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探索大遗址保护的创新路径——秦始皇陵、汉阳陵、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之路
日期:2011-01-11 访问量:6491 文章来源:Admin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陕西秦始皇陵、汉阳陵、唐大明宫3处古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数为全国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据了解,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12个项目,基本上都是“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工作方面做出较突出成绩的项目。这次秦始皇陵、汉阳陵和唐大明宫遗址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充分证明陕西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成功的,是有效保护大遗址、科学展示大遗址的重要途径,是我省乃至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里程碑——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称“丽山园”,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巨大、埋藏相当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陵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始皇陵发现的众多遗迹和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对于秦始皇陵的保护,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断绝。虽说历史上都有过一些保护措施,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从20世纪50年代成立文管所,直到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以及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开放,成为了秦始皇陵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里程碑。在至今的这30多年间,秦陵逐年加大保护力度和调查力度。
到了1984年,大遗址保护的设想横空出世;1999年,朱基总理视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提出移民建镇,逐步净化陵园环境,保护秦始皇陵的工作思路,并题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了有效保护秦始皇陵及其风貌,保持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05年7月30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条例》的正式实施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大遗址保护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今年7月,陕西省政府批准通过了 《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近36平方公里的面积纳入保护范围,为秦始皇陵的永续保护、研究和展示奠定基础。此外,在“十一五”期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这是国内批准较早的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国家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工作,此次对陵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规划、保护在历史上应属首次。无论从法规的高度还是保护的效果,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其他大遗址项目的保护提供了蓝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堪称我国大遗址保护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今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正式开园。园子南北长2220米,东西宽1010米,总占地3386亩,总投资近6亿元。遗址公园在秦始皇陵外城垣外放20米处建设有约6.5公里长的保护性围墙,实施封闭式管理,以确保文物遗址免受人为破坏。至此,秦始皇陵核心区将全部处于有效管理之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曾表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进行园区绿化、规划、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在一些遗址坑上建博物馆,尤其对封土周边进行整顿,使其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的标准。
吴院长这样描绘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面貌:秦始皇陵内城、外城这两道城墙的基址上,通过栽种浅根植物勾画出内外城垣的走向和位置;对已探明的遗址和建筑,则在地面上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不同的颜色植被标识出来;而对那些需要抢救性发掘的、可视性很强的文物,可以发掘出来放在博物馆内展示。当然,大面积的还是绿化,没有遗址的地方种乔木,遗址埋得深的地方种灌木,遗址浅的地方种草,以后还可能栽种些浆果、鲜花等植物,游客来的时候,既可以看文物,也可以休闲,而这些都会在最近三五年内逐步实现。
园内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封土下为地宫,封土和地宫是秦始皇陵园最重要的遗迹。秦始皇兵马俑只是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在帝陵封土四周有内、外两重城垣,外城以内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还有铜车马坑、寝殿遗址、便殿遗址、飤官遗址、园寺吏舍遗址、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等,是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迄今为止,在秦始皇帝陵区已经发现180余座各种类型的陪葬坑,其中陵园外100余座,陵园内70余座。
5年前,当秦陵封土附近村子的村民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再回头凝望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知道,他们的离开是为了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此的秦始皇陵得到全面、彻底的保护……
秦陵遗址公园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共征地3386亩,拆迁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区。安置区统一建设了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的创举——汉阳陵遗址公园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及其皇后合葬陵园,地跨今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高陵县三县区,西端与汉高祖长陵接壤,东端的阳陵邑靠近“泾渭交汇处”。虽经两千余年来的兵灾战乱的损毁和雨雪风霜的侵蚀,但布局结构基本完整,遗址内涵依然丰富。同时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更造就出了汉阳陵“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沧桑感和雄浑壮阔的园区景色。
在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省政府投资2.4亿元资金,将西汉景帝阳陵陵园遗址内2894亩土地全部征用,专门用于遗址保护。先后建成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厅、帝陵外藏坑地下遗址展示厅等一系列大遗址展示项目;实施了司马道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了展示服务功能;对经过考古勘探已掌握的陪葬坑采取地面绿化标示方法展示数量、布局和规模,绿化、美化了陵园遗址区。
