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手段更好地“呵护”文化遗产
日期:2011-05-15 访问量:5837 文章来源:Admin
不久前,在汕头南澳岛海域,明代沉船“南澳1号”水下考古工作时隔一年后重新启动。相关报道披露,此次考古打捞采用了雷达扫描、远红外线监控、旁测声纳、浅地层剖面仪、水下无线通话系统、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等高科技设备。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在水下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发掘中已广泛采用这些设备,一些更先进的手段,如多波束声纳、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水下机器人等,也已开始投入使用。
高科技设备成为了考古队员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水下考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精确绘制的潮汐洋流图,考古队员抓住每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次次下潜,测量、照相、绘图……而在配合“南澳1号”考古的“南天顺”号打捞船上,减压舱、水下三方通讯设备、水下摄像器材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南澳1号”考古队队长表示,没有高科技设备的协助,水下考古工作根本“无从下手”。
有了先进的科技设备,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有效的监控和保护。明代沉船“南海1号”采用的整体打捞发掘方式,以及饱水环境下整体保护的方法,分为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等一系列步骤。由此总结积累的技术经验及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得我们在未来可以更好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科技成为考古工作的有力手段,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改变着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正是由于科技力量的全面介入,目前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重庆,为了在原址上保护被称为“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的白鹤梁,科技工作者采用了水下无压容器方案,实现了文化遗迹的“就地保护”。依据原址建立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建成开放的原址、原环境保护、展示水下文化遗产的专业博物馆。它的建成,是中国文物事业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文物局组织的5个大项、39个课题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二五”时期,国家文物局还将加快文物保护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我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相信在高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下,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会太遥远。(责任编辑:曹凤娇)
高科技设备成为了考古队员们的“眼睛”和“耳朵”,在水下考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精确绘制的潮汐洋流图,考古队员抓住每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次次下潜,测量、照相、绘图……而在配合“南澳1号”考古的“南天顺”号打捞船上,减压舱、水下三方通讯设备、水下摄像器材等高科技设备一应俱全。“南澳1号”考古队队长表示,没有高科技设备的协助,水下考古工作根本“无从下手”。
有了先进的科技设备,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有效的监控和保护。明代沉船“南海1号”采用的整体打捞发掘方式,以及饱水环境下整体保护的方法,分为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等一系列步骤。由此总结积累的技术经验及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使得我们在未来可以更好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
科技成为考古工作的有力手段,拓展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范围,同时也改变着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正是由于科技力量的全面介入,目前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单纯的水下考古,发展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在重庆,为了在原址上保护被称为“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的白鹤梁,科技工作者采用了水下无压容器方案,实现了文化遗迹的“就地保护”。依据原址建立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成为目前世界上惟一建成开放的原址、原环境保护、展示水下文化遗产的专业博物馆。它的建成,是中国文物事业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时期,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文物局组织的5个大项、39个课题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二五”时期,国家文物局还将加快文物保护行业的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推动我国从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相信在高科技的支撑和推动下,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会太遥远。(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