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谈文化遗产保护
日期:2011-02-12 访问量:5874 文章来源:Admin
中国日报:近10年来,我国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是一些地方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比较急功近利,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当地人民群众?
白庚胜:目前,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二位,但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如果仅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情况的方面来保护文化遗产,那就不免有些片面。这种行为不只是中国、云南,而且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宣传、教育、政府采取措施等各方面的原因,因为文化遗产申报是个新鲜事物,才开始30来年。我国的文化遗产申报时间更短,有一个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和理性的过程。
我们不要简单地责怪老百姓和政府。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遗产,同时也有能力保护文化遗产,更有权利享受、传承文化遗产。今后,经过不断实践,我们的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也必定更加科学。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目前,关键是我们的政府、学术界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并维护好《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尊严。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所以要尽大国的保护责任,做诚信的守约国。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但也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不清手上拥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理念提升方面,政府、专家、文化人应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遵守公约不是对我们的束缚,不是“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进入了国际保护体系,就得遵循它。何况这个公约属于全人类,是为了确保全人类精神家园的安全。
我们必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等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懂得文化遗产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它关乎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享用遗产,不能单一化、盲目化、功利化,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保护、永续利用。
中国日报:文化遗产保护是项紧迫的工作,比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有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
白庚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云南的哈尼梯田曾走过一段弯路。十年来,越是申报不上越心急,越心急便越加大开发力度并形成恶性循环,其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好在现在红河州及元阳县方面都加大了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不久,我走访了好几个哈尼村落,感觉到除梯田以外,其村落景观大都已经面目全非,很觉可惜。如果一开始就理性一些,就肯定能避免恶性开发。可见,文化遗产的开发,一定要有约束力。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更要了解这些遗产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文化价值。须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由文化来定义的,一旦文化消失了、破坏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走到了末路。
要利用遗产,先要做到全方位的保护,然后再分不同的类型作不同对待。可以实用的应兼以开发,不能实用的就把它作为学术、艺术、文化基因保护起来,做到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统一。
也就是说,有的要在使用中保持其生命力,有的则是通过实物、照片、文字、录音作“全息”保存主要发挥认识作用。千万要保护先于利用。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如果连遗产都不存在了,还空谈什么利用?只要保护好它们,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会让腐朽化为神奇,古老化为崭新。为此,我们要防止文化遗产工作的两种倾向:要么只保护不利用,要么只利用不保护。
曾有地方官员问我: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很有普遍性,隐含着唯开发利用至上的观念。这是很功利的,缺少“文化关怀”,只重视“物质关怀”。
中国日报:您是丽江纳西人,在丽江生活了十几年,看到了丽江从一个安静的小城变成今天繁华的旅游地。您认为丽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来保护遗产?
白庚胜:云南的四项世界遗产中有三项在丽江,也就是自然、记忆、文化三项遗产。
丽江已经集三项桂冠于一身,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保护加利用的模式,为云南旅游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丽江在管理中也有一定的不足,造成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文化空洞化,不少纳西族居民将房屋出租后搬出了古城。至今,中国一些遗产被联合国亮了“红牌”或“黄牌”,如四川的九寨沟、河南的平顶山等,丽江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曾经这样设想:如果丽江古城的保护采取把所有原住民作为股东入股成立“丽江古城保护股份公司”上市,让住户的房产按照大小、历史长短、文化价值折算作股份参与进来,然后要求原住民说纳西话、穿纳西服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并享受到实惠、利益,丽江古城人民就会增强信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尊严,同时,丽江古城保护资金筹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由于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从而造成了现今有大量外地开发商进入丽江古城文化遗产核心区任意开发,而原住居民们则为生存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出租房屋,真正的利益让外来强势群体所据有。这对于文化保护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与大悲剧。弱势的当地居民似乎靠出租房屋获得了暂时的、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他们失去了永续发展的动力与根本。一个外来人,怎能比原住民更爱自己的家园、更理解自己的生命源泉?
现在,丽江成了旅游热点,物价奇高,甚至高过昆明、北京。在当地人收入很低、只能靠出租房子确保生活利益的情况下,谁还有力量空谈保护?于是,利益和责任发生严重脱节,人们不可能产生文化保护的自觉。
目前,云南还在逐步申报哈尼梯田、滇越铁路、茶马古道、万亩古茶园等项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全人类负责。丽江人应该有胸怀、有责任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好地承担起保护责任,使我们得以永续享受这些文化遗产。
中国日报: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如何才能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白庚胜:文化遗产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产业遗产。保护好它,我们就能拥有双重财产。如果没有保护和利用的能力,并作无序的开发和竞争,它们只会成为“落照苍烟”,我们就将自毁长城,既失去历史的财产,也失去现实与未来利益。科学保护、利用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让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真正成为5000年文明的印记、标志,以及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并将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所坐拥的这些文化战略资源,将成为推动云南发展的巨大引擎。我们决不能“申报很有能力,保护很没办法”,“申报非常积极,保护轻描淡写”。
总之,为了对文化遗产负责,为了对人类的历史、现实、未来负责,并从中受益无穷,我们应该避免重蹈覆辙,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大批遗产管理、保护、利用的高素质人员、导游,同时让遗产地居民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知识,主动参与保护,并在保护中得利益、获尊严。不尊重、不照顾当地百姓利益的保护,必然导致当地居民亦裹挟于急功近利开发破坏文化遗产的恶浪之中。
一个民族的伟大要靠物质,更要靠精神。(责任编辑:曹凤娇)
白庚胜:目前,我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居世界第二位,但一些地方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如果仅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情况的方面来保护文化遗产,那就不免有些片面。这种行为不只是中国、云南,而且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宣传、教育、政府采取措施等各方面的原因,因为文化遗产申报是个新鲜事物,才开始30来年。我国的文化遗产申报时间更短,有一个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和理性的过程。
我们不要简单地责怪老百姓和政府。人民群众创造了文化遗产,同时也有能力保护文化遗产,更有权利享受、传承文化遗产。今后,经过不断实践,我们的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也必定更加科学。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主人。目前,关键是我们的政府、学术界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并维护好《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尊严。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所以要尽大国的保护责任,做诚信的守约国。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但也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不清手上拥有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理念提升方面,政府、专家、文化人应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遵守公约不是对我们的束缚,不是“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进入了国际保护体系,就得遵循它。何况这个公约属于全人类,是为了确保全人类精神家园的安全。
我们必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等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懂得文化遗产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更重要的是它关乎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和尊严。享用遗产,不能单一化、盲目化、功利化,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科学保护、永续利用。
中国日报:文化遗产保护是项紧迫的工作,比如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有些地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遗产?
