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继了“遗产”遗了“文化”
日期:2011-04-06 访问量:5915 文章来源:Admin
如何传承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并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值得深思。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是只有“申遗”成功才能证明它的宝贵。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让人们再一次体味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近年来,经常有人倡议将我国传统节日捆绑申遗,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问题是,申报各种“文化遗产”,难道只是为了多得些现实的好处,甚至多得些经济的实惠?别以为我这是把人都想歪了!君不见,那些地方性的申遗,不少地方不惜弄虚作假,甚至不顾颜面,居然连西门庆故里也拿出来当宝贝说事……这不就让文化遗产的申报完全变味了吗?就像最近一直有人批评的,有些申遗更多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而有些申遗成功后却又不知道保护文化遗产。
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保有的各个级别文化遗产的名目确实已经不少,但是,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继承,是不是有些只继了“遗产”,却恰恰“遗弃”了“文化”了呢?就拿眼前的这个清明节来说,我们享受着这个法定节日的放松、休闲、开心、随性,当然也有机会祭奠故人以寄托怀念之情。然而,“清明”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清明”的来历又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有多少人认真地想过呢?又究竟还有多少人在“清明”这样的日子里,能够想起那个渴望国家“清明”,甚至以生命呼唤“勤政清明”的介子推呢?尤其是,有多少人还能知道那首真正用生命书写的“清明”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其实,以愚之见,根据“清明节”的这样一个来历,完全应该为所有官员再专门设立一个“勤政节”――这样的一个名目的节日,也许才能真正体现“清明”原本的文化内涵。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把“清明节”当成了一个“假日”,或者顶多也只知道这是一个扫墓祭奠的节日。
有时候我就不得不想,像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包含的故事里讲的是臣子或者老百姓向国家或君王尽忠的内容,我们的各个舆论部门和传播渠道就大讲特讲,而清明节这样的历史故事里,本来讲的是警示官员勤政清明的,怎么就讲得没那么起劲呢?所以对文化遗产的文化意味的突出,应该是申遗活动的根本目标。
而如上所言,“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是这样被淡忘了,或者是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那么,别的传统节日又是怎么样呢?其实,也有很多是在商业化以及技术化的包围下渐渐变味的。就拿春节这个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来说,原本不仅是合家团圆日,而且也是亲朋好友,甚至邻里同乡之间相互拜年祝福、交流情感的节日。但是,到了今天,这些拱手相揖、笑脸相对的温暖场景,全都被短信、邮件等取代了。尤其是,人们手里有钱了,不管鞭炮有多贵,也都千方百计尽量把鞭炮造得更大更响。从除夕一直到元宵节,人们的心思几乎都用在了折腾那些烟花爆竹上面了。巨大的噪音和烟尘以及鞭炮碎屑铺天盖地,那污染的程度我想让我们的祖先看了一定会目瞪口呆!我们的国民,尤其是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能不能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既然是文化遗产,那么,应该怎么把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文化?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是只有“申遗”成功才能证明它的宝贵。因此,在“申遗”的同时,更应该重新唤起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精髓,让更多民众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它们留在血脉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传统节日申报“文化遗产”真的是好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一定要继承好它的“文化”!(责任编辑:曹凤娇)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让人们再一次体味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近年来,经常有人倡议将我国传统节日捆绑申遗,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问题是,申报各种“文化遗产”,难道只是为了多得些现实的好处,甚至多得些经济的实惠?别以为我这是把人都想歪了!君不见,那些地方性的申遗,不少地方不惜弄虚作假,甚至不顾颜面,居然连西门庆故里也拿出来当宝贝说事……这不就让文化遗产的申报完全变味了吗?就像最近一直有人批评的,有些申遗更多是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而有些申遗成功后却又不知道保护文化遗产。
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保有的各个级别文化遗产的名目确实已经不少,但是,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继承,是不是有些只继了“遗产”,却恰恰“遗弃”了“文化”了呢?就拿眼前的这个清明节来说,我们享受着这个法定节日的放松、休闲、开心、随性,当然也有机会祭奠故人以寄托怀念之情。然而,“清明”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清明”的来历又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有多少人认真地想过呢?又究竟还有多少人在“清明”这样的日子里,能够想起那个渴望国家“清明”,甚至以生命呼唤“勤政清明”的介子推呢?尤其是,有多少人还能知道那首真正用生命书写的“清明”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其实,以愚之见,根据“清明节”的这样一个来历,完全应该为所有官员再专门设立一个“勤政节”――这样的一个名目的节日,也许才能真正体现“清明”原本的文化内涵。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把“清明节”当成了一个“假日”,或者顶多也只知道这是一个扫墓祭奠的节日。
有时候我就不得不想,像端午节这样的节日,包含的故事里讲的是臣子或者老百姓向国家或君王尽忠的内容,我们的各个舆论部门和传播渠道就大讲特讲,而清明节这样的历史故事里,本来讲的是警示官员勤政清明的,怎么就讲得没那么起劲呢?所以对文化遗产的文化意味的突出,应该是申遗活动的根本目标。
而如上所言,“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是这样被淡忘了,或者是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那么,别的传统节日又是怎么样呢?其实,也有很多是在商业化以及技术化的包围下渐渐变味的。就拿春节这个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来说,原本不仅是合家团圆日,而且也是亲朋好友,甚至邻里同乡之间相互拜年祝福、交流情感的节日。但是,到了今天,这些拱手相揖、笑脸相对的温暖场景,全都被短信、邮件等取代了。尤其是,人们手里有钱了,不管鞭炮有多贵,也都千方百计尽量把鞭炮造得更大更响。从除夕一直到元宵节,人们的心思几乎都用在了折腾那些烟花爆竹上面了。巨大的噪音和烟尘以及鞭炮碎屑铺天盖地,那污染的程度我想让我们的祖先看了一定会目瞪口呆!我们的国民,尤其是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能不能想一想,我们的传统节日既然是文化遗产,那么,应该怎么把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文化?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不是只有“申遗”成功才能证明它的宝贵。因此,在“申遗”的同时,更应该重新唤起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通过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典故和文化精髓,让更多民众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将它们留在血脉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传统节日申报“文化遗产”真的是好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一定要继承好它的“文化”!(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