙金声玉振坊前两侧道路、钟楼北通道和鼓楼东道路进行了封闭管理,有效强化了“三孔”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资源环境管理,优化了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了对缓冲区新建项目对三孔文物影响的评估,确保文化遗产完整性不受破坏。
其次,景区构建了边界报警系统、红外感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24小时对景区和游客情况进行监控;“三孔”入口处新增电子安检系统,有效阻止了游客携带危险物品进入景区,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注重规划方案引领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
1. 坚持规划先行、方案引领。依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了《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保护规划》。在保护总规的指导下,围绕遗产地古建筑、油饰彩画、馆藏文物、石碑石刻、古树名木等文物本体保护以及安防、消防、防雷等项目,近年来编制了《孔府西路建筑群保护维修方案》《孔庙石碑石刻保护修复方案》《孔府东路建筑群油饰彩画保护修复方案》《曲阜孔庙及孔府消防工程设计方案》,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路线。据统计,仅从2013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的涉及“三孔”保护的各类项目就有12个。
2. 加强技术研究。曲阜是明清服饰、古建筑保护等的科学研究基地。近年来,又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了石碑石刻、木结构、彩绘的技术研究工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开展文物本体的预防性保护,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
1. 古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古建筑是构成“三孔”文物本体的核心部分。初步尝试对三孔古建筑进行了三维扫描,收集基础数据,为将来开展古建筑的变形监测奠定基础。为预防屋面漏雨,定期组织人员开展拔草倒陇、修剪妨害古建筑屋顶的树枝等岁修工作。在古建筑上设置了安全网,避免了鸟类做窝对文物的破坏。铺设了石质台阶的木质踏板,避免了石质文物因常年踩踏而导致的磨损。
2. 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开展馆藏文物总账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对文物进行鉴定定级。严格按照规程对文物库房的温度、湿度及文物情况进行检查记录,认真做好防虫、防霉药品的投放,做好工作日志、出入库登记等记录;全面摸排库房通风管道、安全门、文物橱柜、水电暖等设施设备的安全情况,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严格日常用电、用水管理,规范电器使用,定期检修管道,消除、防范各类安全隐患。为改善馆藏文物保护环境,委托相关单位编制报批了《孔府文物档案馆馆藏文物保存设备设施更新方案》,目前正在按照项目方案加快组织项目实施。设立了文物修复中心,专门进行馆藏文物保护研究与修复工作。
3. 石碑石刻的预防性保护。分别从物理保护和化学保护两个方面对三孔石碑石刻进行了预防性保护。1998年建成了汉魏碑刻陈列馆,将原存放和散落于孔庙、孔林等处的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馆内进行集中保存和陈列,减少了污染物、酸雨等对碑刻的破坏。存放在室外的石碑石刻周围添加了栏杆,避免游客直接触摸文物。2011年组织专业人员对孔林碑刻石刻文物和“三孔”内部分散落碑刻进行了普查登记。
4. 古墓葬的预防性保护。孔林有古墓葬10万余座,历时2500余年。为了加强对古墓葬和新增墓葬的管理,启动了数字化建档工作。对入林丧葬和上坟实行全面监督,确保林区安全。在立碑、丧葬方面严格审批手续,严格控制车辆,认真做好孔氏后裔墓葬位置的确认及跟踪回查工作。每年在清明、农历十月一等重点防火期前完成杂草清割、清运工作,清理消防隐患。
5. 古树名木保护。大量古树名木的伴生,是“三孔”世界遗产的一大特色。密切观察害虫的发生发展情况,切实做好监测、预报工作,及时把握害虫防治的有利时机,提前做好准备,对害虫进行长期监测、防治。对古树名木编号挂牌,采取支撑、安装护网、修补、植皮等加固措施,增强古树名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一时间做好倾斜古树的牵拉和加固支撑,及时清除风劈枝、枯枝,确保古树安全和游客安全。2012年,会同林业部门对景区内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进行了调查筛选,对最具代表性的66棵古树名木进行了信息登录和卫星定位。多次邀请国内外古树保护专家对古树病虫害进行诊治。
目前,三孔世界遗产地从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到文物的修复或修缮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风险管理系统已初步建立。但是,由于三孔遗产地遗产本体及缓冲区范围较广,情况复杂;文物价值高且种类多样,保存状态各异;从大的背景来讲,针对文物的破坏行为甚至恐怖活动频频发生,这都给三孔文化遗产的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需要遗产地管理部门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保护理念,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