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世界遗产顺利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

日期:2011-10-28  访问量:6887  文章来源:Admin
10月25日,记者从荔波县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获悉,该县2007年6月成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一员以来,在省政府每年拨给1000万元,作为遗产地保护项目专项资金之下,始终不渝地采取措施,在加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确保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一手探索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双赢的有效途径,一手挖掘民族文化瑰宝,丰富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把世界遗产保护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轨道,利用遗产地内连片生长的2万多亩梅花连续举办了6届梅花节举办,至今梅花节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创下了6个亿的综合旅游收入。旅游人数逐年稳步提高,2010年增加到350万人次。今年,1月至8月,荔波各个景区共接待游客242.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116.48万元,旅游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66%。荔波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至今4年多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54元增加到3528元。

  荔波县位于贵州最南端,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主要由“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大、小七孔景区”组成,总面积为73,016公顷,其中核心区为29,518公顷,缓冲区为43,498公顷,核心区共涉及5个乡镇10个村51个组1166户4513人,遗产地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0%。遗产地典型的锥状喀斯特代表了大陆型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和生物生态过程,具有地球同纬度地带上保存面积最大、最独特、分布连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是众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雄奇秀丽的喀斯特峰丛、魅力无限的喀斯特洼地,丰富的洞穴与地下系统、珍稀奇特的动植物资源,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据荔波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新闻中心主任莫雄亮介绍,荔波从划定国家自然保护区到入围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成员,从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荣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一直把具有普遍价值的喀斯特奇观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推向了国际组织保护框架,并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倡导,开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并在申报世界遗产中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和肯定,明确提出:“少数民族的传统保护是(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两个遗产片区的重要特征,要求在喀斯特与少数民族(石林的彝族、荔波的水族、瑶族和布依族)文化特征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在就地管理方面得到持续的认同和尊重。”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荔波县认为: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好世界遗产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在如何有效保护方面,他们做到了以下几个坚持: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把保住青山绿水作为立县之本,把永续利用作为发展目标,把发挥生态优势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通过积极努力荔波列入了全省石漠化治理重点县,他们对遗产地缓冲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进行生态治理和恢复;积极争取并列入了国家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争取到国家生态保护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破解了县级财政对生态保护投入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坚持“规划优先”:以规划统筹全局,以项目促进发展。2009年组织编制了“荔波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项目专项规划”,并于今年元月获得省人民政府的审批、省财政每年从省直部门资金中划拨1000万作为遗产地保护项目专项资金。《规划》在资金上、项目上保障了遗产地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科普教育、社区发展、基础设施、信息系统、服务系统等方面的有效保障和提升。

  三是坚持“立法”保障:由于荔波遗产地内含“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两种体系,多年以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获得了国际国内的认可,但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缺少清晰、明确和统一的管理目标体系。为有效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规范遗产地保护和建设发展,他们借鉴了国内遗产地保护条例,结合县情,制定了“荔波县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拟通过三年试行和修订,争取立法规范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行为。

  四是坚持“参与式”保护:用开放式理念,在“参与式”保护中加深与世界保护联盟、国际人与生物圈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互动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框架下的生态保护新机制,致力以遗产地保护为重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帮助和共同努力下,他们完成了遗产地基层管理干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教育和培训,对遗产地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清查,准确把握遗产地生物多样性动态和特征。他们在遗产地涉及的乡村组建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森林防火护林队,聘请当地群众参与到遗产地的观光导游、环境卫生和监督等岗位,在进行遗产保护和重要规划建设项目中,充分听取群众反映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了社区共管的氛围。