白庚胜:在文化遗产保护上,云南的哈尼梯田曾走过一段弯路。十年来,越是申报不上越心急,越心急便越加大开发力度并形成恶性循环,其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好在现在红河州及元阳县方面都加大了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前不久,我走访了好几个哈尼村落,感觉到除梯田以外,其村落景观大都已经面目全非,很觉可惜。如果一开始就理性一些,就肯定能避免恶性开发。可见,文化遗产的开发,一定要有约束力。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利益需求的同时,更要了解这些遗产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文化价值。须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由文化来定义的,一旦文化消失了、破坏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走到了末路。
要利用遗产,先要做到全方位的保护,然后再分不同的类型作不同对待。可以实用的应兼以开发,不能实用的就把它作为学术、艺术、文化基因保护起来,做到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统一。
也就是说,有的要在使用中保持其生命力,有的则是通过实物、照片、文字、录音作“全息”保存主要发挥认识作用。千万要保护先于利用。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如果连遗产都不存在了,还空谈什么利用?只要保护好它们,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会让腐朽化为神奇,古老化为崭新。为此,我们要防止文化遗产工作的两种倾向:要么只保护不利用,要么只利用不保护。
曾有地方官员问我: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很有普遍性,隐含着唯开发利用至上的观念。这是很功利的,缺少“文化关怀”,只重视“物质关怀”。
中国日报:您是丽江纳西人,在丽江生活了十几年,看到了丽江从一个安静的小城变成今天繁华的旅游地。您认为丽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来保护遗产?
白庚胜:云南的四项世界遗产中有三项在丽江,也就是自然、记忆、文化三项遗产。
丽江已经集三项桂冠于一身,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保护加利用的模式,为云南旅游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丽江在管理中也有一定的不足,造成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文化空洞化,不少纳西族居民将房屋出租后搬出了古城。至今,中国一些遗产被联合国亮了“红牌”或“黄牌”,如四川的九寨沟、河南的平顶山等,丽江也是其中的一个。
我曾经这样设想:如果丽江古城的保护采取把所有原住民作为股东入股成立“丽江古城保护股份公司”上市,让住户的房产按照大小、历史长短、文化价值折算作股份参与进来,然后要求原住民说纳西话、穿纳西服使传统文化得到保存并享受到实惠、利益,丽江古城人民就会增强信心,捍卫自己的文化尊严,同时,丽江古城保护资金筹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由于走了一条不同的路,从而造成了现今有大量外地开发商进入丽江古城文化遗产核心区任意开发,而原住居民们则为生存丢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出租房屋,真正的利益让外来强势群体所据有。这对于文化保护来说无疑是本末倒置与大悲剧。弱势的当地居民似乎靠出租房屋获得了暂时的、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他们失去了永续发展的动力与根本。一个外来人,怎能比原住民更爱自己的家园、更理解自己的生命源泉?
现在,丽江成了旅游热点,物价奇高,甚至高过昆明、北京。在当地人收入很低、只能靠出租房子确保生活利益的情况下,谁还有力量空谈保护?于是,利益和责任发生严重脱节,人们不可能产生文化保护的自觉。
目前,云南还在逐步申报哈尼梯田、滇越铁路、茶马古道、万亩古茶园等项目。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接受媒体的监督和批评。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全人类负责。丽江人应该有胸怀、有责任感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更好地承担起保护责任,使我们得以永续享受这些文化遗产。
中国日报: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如何才能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白庚胜:文化遗产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产业遗产。保护好它,我们就能拥有双重财产。如果没有保护和利用的能力,并作无序的开发和竞争,它们只会成为“落照苍烟”,我们就将自毁长城,既失去历史的财产,也失去现实与未来利益。科学保护、利用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要让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真正成为5000年文明的印记、标志,以及我们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并将它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所坐拥的这些文化战略资源,将成为推动云南发展的巨大引擎。我们决不能“申报很有能力,保护很没办法”,“申报非常积极,保护轻描淡写”。
总之,为了对文化遗产负责,为了对人类的历史、现实、未来负责,并从中受益无穷,我们应该避免重蹈覆辙,加大管理力度,培养大批遗产管理、保护、利用的高素质人员、导游,同时让遗产地居民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知识,主动参与保护,并在保护中得利益、获尊严。不尊重、不照顾当地百姓利益的保护,必然导致当地居民亦裹挟于急功近利开发破坏文化遗产的恶浪之中。
一个民族的伟大要靠物质,更要靠精神。(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