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芳华结硕果,“苏州经验”绘就城市发展“双面绣”

日期:2017-05-16  访问量:5579  文章来源:人民网


   苏州园林甲天下!然而,1997年以前,世界并不熟悉苏州园林。虽然时不时有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到访,但它们仅仅是“中国的老房子”。

   1997年,这些“老房子”终于步入国际视野。12月4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诸多当年参与过申遗工作的人们,回望这20年的来路,无不感慨,苏州古典园林的申遗成功,为苏州从“中国的苏州”蜕变成“世界的苏州”铺垫了基石。

   20多年来,以古典园林申遗为契机,苏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国际理念、国家水准、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复兴的新路子。

   两院院士周干峙高度评价说:“原汁原味的古城呈现出惊人的升值潜力。苏州古城保护的成功,为这个城市保留了应有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反过来让这个城市升值。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地步,人们一定会反过来追求文化,这就是经济规律。在迅速发展的二三十年间,多少城市的人文风貌湮灭在这个规律里,而苏州用自己的城市哲学超脱了。”

   

   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苏州访问时,亦高度评价苏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教育等方面的成绩,并题词“让苏州经验与世界同享”。

   苏州园林有了“国际定义”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三个人。

   1993年4月,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在西安召开。苏州派了几名代表参加。

   时任苏州市人大城乡委副主任的郭九官、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张良正、市文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仁宇,从会上带回一个崭新的话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前所未闻的新名词,三名与会者却如获至宝:如果苏州的历史文物能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保护,那是何等的荣耀!

   这座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城市,至今保留着当年的框架和格局,昔日姑苏的“水陆棋盘”风采依然,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古城墙城门、古典园林、古街水巷、古民居、古寺庙、古塔、古桥、古井……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真可谓满城繁星,宝藏丰厚。

   如此多彩的历史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什么最有力度?

   三位先行者和最初的一批研究者作了慎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苏州最有把握的项目是“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不仅艺术独树一帜,文化内涵无可替代,世界闻名;更为重要的是保护管理状况堪称国内一流,不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状看,完全可以进入世界文明的殿堂。

   既然是申报国际项目,就应该用“国际标准”来阐释,那就是要符合《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的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

   一个大难题摆在面前:在国际标准下,苏州园林与众不同在哪里?申报文本既要让国内的专家认可,还要让国际组织和专家也能认可。这对在当时从未与世界遗产的国际组织接触过的苏州人来说,毫不夸张地讲,文本的起草过程,就是一次对苏州古典园林再认识的过程,一次理论创新。

   最难的则是如何“符合国际标准”。在这个领域,十几年前国内几乎一片空白。

   唯有一份国家部委发的《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打印稿,一本在新华书店买的文物出版社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一本世界知识出版社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简介)。

   没有经验,没有捷径,更不可能有样本。苏州人依靠智慧和勤奋,第一次将苏州古典园林“翻译”成了“国际语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任周苏宁介绍,苏州古典园林在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作为一种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历史阶段,在世界造园史上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写意山水艺术思想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大的影响,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精华和鲜明特征;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特殊的见证;具备良好完美的居住条件,作为传统人类的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造园艺术的典范,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范本。

   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苏州园林最终登上了世界圣殿。苏州人是“幸运”的,他们抓住了机遇。苏州古典园林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国内的“申报热”开始升温,竞争愈加激烈。

   申遗让古城保护步入国际化

   如同没有园林算不得完整的苏州,园林并不能割裂城市而存在。

   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明佳扬女士曾数度来苏考察,对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水系等都十分感兴趣。申遗成功前的一年,她问,“为什么不报苏州古城?在中国没有第二个苏州了!”

   的确,苏州古城的格局、水系,自古至今无大变,城内大街小巷中还有大量文物古迹,周边还有保护完好的古镇群,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外部基础,应该象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城古镇如罗马、开罗、巴黎那样加以全面保护,不论是历史文化价值,还是社会、经济效益都将是巨大而长效的。

   1997年7月31日,世界遗产中心在给苏州的函件中称,“四个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杰作,艺术、自然、概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美景和协调的代表作,使得古典园林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函件还要求苏州,“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扩展到整个苏州古城,此城市的文化价值是通过其几百个园林以及河道系统而体现出来的。”

   苏州人强烈意识到,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宅深院、名胜古迹,都是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基础;古典园林是古城重要的内容和标志,是散落在古城玉盘中的珍珠。古城、古园,两者相辅相成。在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之后,保护古城风貌就愈显重要。

   《佛罗伦萨宪章》指出:“历史园林必须保存在适当的环境之中,任何危及生态平衡的实体环境变化必须加以禁止。”

   就在苏州紧锣密鼓申报的时候,1996年9月4日至6日,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的冯?德罗斯特,在考察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以及退思园、虎丘之后,当即给苏州来了个“难堪”,他对园林外部不协调的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以及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毫不留情地提出了整改意见。

