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1-11-16  访问量:6320  文章来源:Admin
“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中盛赞“汴京八景”中“隋堤烟柳”的景色。

  时光回转,1400多年前,就在这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中,八万多名纤夫拉纤、两队骑兵夹岸护送,河上行驶着光彩耀目的船只,陆地上飘扬着五色缤纷的彩旗……隋炀帝在这条他下令开凿的、贯通南北的运河中,顺水而下,直抵江南温柔富贵乡,此后为人所诟病。

  昨日,记者一行来到郑州市大运河遗产(通济渠荥阳故城段),这段曾承载了近2000年历史的河水在初冬的早上依然安静地缓缓流过,然而,终有一些改变在悄然发生……

  一条文化河

  历史上,郑州市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隋炀帝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一处遗产类型丰富的大规模文物古迹、一条文化线路,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也是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明清2300多年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

  郑州市境内的汴河故道是古代汴河的上游河段,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自然河流和人工引水共同作为运河水源的人类创造性精神的杰作。荥阳故城、惠济桥等大运河遗产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的社会生态体系的典型代表,也是历史上运河重要作用体现的有力见证。

  昨日,记者一行实地考察郑州市大运河(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今郑州市区北部索须河部分河段,西起丰硕桥至索须河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5公里,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隋唐宋时期演变为历史上著名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也叫汴河,金元之际黄河改道,汴河部分河段日渐淤没并彻底废毁,部分河段沿用至明清。

  申遗总动员

  2008年9月,在国家文物局召开大运河遗产第一阶段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后,郑州市迅速成立了“郑州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至此,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大运河(郑州段)申遗成为郑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又一项目。

  2007~2008年,郑州市组织对大运河相关遗迹进行了全面筛选,同时,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专家多次现场考察和实地调研,最终确定将巩义区域内的巩义窑址、洛口仓、洛河郑州段、康百万庄园,以及惠济区域内的汴河故道、荥阳故城和惠济桥共7处遗址作为郑州段推荐的申报对象上报国家局。 随着机构建立、遗产调查、预备项目遴选、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和公布等工作的陆续完成,申遗第一阶段工作取得成果:今年,郑州市大运河遗产(通济渠荥阳故城段)作为“立即列入项目”入选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单。

  目前,根据黄河大堤到堤湾发现的隋唐时期运河河道,基本摸清运河郑州段走向,为廓清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遗产点的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工作也已初显成效:通济渠荥阳故城段拆除河床内违章建筑约3200平方米,清除河床内菜田260余亩,做好全段河床、堤岸的部分加固;堤岸上修建防护道路约32公里,河床绿化工作自西向东逐步进行;须水河和索水河治理工程已完成15公里,索须河的防汛作用和景观效果初步显现。

  进入倒计时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铁成介绍说,明年6月,国家文物局将组织专家对各地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进行评估和验收,确立最终申遗预备名单,对不符合要求的遗产点予以剔除。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时间紧迫,申遗进入倒计时:年底前,制定并提交文物本体和环境整治方案,2012年6月底前,初步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阎铁成表示,保护与申遗目前面临几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一是郑州大运河申遗工作涉及文物、水务等多部门,同时需要申遗、水务、历史、环保、景观等各方专家支持,组织协调工作的力度大;二是遗产点段年代久远,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考古工作需要继续推进,在现有资料收集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相关水务、历史资料档案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完善;三是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四是相关遗产点、段和周边环境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整治。

  “2013年,大运河申遗文本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教科文全委会等有关部门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将正式提交世界遗产中心,力争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将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郑州再增添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阎铁成说。(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