  荔波是一个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地区,是贵州省贫困县之一,为探索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共生双赢有效途径,他们以开发生态旅游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的宗旨,将传统的封闭式保护变为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管理,将环境资源作为生态资本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产业,把生态效益普惠于民,更好地兼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申遗成功以来,荔波县委、县政府首先加大了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了洞塘木曹、板寨、瑶山拉片、拉柳、玉屏白岩、拉鱼等一批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实行政府引导,部门帮扶,银行贷款的政策支持,帮助群众提高餐饮和创办家庭旅馆水平,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部分群众依靠生态旅游服务年收入最高可达50余万元。二是利用丰富的野生梅资源,打造了荔波冬季“梅花节暨贵州赏花首游地”的旅游品牌,填补了荔波冬季旅游的空白。荔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节翻升,被评为“国际旅游王牌目的地”。自梅花节举办以来,已接待游客近150万人次,创下了6个亿的综合旅游收入。旅游人数逐年稳步提高,2010年增加到350万人次。今年,1月至8月共接待游客242.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116.48万元,旅游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66%。生态旅游增收效率显著,遗产地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二是培养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开发、生产和加工旅游商品,并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手段,从而改变群众对资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加工业上他们对少数民族民族工艺银饰加工进行挖掘和扶持,成立了尧古村银饰加工厂,打造布依族、水族、苗族精品银饰作为旅游商品营销;通过竹编技术培训,组建成立了“荔波茂兰喀斯特竹制工艺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竹编产品,促进了民族手工艺品的商品化;在养殖业上,通过项目扶持,贷款支持,鼓励打工返乡青年创业,扶持了一批养牛、养鹅、养鸡能手;在种植业上提供技术,鼓励群众种植药材,取得了较好收益,在生态食品上广为推广农户自酿的野生酸梅酒和竹笋干品,深受游客欢迎。三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吸收当地居民参加环卫、防火、护林、监督等管理工作,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培养其归属感和参与保护责任感;四是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农技培训、竹编技术培训、蓝靛种植技术培训,旅游服务技能等培训、大大增强了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五是重视遗产地居民保护管理主体地位,在编制《荔波县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专项规划》时广泛听取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对居住在遗产地核心区范围内,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设施不完善,群众搬迁意愿强烈的村民小组,进行了部分移民搬迁。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多年以来的努力,遗产地群众经济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纯收入由1654元增加到3528元,通过生态经济发展,群众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和依赖大幅减少。

  通过政府积极推动,以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遗产地群众经济水平提高,有效共建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格局。群众在政府生态资本运营中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地方可持续发展之有效举措,呵护环境就是呵护家园,从被动保护逐步转变为主动保护,并自觉参与维护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之中。

  2011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荔波召开“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研讨会”,来自全国生物圈保护区的专家、学者对荔波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一致通过了旨在“倡导生态旅游、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荔波宣言》。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长久以来就居住着5个乡镇的先民,90%为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水族、瑶族和苗族,他们是这片森林和土地的忠实守护者,他们崇拜山神、树神、水神、石神,长期的敬畏与崇拜自然形成了原始宗教意识。在这种崇拜意识的影响下,敬畏树神所以爱护森林,崇拜水神故而珍惜水源。原始的宗教意识促使他们长期自觉的保护与管理这片土地和森林,为这片遗产地的资源存在和合理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布依族天文历法、具有东方情人节的盛大水族“卯节”,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和抢腰带,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赛龙舟、爬刀山、芦笙舞、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得到很好地传承,文化底蕴极为丰富,具有浓郁、鲜明和奇特的民族风情。

  多年以来,荔波投入巨资积极抓好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抢救保护工作,共收集整理了逾万册水书古籍、330册布依文古籍,425册经书,并成功将《万事明指》、《丑辰》等11部水书,《掌诀》、《修桥补路》等6部布依文古籍申报成为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还出版了《荔波瑶族》、《荔波苗族》《荔波布依族》、《荔波水族》4本民族文化书籍,极大的丰富了遗产地文化多样性,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他们注重把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举办翁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布依百年窖酒,矮人舞、山歌对唱、地戏傩舞等14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目向外宾展示了民间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瑰丽多姿的艺术风采。打造了瑶族民族文化村寨,以瑶王宴、“打猎舞”、“猴鼓舞”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获得游客欢迎。其中,瑶山的“猴鼓舞”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项目的成功打造极大的丰富了生态旅游的文化多样性。

  2007年,“东南亚地区生物保护区网络国际会议”在荔波举办,以荔波典型的文化多样性促进生物多样性作为范例,4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地方政府签署了富有创建性的《荔波共识》。倡导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前提下,将存在已久的文化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系。(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