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能否走出去

日期:2011-04-10  访问量:6113  文章来源:Admin
清明时节雨纷纷,包含着清明小假期的过去一周,是祭祖和追思的好时机,也是寻根的好时机。

  周三,京城媒体一则“北京梁启超故居面临拆迁”的消息着实让我们惴惴不安了一把。当天,本地媒体及时跟进作出反应,采访相关专家,发出家乡人的声音。周五,一个让人皆大欢喜的消息传来,北京西城区政府公开声明,“新会会馆将原址保留,并在全面修缮后对社会开放”。而当天去看了现场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也难捺欣喜之情,“昨天还写在墙上面的大红‘拆’字,已经被白色的涂料涂掉了。”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本报记者。

  我们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的根。

  近年来,随着文化名市建设的深入,我市越来越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也让广东乃至中国“侨文化”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2010年,华博馆二期布展完毕,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誉为“国内同类博物馆中最好的”。还有我们的长堤风貌街,我们的墟顶街、石湾直街、北街等老街区,在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在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并已经得到了切实保护。

  但北京新会会馆差点被拆事件则提醒我们,虽然我们已经高度重视的本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侨乡还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分散在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地,我们在保护本地文化遗产的同时,眼界还要更高一些,视野还要更广阔一些,必要的时候要一次次“走出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抢救和保护处于外地的属于我们或与我们相关的文化遗产。

  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为什么华博馆建设花钱不是最多,却获得了较高评价?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馆藏文物的丰富。在长达9年的筹备期间里,筹办者最主要的精力就放在搜集文物上,现在馆藏的近4万件文物,很多是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搜集而来,还有一部分是在成都、南京、北京等地的文物市场和档案馆搜集而来,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抢救。

  而现在,一个新的命题摆在我们面前,像新会会馆这样不能移动的文物,我们怎样参与到它的保护中来?我们没有它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它的价值甚至也只有在当地才是最完整的,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促使它原样保留在那里?

  汤锦程介绍,位于北京新会会馆斜对面的中山会馆正在被原汁原味地恢复,效果挺好。为什么中山会馆会先被恢复?背景我们不得而知。但也许,在新会会馆的恢复过程中,我们的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可以以某种方式介入,让我们的本土文化,借助新会会馆,以一种更充分的方式,在京城永久地得到展示。(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