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区倾力打造巴渝文化遗产保护旗舰

日期:2009-04-10  访问量:5158  文章来源:Admin

    2009年元宵节,重庆市主城区巴南区人民广场上,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花溪歌舞、姜家龙舞、接龙梆鼓舞等巴渝特色浓郁的文艺精品汇演令数千人酣畅淋漓;近年来相继问鼎的多个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使古老的巴文化 大放异彩;参与全国十二家省级电视台录制的国际文化交流片《西部之约》,作为台湾云将传播有限公司的祖国风情片《海棠风情》拍摄内容,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著名品牌栏目《小崔会客》现场采访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中唯一的现场文艺展示节目中粉墨登场后,巴南民间特色文化逐渐裴声中外


一、承载厚重历史


巴南区山川秀丽,前身是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巴县名邑,古老的巴文化在这块土地沉积深厚,是巴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诞生了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革命志士杨沧白、新中国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历史文化名人。现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总人口86.7万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智慧的巴南人民在这块神奇、富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弥足珍贵、各类别较为齐全的包括丰盛古镇、彭氏民居、杨沧白故居在内的文化古迹、古墓葬、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培育了一大批流芳千古的民间音乐、故事传说、神话、歌谣以及丧仪、手工艺术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花溪民间歌舞、接龙梆鼓舞、姜家龙舞等。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八十年代起,就搜集和编撰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重庆巴县卷)》。文物初次普查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确立了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区级文物保护点。从九十年代初,先后被市文化局命名的有"山歌之乡""民间文学之乡""民间吹打之乡""川剧之乡",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巴渝吹打"


"民间歌舞之乡",同时还有80人分别被命名为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和民间吹打乐手。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还分别被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和市"优秀民间艺术"。丰盛古镇获国家建设部、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接龙镇(民间吹打)、木洞镇(民歌)、花溪镇(歌舞)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龙傩戏、木洞龙舟、巴文化传说、姜家舞龙习俗、巴南茶叶生产技艺等7项被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


二、组织保障有力


一是率先起步。2003,巴南区率先在全市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之初区委书记就响亮地提出"要象抓工业、抓产业园区一样抓民间特色文化",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惠及文化民生的一项文化创新系统工程来抓紧抓实。先后出台《关于抢救巴南区民间文化遗产,打造巴南特色文化品牌的实施意见》(巴南委办发〔2003140)和《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创建文化先进区工作步伐的实施意见》(巴南委办发〔200623)、《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巴南府办[2008]205)等系列重要文件,不断推进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新台阶。通过全区上下的扎实工作和艰苦努力,以接龙民间吹打、木洞山歌、小观梆鼓舞、花溪民间歌舞、鱼洞儿歌等为代表的巴南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涉及到的集成普查、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名录申报等工作走在了重庆市各区()县的前列。二是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抢救巴南民间文化遗产、打造巴南特色文化品牌"领导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揽协调。坚持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每年的工作重点,召开专题会议和现场办公会议,巴南区委书记李科,区长段成刚,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柯世渝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门研究具体工作,经常过问工作进展情况和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经费及人员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全区上下形成了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加强协调,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等区级相关部门与各镇街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的工作机制。分别成立全额拔款的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核定岗位编制3,明确了具体工作职能。三是加大投入。在区财政并不宽余的前提下,2004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4,区财政拨出专款160万元修建了接龙民间艺术广场。2007年区财政投入45万元,修建区文物陈列室。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2万元用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8年起建立区文化遗产保护基金。2009年区政府拟投资1.1个亿修建区文博影艺中心。还在鱼洞长江大桥、巴滨路及市轻轨23线必经的长江沿岸的黄金腹心地带的龙洲湾新区,规划建设巴文化主题公园并积极争取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选址落户巴南。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今,区、镇街两级在财力并不宽余的情况下,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工作,促进全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普查全面深入


一是非遗普查全市领先。从2003年起,在区民间文学十项集成普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进一步对全区民间文化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整理、编辑、归档及保存。盘点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确定了一批立档项目,由区政府公布第一批、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编写了50万字的《木洞山歌集》、《木洞禾籁》和80万字的《接龙吹打乐》以及20万字的《接龙民间文化论文选》。接龙民间吹打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材料被推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示范本,在全国推广。《接龙吹打乐》一书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是文物普查效果明显。在巩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全区现存文物历史悠久,各类别比较齐全,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其中,抗战遗址17,传统历史老街区3)以及其他文物保护单位540,均已经录入国家编制的文物分布地图集。20089月率先在全市区县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完成田野普查总量的61%。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暨抗战文化遗址专题调查,拟制《巴南区抗战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即将启动专项保护。三是理论研讨固本强基。为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成立巴南区巴文化研究会,专门召开有市文联、市艺术研究所等相关艺术专家参加的工作会议2,市级专家参加的理论研讨会7,区内专家研讨会3,对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号脉"定位,为挖掘、提炼、包装、保护区文化遗产进行论证、指导及策划,使我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向明、起点高、定位准、利操作。