2002年5月1日,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工程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这是目前我国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采用钢质框架结构将整个遗址全面的覆盖起来,这为我国大型土遗址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阳陵被列为一百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同时也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遗址展示示范园区。2006年3月31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这不但是我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而且也是将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运用于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它采取将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的保护方式,对帝陵外藏坑遗址进行保护,在遗址区域应用了大面积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将遗址坑和参观的游客隔离,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和遗址。”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称之为“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在留言簿中写到:“遗址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到汉阳陵视察工作时,认为汉阳陵“在文物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陵园环境风貌保护和地下文物保护、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展示方面都是国内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汉阳陵在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和体会,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注重三个和谐统一:
三个基本原则是:遵循突出遗址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文物本体与历史环境风貌相结合,景区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绿化都力求与帝王陵园的历史环境风貌协调一致;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细部处理和观景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观众的行为心理规律,以便观众更好地观赏文物,领略时空变迁,体味历史沧桑;遵循绿化总体风貌与陵园历史背景大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绿化景观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和格调取决于文物遗址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三个和谐统一是:注重文物本体保护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陈列展示的和谐统一,即在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即把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的环境保护有机的协调起来;注重游客活动与景区管理的和谐统一,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汉阳陵遗址目前已发展成为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郊考古遗址公园,极大地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整个汉阳陵周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人文典范——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大明宫是唐都长安三大宫城之一,位于唐长安外郭城北城外禁苑的东南部。唐大明宫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宫殿之一,是公元7—9世纪,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占地350公顷,整个宫殿有50多座殿堂和楼阁,是故宫的4.5倍大,卢浮宫的8倍,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世界文明的巅峰。
唐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961年,国务院将唐大明宫遗址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保护,就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保护,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拯救。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达成了《西安宣言》。《宣言》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出了评估、管理和保护办法,并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小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这为完善和深化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将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善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指明了方向。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总占地19.16平方公里,是国家 “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其中核心区—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占地3.2平方公里。2007年10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全面参与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
城市的历史遗存代表了城市的价值和文明的价值。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我国体量最大的考古遗址公园,是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的东方龙头,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示范性工程,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创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唐大明宫遗址模式”。2009年8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中国文化遗产》上发表文章指出,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实践因其保护难度与力度,也因其保护管理机制的创新而引人瞩目,他们坚持文物本体和背景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结合城中村改造,对遗址进行一次性保护整治,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改善了居民生活,唐大明宫遗址区3.5平方公里内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户区,应拆除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涉及88家企事业单位,多个城中村,2.5万户,10万人。按照让利于民的原则,充分利用民间和企业闲置资本,形成了“企业受益、群众受益、政府受益”的共建多赢的局面。同时还启动了3.2平方公里集中安置区的建设,对遗址公园内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妥善安置。此外,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还营造了符合遗址特质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一个让人们凭吊古代文明的体验场所。3.5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成为城市的一个“绿肺”,将起到降温、除尘、过滤空气的作用,成为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成为西安最美丽的文化景观。
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使大遗址保护工作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局部保护转变成全面保护,从单纯的遗址保护转变成涵盖遗址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成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从仅靠文物工作者孤军奋战的工作转变成得到全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文化公益事业。
除外,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还是国际舞台上展示政府主动担当遗产保护责任的最佳实践。从唐大明宫遗址区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到广大遗址区域的居民拆迁安置,再到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各阶段工作的推进,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也都在政府的层面上积极有效的展开。在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政府意志和政府力量。也正因此,唐大明宫作为唯一的大遗址保护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西安通过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实践。(责任编辑:远山)
