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沙子起步的世界遗产保护

日期:2011-10-25  访问量:5983  文章来源:Admin
与前两任院长常书鸿、段文杰的画家身份不同,樊锦诗是学考古学出身。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谈到樊锦诗的时候,总是更加关注她在文物保护上取得的成就。而在这一点上,樊锦诗和她的同事们的确是值得骄傲的。

  在深圳展出的“博蕴华光敦煌艺术展”在华美震撼的艺术品之外,还专辟出一个展厅着重展示壁画保护与修复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了解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虫灾侵害,曾濒临坍塌的石窟,曾一度剥落的壁画,能够保存至今依然辉煌与灿烂背后的历程。

  从一个破庙里起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保存、修复古代壁画技术,他们花费十年修复的莫高窟第85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世界修复古壁画的典范之作。在这样的成就背后,是一代代敦煌人对敦煌的守望与保护。

  建在破庙里的保护研究所

  1935年秋,留法画家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看到由伯希和编辑的《敦煌图录》画册,他被书中有关敦煌石窟的照片所震撼,从此艺术之路和人生之路发生了转变。1943年,常书鸿就带着妻儿迁往敦煌,并招募了一批自愿前往敦煌临摹研究的美术工作者,驻扎荒无人烟的戈壁之中。1944年,由常书鸿筹办负责的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然而这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中艰苦得多,没水没电没房子,研究人员只能住在破庙里,喝难以入口的咸水,吃简单粗糙的饭食。一年后,妻子不堪忍受艰苦不辞而别,国民政府也发出撤销艺术研究所的命令,常书鸿却仍然选择了留下来。谈到这段历史,樊锦诗感叹:“那一代老先生们实在太令人敬佩了。”

  缺少研究资料,工作人员就靠自己临摹壁画来积累。由于条件艰苦,最初的临摹几乎是白手起家。敦煌的美术工作者曾用镜子反光照亮,并长期自制画笔、手磨颜料。而由于河水冲刷出的大量流沙覆盖侵蚀着洞窟,二十年间,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做得最多的还是清扫流沙,他们日复一日,用最原始的方法扫沙担沙,一座山的沙子就这样被一点点扫开,发掘出众多下层洞窟和窟前遗址。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复下,上世纪六十年代,敦煌经历了第一次比较科学的大规模抢救性保护工程。直到1966年,一共加固了约400个洞窟,抢修了5座唐宋木构窟檐,并将周边10余平方公里划定为保护范围。

  科学修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最初的保护工作只是针对洞窟进行加固,到了八十年代,已改名的敦煌研究院在第二位院长段文杰的带领下开始了对敦煌石窟文物更加有序的科学保护和研究。在长期的自然变化中,风雨沙蚀对5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皆构成侵害,造成壁画的大面积脱落、起甲、空鼓、酥碱、霉变、烟熏等多种危害,有些壁画已经非常模糊甚至完全脱落。敦煌研究院对壁画彩塑病害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进行研究,采用注射、灌浆、脱盐等方法对壁画进行修复。这些修复工作就像绣花一样细致而繁琐,而敦煌700多个洞窟,每个洞窟需要不同程度的修复。

  85号窟是敦煌的洞窟中最典型的受损窟,它的位置低,容易受潮,而因受潮产生的盐,在水汽渗透进来后溶解,重新结晶,侵蚀着壁画的色彩。另外,由于壁画是画在一层泥皮上的,泥皮直接粘在岩石上,随着时间出现空鼓,造成脱落。如果能将这个洞窟治理好,对其他洞窟的修复有着借鉴意义。20世纪90年代,在樊锦诗的主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对第85窟壁画典型病害研究和治理,也为国际间联合保护文化遗产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这一套修复方法,如今走在世界的前端,成为壁画修复的规范,为各国各地区遗产保护方式提供难得的借鉴。

  “数字敦煌”

  改变传统游览方式

  敦煌壁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在敦煌工作20多年的赵声良博士告诉记者,是游客。从1979年开始正式对外开放,樊锦诗经历了敦煌从冷清到热门的全过程。“那时候,游客不是很多,大部分是外国人。从1984年起,我们开始觉得洞里面有点挤。游客真正开始多起来是1998年西部大开发以后。”那时候,刚刚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开放旅游和洞窟保护的矛盾。“1998年之前,敦煌每年接待游客20万,到了1998年之后,游客数量迅速增长,最高的时候达到了每年50万人。”

  洞窟的过度使用是现在最大的潜在问题,并且还在继续恶化和加剧。根据调查统计,莫高窟平均每天接待游客3000—4000人之内,对洞窟的破坏就相对较小,但如果超过5000人,破坏就非常大。而到了每年的七八九三个月的旅游旺季,这里几乎每天都超过5000人,有时候甚至超过万人。因为人频繁地进洞,温度、湿度和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了洞窟稳定的环境,对壁画破坏很大。因此,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樊锦诗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关于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提案。提出建立“数字敦煌”的大胆构想。为敦煌文物建立数字档案的同时,成立数字展示中心,以虚拟展示和洞窟游览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游览方式,既减少了进洞的人数,又能使观众更系统地了解敦煌文化。

  但樊院长特别强调,采用数字展示的方式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敦煌,并不是要关闭洞窟,不让游客看原作。未来的数字展示和进洞游览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是有些旅行社宣传的那样,敦煌要关门了,现在不看就来不及了。她斩钉截铁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关门。”(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