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峰|如何看待黄山文化与自然价值的融合?

日期:2020-11-20  访问量:13955  文章来源: 世界遗产


微信截图_20201120171844.png

Q:首先请您说说您与黄山的机缘及感情?

A:小时候看过好多国画大师画黄山的画,当时觉得画家想象力很厉害,能画出形态和色彩那么神奇的山,但肯定不是真的。长大之后第一次看到黄山奇山美景的时候,真的是始信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深信黄山天下奇”。

QQ截图20210702140936.png

西海飞诗   摄影:胡宏坤

2018年,央视《百家讲坛》频道为黄山等国内四家双遗产地量身打造了系列讲坛,展示我国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保护管理成就,特别是文化内涵,以电视媒体的形式把遗产的价值“讲”出去。我本人荣幸担任黄山“主讲人”,讲述了“黄山故事”,尽管黄山之奇,“讲”起来颇为力不从心。2019年,我们北京大学团队又与黄山合作完成了《雪庄与黄山文化遗产研究》《特殊地理条件下黄山摩崖石刻的产生和保护机制研究》两个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与合作,也让我对黄山因何会成为一座文化名山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面对黄山这个天下奇山,这些了解依然很浅薄。


Q:在黄山众多遗产价值中,您认为黄山文化多样性具有哪些特点?拥有怎样的地位?

A:黄山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文化的杰出代表。黄山人文积淀丰厚,主要表现在艺术、文学及建筑遗产价值,其对应的古蹬道、宗教寺庙、摩崖石刻、古建筑群和文学画作等均保存完好。

QQ截图20210702140944.png

圣光开天  摄影:程剑

自公元747年唐朝皇帝敕改名为黄山以来,黄山以其奇峰云海吸引无数的隐士、诗人和画家前来创作,留下了丰厚的文学艺术瑰宝。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而黄山画派就是这个摇篮里诞生的一支伟大的山水画派别,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仍在传承。

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元朝时(1271-1368),黄山已有64座寺庙。公元1606年,普门和尚来到黄山修建了有代表性的法海禅院(慈光寺前身)和文殊院,开凿蹬山简易步道,沟通了全山寺庙之间的联系。

黄山风景“奇”美天下,从古至今已是公论。因美景而生发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现象,均从不同的角度歌咏天下奇美黄山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华独特的山水文化。

QQ截图20210702140951.png

玉屏暮色  摄影:叶四清

Q:石涛在论画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高度赞扬了黄山独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之任于山无穷。这句话您是怎么理解的?您觉得黄山文化遗产价值与黄山自然遗产美学价值之间的关系与关联是什么?

A:“天之任于山无穷”这句话出自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最后一章《资任章》,也是最为复杂难解的一章。当然理解石涛,理解这个伟大的著作本身就是非常挑战的事情,我只能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我感觉石涛写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绘画理论著作,在这最后一章可以看到他特别探讨了“宇宙自然精神与造化”——“万千世界之要素(山水画之对象——山水,或许不限于山水)”——“人(画家,或许不限于画家)”——“画作(或许也不仅限于画作)”之间的关系,探讨的是畅游名山胜水之间,宣纸染墨处现奇美山川形神,进而参悟天地之道、宇宙之精神。

QQ截图20210702141030.png

石涛的黄山松作品 (藏于故宫)

石涛把画理画法的认识提高到了宇宙观的高度,而使其达成此高度的重要媒介正是这奇美天下的黄山,奇美的黄山等无数杰出的中国名山恰是引领主体的人感悟宇宙的最佳“捷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人合一观的基础在于感悟天理,效法自然之精神,天地之性成为了人性本身,才可能达到人与宇宙相协调的理想状态——“和”。由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更易于使人体悟天地万物之灵秀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畅游诸如奇美天下的黄山等诸多名山大川,从而为处理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起到有力的支持,这实际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美学观的目的所在。以此为基础,游览名山大川也就成为传统中国文化中重要的审美形式与活动之一。

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等诸多中华天下之名山风景正是便于人感悟宇宙之精神、理解自然之造化的理想圣地!因此,我个人认为黄山的文化遗产价值是统一于黄山的包括自然美学价值在内的总体价值之内的,是中华灿烂的文化尤其是山水文化的具体表现!面对诸如黄山等众多中华名山大川,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生发出如杰出的风景名胜学家谢凝高先生一样自豪和骄傲的情感:“自然遗产之真迹,文化遗产之杰作,永藏于心灵,时时浮现于脑际,我思之不尽,悟之不竭”。


Q: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山松、石、云海结合的景观展示出自然美。那么为什么松石、松云结合在一起,视觉上就觉得是美呢?您如何理解?