   苏州人实干、务实,面对国际专家的“挑剔”,他们没有退缩。在申报之时就以文件的形式向国际社会承诺,把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

   在申报期间和成功之后,苏州在保护的力度上一直没有丝毫放松,在多方积极配合下,园林部门先后投资修复了畅园、五峰园、艺圃住宅、留园住宅及西部历史景观“射圃”、网师园“露华馆”等;同时有重点地加强了园林周边环境保护和整治,完成了拙政园东南部环境改造和园林博物馆新馆建设,沧浪亭西部居民区及商业用房的改造、狮子林西南部的停车场建设等,使园林周边环境有了较大改观。这些修复工程和环境整治工程,是苏州园林在真实性、完整性上不懈的努力。

   “1993年苏州启动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了全市上下在经济热潮中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自觉性,把苏州古城保护推向了世界文化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名誉主任汪长根,在谈到古典园林申遗成功对于古城保护的影响时,特意提到了一件事。

   

   2004年,抓住千载难逢、百年一遇的机遇,通过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不仅使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实地认识了苏州,而且通过3年多的申请和承办,加大古城保护力度,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始在全球重大国际舞台上展现亮相,成为苏州城市国际化的一个新起点,为后来的一台台好戏拉开了序幕。

   比如,2014年,中国向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提交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获通过,而苏州是唯一一座把整个古城打包申遗的城市。

   正是由于园林申遗积累的经验与智慧,才使得苏州成为“此次申报中唯一自己形成区域遗产报告的城市,对大运河遗产价值的揭示起到了积极作用。”

   世遗为魂构建城市发展核能

   苏州人皆以园林为骄傲,并将其视为城市的灵魂。

   “园林文化随着苏州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形成苏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精神”,《苏州园林》杂志编辑沈亮表示,园林与苏州城市发展之间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他的这番见解得到了很多苏州人的认同,“没有园林,就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苏州。”

   了解苏州的人都知道,有两个苏州。古苏州静静在此,新苏州一东一西,建在古城外。浅浅一道护城河,隔开了古代神韵与现代精彩:古城内,临街商铺,沿河人家,依旧粉墙黛瓦;古城外,建筑鳞次栉比,有“东方之门”之称的大楼映在金鸡湖面。

   而古典园林对于两个苏州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苏州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市政府在制定总体规划时,有明确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曾担任过苏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的汪长根介绍,“规划中有文化遗产保护章节,制定规划前,能够首先征求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制定过程中,首先由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起草相关内容,规划正式出台前,向市民公示,征求意见”。

   截至目前,苏州已相继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苏州市区古建筑抢修贷款贴息和奖励办法》等近 20 部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逐步构建起了国家、江苏省、苏州市三级配套的整体法规体系,为苏州城市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提供政策性保障,极大地掀起公民参加城市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而正因为苏州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能够考虑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积极协调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让这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出现了这样的“奇观”。

   如果你细细浏览苏州地图,你会惊讶的发现,苏州古城与苏州古典园林紧密依附、不可分割。苏州古城的城址至今未变,保存水陆平行、河街相邻“双棋盘”的城市格局,与宋代《平江图》反映的城市格局基本相符。其中20余处古典园林,更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由于遗产意识的深入人心,更是极大调动了苏州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2012年12月26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及研究会在中国苏州成立。2013 年,该联盟携手苏州当地媒体举行“寻访苏州古建筑修复师”活动,探寻挖掘藏于民间的优秀匠人,搭建“苏州古建筑修复师专家库”。

    在民间,苏州成立了一只古井志愿者服务队——“益泉”服务队,他们是由一群对苏州古城有着丰富感情的市民组成,团队共30多人,在建队的10多年中,义务清洁古井达 100 多口,为苏州古城的保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激励更多的热心群众参与其中。

   优秀民营企业家汪利明,2005 年出资成立了苏州第一个文物保护基金——“苏州古井文物保护基金”,专门资助散落在大街小巷古井的保护,至今已完成福寿泉、周王济急井等十大古井的修复保护,受到文物部门和社区居民的广泛赞扬。

   苏州人又是善于借势的。当苏州古典园林随着国际大门的洞开而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之后,苏州园林文化对整个城市环境的影响和渗透逐渐明显。

    叠山、理水、建筑、花木这四大造园要素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中。散布在古城各处的古典园林,构成一个个小生态环境,数百个生态小环境在古城中连接成自然生物链,调节古城气候,保持古城的生态和谐,形成古城良好的生态环境。

    苏州古城两翼的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开发建设中移植、借鉴造园技艺和园林文化运用现代手法诠释园林的古典意境,利用自然山水优势融入园林建设理念,将古典园林文化扩散放大,构造出“真山真水园中城”的整体区域景观。

    而在苏州阔步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苏州古典园林更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

    自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保护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存的国际理念,以及更为开放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渗透进世界遗产保护、古城保护、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随着苏州城市发展,海外参观游览者增多,海外友人在苏州经商、落户,苏州古典园林已经成为苏州城市的国际名片,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国际理念的载体。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