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陕西秦始皇陵、汉阳陵、唐大明宫3处古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数为全国最多、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据了解,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12个项目,基本上都是“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工作方面做出较突出成绩的项目。这次秦始皇陵、汉阳陵和唐大明宫遗址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充分证明陕西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成功的,是有效保护大遗址、科学展示大遗址的重要途径,是我省乃至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
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里程碑——秦始皇陵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称“丽山园”,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巨大、埋藏相当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园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陵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秦始皇陵发现的众多遗迹和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对于秦始皇陵的保护,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断绝。虽说历史上都有过一些保护措施,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从20世纪50年代成立文管所,直到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以及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开放,成为了秦始皇陵保护、展示的第一个里程碑。在至今的这30多年间,秦陵逐年加大保护力度和调查力度。
到了1984年,大遗址保护的设想横空出世;1999年,朱基总理视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时,提出移民建镇,逐步净化陵园环境,保护秦始皇陵的工作思路,并题写:“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了有效保护秦始皇陵及其风貌,保持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05年7月30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条例》的正式实施推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大遗址保护管理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今年7月,陕西省政府批准通过了 《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将近36平方公里的面积纳入保护范围,为秦始皇陵的永续保护、研究和展示奠定基础。此外,在“十一五”期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这是国内批准较早的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国家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工作,此次对陵园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规划、保护在历史上应属首次。无论从法规的高度还是保护的效果,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其他大遗址项目的保护提供了蓝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堪称我国大遗址保护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今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正式开园。园子南北长2220米,东西宽1010米,总占地3386亩,总投资近6亿元。遗址公园在秦始皇陵外城垣外放20米处建设有约6.5公里长的保护性围墙,实施封闭式管理,以确保文物遗址免受人为破坏。至此,秦始皇陵核心区将全部处于有效管理之下。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曾表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进行园区绿化、规划、道路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同时在一些遗址坑上建博物馆,尤其对封土周边进行整顿,使其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的标准。
吴院长这样描绘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的面貌:秦始皇陵内城、外城这两道城墙的基址上,通过栽种浅根植物勾画出内外城垣的走向和位置;对已探明的遗址和建筑,则在地面上用不同的铺装材料和不同的颜色植被标识出来;而对那些需要抢救性发掘的、可视性很强的文物,可以发掘出来放在博物馆内展示。当然,大面积的还是绿化,没有遗址的地方种乔木,遗址埋得深的地方种灌木,遗址浅的地方种草,以后还可能栽种些浆果、鲜花等植物,游客来的时候,既可以看文物,也可以休闲,而这些都会在最近三五年内逐步实现。
园内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封土下为地宫,封土和地宫是秦始皇陵园最重要的遗迹。秦始皇兵马俑只是秦始皇帝陵的冰山一角,在帝陵封土四周有内、外两重城垣,外城以内已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还有铜车马坑、寝殿遗址、便殿遗址、飤官遗址、园寺吏舍遗址、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等,是秦始皇帝陵的核心区域。迄今为止,在秦始皇帝陵区已经发现180余座各种类型的陪葬坑,其中陵园外100余座,陵园内70余座。
5年前,当秦陵封土附近村子的村民开始陆陆续续离开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再回头凝望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们知道,他们的离开是为了2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于此的秦始皇陵得到全面、彻底的保护……
秦陵遗址公园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共征地3386亩,拆迁总面积达48万平方米。在遗址区域以外专门征用900多亩土地,用来建设移民安置区。安置区统一建设了高标准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设施,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的创举——汉阳陵遗址公园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景帝刘启及其皇后合葬陵园,地跨今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和高陵县三县区,西端与汉高祖长陵接壤,东端的阳陵邑靠近“泾渭交汇处”。虽经两千余年来的兵灾战乱的损毁和雨雪风霜的侵蚀,但布局结构基本完整,遗址内涵依然丰富。同时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洗礼,更造就出了汉阳陵“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历史沧桑感和雄浑壮阔的园区景色。
在汉阳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省政府投资2.4亿元资金,将西汉景帝阳陵陵园遗址内2894亩土地全部征用,专门用于遗址保护。先后建成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南阙门遗址保护厅、宗庙建筑遗址保护厅、帝陵外藏坑地下遗址展示厅等一系列大遗址展示项目;实施了司马道改造、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了展示服务功能;对经过考古勘探已掌握的陪葬坑采取地面绿化标示方法展示数量、布局和规模,绿化、美化了陵园遗址区。
2002年5月1日,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工程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这是目前我国发掘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帝陵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采用钢质框架结构将整个遗址全面的覆盖起来,这为我国大型土遗址保护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颁布《“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阳陵被列为一百处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同时也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遗址展示示范园区。2006年3月31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这不但是我国第一座地下遗址博物馆,而且也是将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运用于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它采取将遗址区域与外界环境隔绝的保护方式,对帝陵外藏坑遗址进行保护,在遗址区域应用了大面积的复合中空电加热玻璃,将遗址坑和参观的游客隔离,为人为有效地按照设定的技术参数创造最适宜文物遗址保存的环境提供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使参观者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和遗址。”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佩赛特先生称之为“一项杰出的成就,是其他古遗址的楷模”。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在留言簿中写到:“遗址保护与现代展览技术结合,历史文化风貌和谐。”他还饶有风趣地说,“这是一出很好的新编历史剧,一出新编秦腔戏。”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到汉阳陵视察工作时,认为汉阳陵“在文物保护理念和保护方式、陵园环境风貌保护和地下文物保护、文物科技保护和文物展示方面都是国内最好的,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汉阳陵在大遗址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也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和体会,即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注重三个和谐统一:
