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预备名单中遗产地掠影
日期:2012-12-03 访问量:8166 文章来源:Admin
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了方便读者对公布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目的和意义、新版名单出台的过程、新版名单的特点、列入预备名单后的工作要求等问题做进一步了解。
开展预备名单更新工作的原因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重设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含35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平碉楼及村落、福建土楼、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6项文化遗产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多个省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一些价值突出、申遗潜力大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
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日益受到重视。而原有的预备名单中新型遗产数量较少,相当一部分预备名单项目地方政府未予重视,申遗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不具备近期申遗的基本条件。
为此,有必要尽快更新预备名单,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趋势和要求,尽量吸纳一些申报积极性高、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剔除那些工作长期停滞的项目,提高预备名单质量,充分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重要作用。
列入预备名单后的工作要求
预备名单不仅代表着荣誉和光环,更意味着神圣的保护责任和义务。预备名单项目所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在我国《文物保护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框架体系下,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名单项目的研究、保护和管理,深入开展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和比较分析研究,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加强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出价值突出、保护管理过硬的文化遗产项目,为世界遗产申报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在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同时,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民众,使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预备名单更新的过程
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按照地方申报、专家审核、从严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对预备名单进行全面调整,共收到各地上报的71个预备名单申报项目。
从今年4月起,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申报项目评估、审核的程序和要求,采取书面评估与现场考察相结合、专家推荐与专家委员会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预备名单项目的遴选工作。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推荐意见,国家文物局经慎重研究,综合考虑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重新确定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45个文化遗产项目。
预备名单的动态管理
国家文物局将参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督促、指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名单项目的保护管理。预备名单项目如因保护管理不善,致使遗产价值受到损害,国家文物局将酌情予以警示,情形严重的,可以将其从《预备名单》中除名。
预备名单更新的收获
此次预备名单更新工作成果丰硕。一是提高了预备名单质量。新的预备名单共有45个项目,分布于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涵盖了古建筑、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历史村镇、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进一步扩大了预备名单项目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力,丰富了遗产价值和类型,充分体现了世界遗产的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原则,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推动了相关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地踊跃申报预备名单项目,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在人、财、物上充分保障。绝大多数地方将预备名单申报工作立足于加强遗产保护上,对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全面参照了世界遗产申报的国际规则。各地通过申报预备名单项目,实际上经历了从申报材料准备到现场考察评估的一次世界遗产申报的基本演练,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申报要求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四是使更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入世界遗产工作领域,锻炼了一批热爱世界遗产工作、熟悉世界遗产规则、通晓世界遗产业务的中青年专家,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预备名单的新特点
此次新公布的申遗预备名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联合申遗、捆绑申遗的项目多,其中15个项目涉及多个省市县遗产,占总数的33.3%,如“大运河”涉及8个省市,“中国白酒老作坊”涉及8个市县,“江南水乡古镇”涉及10个市县,“中国明清城墙”涉及8个市县,“闽浙木拱廊桥”涉及7个县,“土司遗址”涉及4个市县等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省、自治区及市、县多达15个。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申遗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种方式也给申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参与申遗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涉及的文化遗产类型越来越丰富。传统的古建筑、古遗址所占比例有所缩减,历史村镇尤其是少数民族村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新类型数量大大增加。其中黄石矿冶遗址和万山汞矿遗址2项为工业遗产,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芒康盐井古盐田、坎儿井4项为农业遗产。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以及香港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以20世纪遗产身份入选。
(2012年11月30日5版)
开展预备名单更新工作的原因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重设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含35个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平碉楼及村落、福建土楼、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元上都遗址6项文化遗产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多个省市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一些价值突出、申遗潜力大的文化遗产项目列入预备名单。
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要求越来越严格,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型日益受到重视。而原有的预备名单中新型遗产数量较少,相当一部分预备名单项目地方政府未予重视,申遗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不具备近期申遗的基本条件。
为此,有必要尽快更新预备名单,按照世界遗产申报的趋势和要求,尽量吸纳一些申报积极性高、遗产价值突出、保护管理状况良好的遗产项目,剔除那些工作长期停滞的项目,提高预备名单质量,充分发挥预备名单作为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储备的重要作用。
列入预备名单后的工作要求
预备名单不仅代表着荣誉和光环,更意味着神圣的保护责任和义务。预备名单项目所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在我国《文物保护法》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框架体系下,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名单项目的研究、保护和管理,深入开展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和比较分析研究,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加强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育出价值突出、保护管理过硬的文化遗产项目,为世界遗产申报奠定扎实的基础。通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在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的同时,使文化遗产保护惠及民众,使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预备名单更新的过程
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更新工作,按照地方申报、专家审核、从严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对预备名单进行全面调整,共收到各地上报的71个预备名单申报项目。
从今年4月起,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遗产申报项目评估、审核的程序和要求,采取书面评估与现场考察相结合、专家推荐与专家委员会集体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预备名单项目的遴选工作。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推荐意见,国家文物局经慎重研究,综合考虑遗产价值和保护管理状况,重新确定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45个文化遗产项目。
预备名单的动态管理
国家文物局将参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督促、指导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预备名单项目的保护管理。预备名单项目如因保护管理不善,致使遗产价值受到损害,国家文物局将酌情予以警示,情形严重的,可以将其从《预备名单》中除名。
预备名单更新的收获
此次预备名单更新工作成果丰硕。一是提高了预备名单质量。新的预备名单共有45个项目,分布于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涵盖了古建筑、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历史村镇、农业遗产、工业遗产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进一步扩大了预备名单项目的分布范围和影响力,丰富了遗产价值和类型,充分体现了世界遗产的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原则,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推动了相关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地踊跃申报预备名单项目,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挂帅,在人、财、物上充分保障。绝大多数地方将预备名单申报工作立足于加强遗产保护上,对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工作显著加强。三是全面参照了世界遗产申报的国际规则。各地通过申报预备名单项目,实际上经历了从申报材料准备到现场考察评估的一次世界遗产申报的基本演练,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申报要求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四是使更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入世界遗产工作领域,锻炼了一批热爱世界遗产工作、熟悉世界遗产规则、通晓世界遗产业务的中青年专家,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新生力量。
预备名单的新特点
此次新公布的申遗预备名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联合申遗、捆绑申遗的项目多,其中15个项目涉及多个省市县遗产,占总数的33.3%,如“大运河”涉及8个省市,“中国白酒老作坊”涉及8个市县,“江南水乡古镇”涉及10个市县,“中国明清城墙”涉及8个市县,“闽浙木拱廊桥”涉及7个县,“土司遗址”涉及4个市县等等,“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省、自治区及市、县多达15个。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联合申遗成为一种趋势,但这种方式也给申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参与申遗的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二是涉及的文化遗产类型越来越丰富。传统的古建筑、古遗址所占比例有所缩减,历史村镇尤其是少数民族村镇、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新类型数量大大增加。其中黄石矿冶遗址和万山汞矿遗址2项为工业遗产,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园、芒康盐井古盐田、坎儿井4项为农业遗产。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以及香港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以20世纪遗产身份入选。
(2012年11月30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