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传》:希望“温和派”多一些

日期:2011-02-11  访问量:5577  文章来源:Admin
罗哲文被归为“温和派”,主要表现在他在北京旧城改造中“态度不显锋芒”,以及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漠视上。例如东四八条、美术馆后街22号,尽管他也表达了反对意见,却不像多数专家学者那样坚决、彻底。在接受采访时,他甚至站在多数专家的对立面:“现在有个误导,批评北京到处拆,不是那么回事。” 联想到当年梁思成奋力保护北京城,罗哲文的态度不单是相对于多数专家学者的“离经叛道”,还要加上“悖师灭祖”。

  从2008年7月到2010年9月两年里,为了《罗哲文传》一书的创作,我辞去工作,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研究和观察罗哲文。对他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开始有了一定了解。罗哲文的“漠视”,其实是对既有事实的全面认识。在与梁思成一道铩羽于北京城墙保护之后,罗哲文对北京旧城改造似乎有了自己的独立认识。在《罗哲文传》的采写过程中,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企图还原这段历史,得出了一个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结论: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军事态势、经济实力诸方面综合考量,梁思成、罗哲文等人当时“全盘保护”的想法难以实施。在失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最佳保护机会之后,北京的整体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有选择地保护不仅符合实际,也有助于集中精力更好地保护有价值的项目。惟有如此,才能解决罗哲文担忧的“该拆的还拆得不够,该保护的也保护得不好”的问题。

  罗哲文被批为“温和”,还因为他面对文物保护和民生问题的矛盾时没有明确的立场。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长、中国“入遗”的倡议人之一和“申遗”权威专家,罗哲文并没有把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在涉及“老百姓”时,他往往会“温和”地丧失“立场”:“文物保护很重要,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很重要”,“一定要把老百姓的居住和生活安置好”,文化遗产保护“要改善生活在这些建筑里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让他们感受到保护工作的好处”,“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不能和广大群众对立起来”。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老百姓也应该为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从来没有想到老百姓将为此付出多少,承担多大物质和精神压力。因此,专家、学者很容易和老百姓对立起来,有的居民认为,“住在老房子里既不让开店又不让装空调,专家、学者、领导说老房子是美的,要保护,那么让他们在夏天到这种房子里来住上一个星期试试?”

  遗产保护是件脚踏实地的大事,不是振臂一呼就能达到迎刃而解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像罗哲文这样的“温和派”出现,一心一意地谋事、一件一件地做事,不能坐在高楼大厦里天马行空地想当然,更不能忘了那些住在棚户杂院里的老百姓。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