A:这个问题非常好,您已经注意到了景观要素的组合是形成整体自然美的关键。

徐霞客曾在游历黄山后之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也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为什么叫做奇山呢?这正与它峰、石、松、云完美组合的景观要素密切相关,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然!

QQ截图20210702141038.png

黄山佛光  摄影:夏玉文

正如谢凝高先生所指出的:“黄山奇美景观,主要在于峰、石、松、云的有机结合。黄山素有‘无峰非石,无石不松’之誉。山峰高峻宏大,石峰纤细挺拔,巨细对比,景观生动而富变化。石浑厚而简洁,松苍劲而洒脱,松得石而刚,石得松而灵。石峰如‘笔’,古松似‘花’,构成寓意深刻的奇景——‘梦笔生花’。‘喜鹊登梅’,‘鹊’为石,松为‘梅’,相映成趣。松为千山披绿,万峰点翠,松,长峭壁,凌云表,益显其高逸。探海松、凌云松,有云方显其意境之妙。云起处,使整个景观变活欲仙,使静景变为动景,景观瞬息万变,或隐或显,忽浓忽淡,时实时虚,似真似幻,联想无限。”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刻画了黄山峰、石、松、云景观要素组合所呈现出的云松之灵与峰石之刚、云松之动与峰石之静、云聚之虚与云开之实、色彩随云开云舒之浓与淡等无穷无尽的景观要素相互对比映衬,形成了极为丰富多样、变幻无穷的黄山景观的神奇美学特征,它们给审美主体带来了多重美感刺激,进而使得畅游其间的“我” 把“仁智之乐” 的山水之游升华成畅神于“物我相忘”而领悟天地之道的境界。

黄山,有着无穷无尽的审美价值!你要果真想求天道于她,问本真于她,唯有畅游进而畅神于她那奇幻的峰、石、松、云间。




Q: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技术评估报告“与其他区域对比”中提到:黄山的自然价值更胜于其文化价值,而泰山恰恰相反。您怎么看?

A:作为双遗产,黄山所对应的突出普遍价值中有一条为文化方面的价值、两条为自然方面的价值。而泰山对应了六条文化方面的价值、一条自然方面的价值,因此,如果将源于中国传统名山的双遗产的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粗暴分开来进行不同遗产地之间的对比研究,更甚者,机械地从满足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条目的多少的角度来说,泰山的文化价值是极高的,黄山与之相比则似乎是自然价值更胜一筹,这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论断则是荒谬的。

谢凝高先生很早就指出源于祖国名山大川的“风景区是一个广大的空间综合体,都是由特有的自然景观为第一系统,悠久历史文化为第二系统,二者有机地融合成复杂而完美的风景综合体。这个综合体融合度越高,整体性越强,风景审美的价值就越高。任何一个风景区、景点、景物,都是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也是各种景观因素系统在特定空间中的结构形式。也就是说,风景区中任何景区、景点乃至景物,不仅是大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一个规模不等的有机综合体。因此,离开其整体,孤立地看待一个景物、一个景点,就会降低其景观审美价值。”中国的名山风景区各自特有的第一系统的自然景观与相应的第二系统的悠久历史文化高度融合,不同的名山风景区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整体性特征,正所谓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不可将两个系统孤立地分割开来讨论一个中国名山风景区的价值,更不应该按割裂开来的两个系统比较两个不同的名山的价值,遑论孰优孰劣!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遗产分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以来也在努力弥合早年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两分法的鸿沟,双遗产的称谓应是这种工作的阶段性处理手法。有一点是需要再次明确的,源于祖国名山大川的中国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典型代表之一,人文和自然因素相交融而不可分割。因此,与其将中国如泰山、黄山等双遗产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分割开来进行孰轻孰重之比较,不如着眼于自然与文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去更好地理解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1 1>2”的价值,去深刻体会泰山、黄山等所象征的中华江山社稷、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独特且多样的人地关系、所体现的我国传统士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精神思想、佛家道家“乐山乐水”的旷达胸怀等多重价值。


Q:对于今后如何加强黄山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保护工作,您有什么建议吗?

A:我的建议是,一方面,要保护好峰、石、松、等第一系统的自然景观,同时保护好相应的第二系统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充分理解黄山文化的基础上,对黄山的历史、建筑、诗画等加强整理和研究,对相关遗址、故道等加大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传承并宣传好黄山文化,在严格保护、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资源本底特色和保护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遗产展示和利用,对黄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行系统性的解说和传承。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