四、保护效果明显


在文物保护开发上,一是充实载体。2008年以来建成集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区文物陈列室,已对外免费接待观众3000余人(),被命名为首批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积极做好在龙洲湾新区建设区文博影艺中心(含文物陈列馆)工程的选址、规划、设计等筹建工作,力争2010年建成区文博陈列馆。全区重点加强对5个市级文物保护点和39个区级文物单位的宣传和保护。顺利通过重庆市三峡办对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四期移民段地面、地下文物项目保护验收。认真开展危旧城改造文物保护和馆藏文物清理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宣传教育。积极争取市、区投入对市级文物保护点杨沧白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对市级文物保护点彭氏民居进行了白蚁治理和初步维护,出台彭氏民居抢救性维修保护及开发工作方案拟对外招商引资,彭氏民居已成为《一双绣花鞋》、《周恩来在重庆》等国内10多部影视剧拍摄现场首选。


在非遗保护传承上,一是建立传承基地试点。率先在全市创立接龙民间吹打队伍传承基地,创造性地在巴南区计算机专修学校开办"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得到文化部社文司领导及专家的首肯,认为这在重庆市实行首个校地结合,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职业教育的做法对全市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具有示范作用,值得推广。二是领先建立项目传承人传承机制。在全市区县()最先出台《巴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采取命名、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引导区内现有民间文化传承人对53个列入区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传习活动。三是编写教材进学校普及。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区教委联合制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巴南委宣〔200834)文件,建立了学校普及的制度;区文广新局与区教委联合组建"巴南区特色文化"教材编写工作组,编辑《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巴南儿歌》教材,在今年上半年进入全区相关学校课堂教学,依托学校抓青少年队伍培养,强化队伍传承链,为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人力保障。


五、活动有声有色


一是基础扎实。把学校、社区、村社作为培养民间艺术队伍的主要阵地,提出区发展民间特色文化的长远规划,努力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培育精品队伍。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创办民间艺术学校及组建艺术团等,从组织方式、管理、培训、活动、提高等方面,狠抓民间文艺队伍建设。接龙镇组建了近120人的农民民间吹打乐团、40余人的女子民间吹打乐团和100人的少儿吹打乐团以及80人的梆鼓舞艺术团;木洞镇成立100人的木洞山歌队,现有山歌队15个近500


余人;花溪镇民间歌舞队伍近1400;在全区首批15所小学、幼儿园开展了"儿歌基地"创建工作;界石镇在全镇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了"创建儿歌之乡"活动,已培养儿歌队伍700余人,儿歌作品在市级以上屡屡获奖,产生较大影响。全区已巩固、发展民间吹打乐、山歌、舞龙、故事等演奏、演唱、表演、讲述队伍数百支4000余人。举办接龙镇首届民间艺术节、木洞山歌艺术团成立仪式等活动,每年全区共组织城区、社区、村社各个层面的各类群众民间文化艺术培训班200次以上,在全区、镇街举办民间吹打乐比赛、龙舟赛、民间歌舞比赛、山歌对抗赛、"巴渝新童谣"儿歌传唱及展示活动、"乡村特色文艺汇演"等各种大型民间文艺展演讲50次以上。二是基层民间特色文化细胞活跃。深入开展创建特色文化之乡和特色文化基地活动,近年来先后命名了界石镇"儿歌之乡",惠民镇中心小学、鱼洞第五小学等两批"儿歌基地"和巴县中学示范文化校园等8个校园特色文化项目,塑造了一批区级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区水彩水粉画优势,年内力争创建重庆市水彩水粉画基地;力争今年"界石镇儿歌之乡"获市级命名。三是影响广泛。近年来,区民间特色文化代表队应邀参加全国民间吹歌大赛、重庆市2006年农村文化进城专场演出、重庆市2007年生态旅游主题年开幕式演出、重庆市"文化遗产日"宣传、中国高校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专场演出等市级以上大型演展20多次。其中,2006年接龙民间吹打队作为代表重庆市唯一的参赛队参加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唢呐)大赛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特别优秀奖;2006年、2007年花溪民间歌舞代表队分别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第三套健身秧歌(西部)大赛均获二等奖;2008年春节,花溪民间歌舞队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表演获得优秀节目奖。巴南正通过组建巴南区民俗风情艺术团、拟积极筹划"首届中国重庆民间文化艺术博览会"等方式,做大做强传统历史文化和旅游业,努力打造巴南特色文化品牌。


六、宣传强势出彩


巴南区坚持"主动出击,营造氛围,强势推动"的方针,抓住难点


突出重点

打造亮点,营造了文化遗产保护强大声势。一是我区摄制并播放的《吹打人家》、《禾籁之声》等电视专题片在区电视台滚动播出,收到较好效果;二是组织专业写作人员,成立了巴南区特色文化宣传报导组,在区、市及其以上各种媒体播发新闻200余篇(),加大了宣传力度;三是连续3年在重庆电视台《巴渝人家》、《记录重庆》等栏目播放了"奔波觅木洞山歌""木洞山歌的希望"以及介绍接龙镇李家班、吴家班吹打乐专题片等,被市、中央及香港等媒体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四是在区相关镇街书写区民间特色文化的宣传标语1000余幅、板报250余期及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营造了较好的宣传气氛。五是近年来,《接龙吹打文化品牌建设实践与思考中国》等10多篇民间特色文化理论文章先后在《中国文化报》以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等权威单位和部门主编的《当代思想理论宝库》、《理论动态》等大型文献登载并获奖,在全市乃至全国打造了民间特色文化理论研究新亮点。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