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建筑形式源于元上都
日期:2011-11-23 访问量:6732 文章来源:Admin
沿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依次排列、左右对称、南北取直,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宫——北京故宫宫殿典型的建筑形式。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这一设计理念最初来源于元上都的建筑布局。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在中国,截取一段地球子午线作为皇家建筑的中轴线始于元代,更准确地说是始于元上都的修建。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巧妙地处理工程、艺术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一条奇特的建筑中轴线。
元上都建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上,在13世纪至14世纪约100年间,曾以其元代夏都的显著地位而闻名于世。然而,历经760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宏伟的古都如今仅保留下一片废墟遗址。
据元上都遗址的勘测结果显示,当年元上都最重要的皇宫大安阁位于皇城正中,中轴线穿过大安阁,向南、北延伸。向南的中轴线形成御道,依次分布着御天门、明德门,向北的中轴线分别穿过承应阙(穆清阁)、复仁门。中轴线把宫城、皇城分割成东西相等对称的两部分。中轴线的设置,是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结合的结晶。
而在距元上都270多公里外的元大都(今北京),同样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都城建筑形式。据《元史》记载,元代在建都时间上,先有元上都(公元1259年建成),后有元大都(公元1276年建成),且两座都城的主要设计者都是元朝大臣刘秉忠,因此它们在建筑布局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李艳阳说,元大都的修建是套用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都城建筑理念,但又有所发展。比如宫城、皇城、外城三环相套的城垣,把太液池(包括今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圈在皇城内,围绕一条中轴线对称修建宫殿、城门等。
“不仅如此,两都还惊人地共用了一条中轴线。”李艳阳说,今北京市从永定门到钟鼓楼有一条全长7.86公里的中轴线,这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当年元大都的中轴线。根据实测结果,这条中轴线与元上都宫城正北中央大殿和宫城南门至皇城南门的南北中轴线,用的基本是一条中轴线。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们都受到了元上都设计思想的影响,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可见,元上都为后来的明、清王朝都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模式。”李艳阳说。(责任编辑:曹凤娇)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文物与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在中国,截取一段地球子午线作为皇家建筑的中轴线始于元代,更准确地说是始于元上都的修建。为了突出皇权至上,建筑艺术家们巧妙地处理工程、艺术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一条奇特的建筑中轴线。
元上都建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上,在13世纪至14世纪约100年间,曾以其元代夏都的显著地位而闻名于世。然而,历经760多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宏伟的古都如今仅保留下一片废墟遗址。
据元上都遗址的勘测结果显示,当年元上都最重要的皇宫大安阁位于皇城正中,中轴线穿过大安阁,向南、北延伸。向南的中轴线形成御道,依次分布着御天门、明德门,向北的中轴线分别穿过承应阙(穆清阁)、复仁门。中轴线把宫城、皇城分割成东西相等对称的两部分。中轴线的设置,是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结合的结晶。
而在距元上都270多公里外的元大都(今北京),同样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都城建筑形式。据《元史》记载,元代在建都时间上,先有元上都(公元1259年建成),后有元大都(公元1276年建成),且两座都城的主要设计者都是元朝大臣刘秉忠,因此它们在建筑布局上存在许多相同之处。
李艳阳说,元大都的修建是套用了元上都的构思模式,采用了中轴线布局的都城建筑理念,但又有所发展。比如宫城、皇城、外城三环相套的城垣,把太液池(包括今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圈在皇城内,围绕一条中轴线对称修建宫殿、城门等。
“不仅如此,两都还惊人地共用了一条中轴线。”李艳阳说,今北京市从永定门到钟鼓楼有一条全长7.86公里的中轴线,这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当年元大都的中轴线。根据实测结果,这条中轴线与元上都宫城正北中央大殿和宫城南门至皇城南门的南北中轴线,用的基本是一条中轴线。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它们都受到了元上都设计思想的影响,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可见,元上都为后来的明、清王朝都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模式。”李艳阳说。(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