三个基本原则是:遵循突出遗址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文物本体与历史环境风貌相结合,景区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绿化都力求与帝王陵园的历史环境风貌协调一致;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细部处理和观景空间的营造充分考虑观众的行为心理规律,以便观众更好地观赏文物,领略时空变迁,体味历史沧桑;遵循绿化总体风貌与陵园历史背景大环境相结合的原则,绿化景观选择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和格调取决于文物遗址的整体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
三个和谐统一是:注重文物本体保护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物陈列展示的和谐统一,即在文物保护、陈列展示中充分体现科学性;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即把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的环境保护有机的协调起来;注重游客活动与景区管理的和谐统一,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规范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措施。
汉阳陵遗址目前已发展成为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郊考古遗址公园,极大地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为当地创造大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带动了整个汉阳陵周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人文典范——唐大明宫遗址公园
唐大明宫是唐都长安三大宫城之一,位于唐长安外郭城北城外禁苑的东南部。唐大明宫是世界上最宏大的宫殿之一,是公元7—9世纪,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占地350公顷,整个宫殿有50多座殿堂和楼阁,是故宫的4.5倍大,卢浮宫的8倍,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世界文明的巅峰。
唐大明宫遗址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格局完整,遗存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961年,国务院将唐大明宫遗址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唐大明宫遗址进行保护,就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保护,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拯救。
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达成了《西安宣言》。《宣言》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出了评估、管理和保护办法,并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小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这为完善和深化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将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善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指明了方向。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改造项目,总占地19.16平方公里,是国家 “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其中核心区—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占地3.2平方公里。2007年10月,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江新区全面参与唐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
城市的历史遗存代表了城市的价值和文明的价值。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我国体量最大的考古遗址公园,是丝绸之路整体申遗的东方龙头,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是21世纪中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示范性工程,是中国大遗址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创了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唐大明宫遗址模式”。2009年8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中国文化遗产》上发表文章指出,在大遗址保护工作中,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实践因其保护难度与力度,也因其保护管理机制的创新而引人瞩目,他们坚持文物本体和背景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结合城中村改造,对遗址进行一次性保护整治,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中国的大遗址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改善了居民生活,唐大明宫遗址区3.5平方公里内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户区,应拆除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涉及88家企事业单位,多个城中村,2.5万户,10万人。按照让利于民的原则,充分利用民间和企业闲置资本,形成了“企业受益、群众受益、政府受益”的共建多赢的局面。同时还启动了3.2平方公里集中安置区的建设,对遗址公园内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妥善安置。此外,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还营造了符合遗址特质的生态环境,创造了一个让人们凭吊古代文明的体验场所。3.5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成为城市的一个“绿肺”,将起到降温、除尘、过滤空气的作用,成为生机盎然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成为西安最美丽的文化景观。
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使大遗址保护工作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转变成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局部保护转变成全面保护,从单纯的遗址保护转变成涵盖遗址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转变成推动城市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从仅靠文物工作者孤军奋战的工作转变成得到全社会广泛理解和参与的文化公益事业。
除外,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还是国际舞台上展示政府主动担当遗产保护责任的最佳实践。从唐大明宫遗址区整体保护理念的形成,到广大遗址区域的居民拆迁安置,再到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各阶段工作的推进,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也都在政府的层面上积极有效的展开。在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政府意志和政府力量。也正因此,唐大明宫作为唯一的大遗址保护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西安通过唐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的实践。(责任编辑: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