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礼修缮故宫倦勤斋 破解两百年前的技术秘密
日期:2011-04-22 访问量:5511 文章来源:Admin
故宫的“倦勤斋”,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过。2005年,何福礼带着徒弟一起到故宫,开始了他的修缮之旅。
近日,在中外首工美术馆,何福礼带其从艺50余年的45件竹编精品,向世人再现了竹丝镶嵌、竹簧雕刻等多种御用工艺的魅力。
何福礼出生于浙江义乌一竹编艺人世家,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项目)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这次展出让公众见证了他在修缮“倦勤斋”过程中所创造的手工奇迹。
2004年7月,在看过何福礼的许多作品后,故宫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率领的专家组摆下考场,拟出试卷,约定当年12月1日再来收卷。12月1日,在得到专家组的“考试合格,可以去故宫修复”的鉴定后,何福礼最终获得了参与修复的正式邀请。
破解两百年前的技术秘密
故宫乾隆花园北端的倦勤斋,是第四进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这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表达了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得于此诗。
倦勤斋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扇,一派江南风韵。墙壁内里是紫檀木,外面镶嵌“翻簧”,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包括床和书架也有竹丝镶嵌和雕刻。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过。2005年,何福礼带着徒弟一起到故宫,开始了他的修缮。
之前,何福礼做过竹编装潢,但从没有做过文物修缮。“你也不知道200多年前,竹编艺人具体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告诉记者。于是,破解200多年前那些工匠是采用何种技术来制作的成了他的重大课题。
他只好从头来。首先需要修缮的是门窗和床沿板。而每一处的修缮需要经历四个环节,即加固、清洗、维修,再加固。这中间,胶水使用较多。“使用的胶水不是一般胶水,而是用野生黄鱼肚制作的特制胶水。”他说。
维修时也是困难重重。“修缮时,要求修好的竹丝颜色必须与200多年前一模一样”他表示。
何福礼临去北京前,精心准备了四种规格的竹丝。不过到倦勤斋一看,却发现有七八种规格之多。据何福礼介绍,200多年前的竹丝其实是颜色各异的,有黑色、棕色、红色、金黄色等。对于其中的黑色,大家还颇有争论。有专家说是乌木丝,但何福礼却认为是竹丝,“乌木丝很脆、容易断,做不出7毫米的宽度。”何福礼决定将两者进行对比试验,最终令专家同意其意见。
再说将薄如蝉翼的竹簧雕刻成当时的图案再粘贴复原,就必须用到竹簧雕刻和竹丝镶嵌的手艺。何福礼说,这些传统手艺从选材开始就处处有讲究。“所用的竹子必须是3-5年的、朝南、冬天的竹子,而且必须长在黄土上。”然后再将竹簧软化至柔软如纸,并能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
历经三年,何福礼用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技艺,将倦勤斋修复一新。
电饭锅和热毛巾齐上阵
在经过6次修缮倦勤斋后,2009年,何福礼又接到邀请,对乾隆花园内的乾隆宝座、屏风进行修缮。因为破损程度严重,修复起来难度比倦勤斋还大。
何福礼说,当时宝座和屏风上的竹丝一触即落,其中底座上的莲花瓣图案大面积起翘。但是,作为修缮工作的第一步,必须要清洗,之前修缮倦勤斋时采用的清水清洗在宝座上根本行不通,因为“清水一洗,竹丝和竹簧都掉了下来。”
没想到,一次早上煮稀饭意外地给何福礼灵感:先用电饭锅对专用胶水进行加热稀释,再用稀释后的胶水进行清洗。果然,宝座不仅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保留了原先的色彩,连轻触即落的竹丝和竹簧也得到了有效固定。
麻烦事还不止这一桩。对宝座进行干燥时,又遇到了困难。由于宝座上原先的竹簧一碰就破,用高温热风干燥会加速掉落,因此就不能使用之前使用过的电吹风。
这时,又是意外事件帮了忙。那会,到北京后,何福礼受凉得了重感冒。为了能如期完成工程,他坚持带病工作,实在难受了就用热毛巾敷一下。能不能用热毛巾敷呢?何福礼决定试一把。他将热毛巾敷在宝座维修加固好的部位上,发现不仅能较快地使胶水干燥,而且效果也不错。竹丝的色泽更显亮丽,也保证了其牢固程度。
这种种“创举”让何福礼有了一种与200多年前传统竹编工艺的对接,他决定将故宫的御用竹编修缮者当到底,“4月底我还会去故宫,做另一处的修缮工作,”说这话时,何福礼流露的是自豪。(责任编辑:曹凤娇)
近日,在中外首工美术馆,何福礼带其从艺50余年的45件竹编精品,向世人再现了竹丝镶嵌、竹簧雕刻等多种御用工艺的魅力。
何福礼出生于浙江义乌一竹编艺人世家,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项目)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这次展出让公众见证了他在修缮“倦勤斋”过程中所创造的手工奇迹。
2004年7月,在看过何福礼的许多作品后,故宫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率领的专家组摆下考场,拟出试卷,约定当年12月1日再来收卷。12月1日,在得到专家组的“考试合格,可以去故宫修复”的鉴定后,何福礼最终获得了参与修复的正式邀请。
破解两百年前的技术秘密
故宫乾隆花园北端的倦勤斋,是第四进院落里最为奢华的建筑。这是乾隆当太上皇以后的住所。乾隆曾在符望阁内题诗中写“耆期致倦勤,颐养谢喧尘”,表达了自己退位后的期望,倦勤斋的名字得于此诗。
倦勤斋室内嵌竹丝挂檐,镶玉透绣扇,一派江南风韵。墙壁内里是紫檀木,外面镶嵌“翻簧”,总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全部是竹编工艺,包括床和书架也有竹丝镶嵌和雕刻。此前因技术难度高,从未修缮过。2005年,何福礼带着徒弟一起到故宫,开始了他的修缮。
之前,何福礼做过竹编装潢,但从没有做过文物修缮。“你也不知道200多年前,竹编艺人具体是怎么做的”,他这样告诉记者。于是,破解200多年前那些工匠是采用何种技术来制作的成了他的重大课题。
他只好从头来。首先需要修缮的是门窗和床沿板。而每一处的修缮需要经历四个环节,即加固、清洗、维修,再加固。这中间,胶水使用较多。“使用的胶水不是一般胶水,而是用野生黄鱼肚制作的特制胶水。”他说。
维修时也是困难重重。“修缮时,要求修好的竹丝颜色必须与200多年前一模一样”他表示。
何福礼临去北京前,精心准备了四种规格的竹丝。不过到倦勤斋一看,却发现有七八种规格之多。据何福礼介绍,200多年前的竹丝其实是颜色各异的,有黑色、棕色、红色、金黄色等。对于其中的黑色,大家还颇有争论。有专家说是乌木丝,但何福礼却认为是竹丝,“乌木丝很脆、容易断,做不出7毫米的宽度。”何福礼决定将两者进行对比试验,最终令专家同意其意见。
再说将薄如蝉翼的竹簧雕刻成当时的图案再粘贴复原,就必须用到竹簧雕刻和竹丝镶嵌的手艺。何福礼说,这些传统手艺从选材开始就处处有讲究。“所用的竹子必须是3-5年的、朝南、冬天的竹子,而且必须长在黄土上。”然后再将竹簧软化至柔软如纸,并能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
历经三年,何福礼用濒临失传的“竹丝镶嵌”和“竹簧雕刻”技艺,将倦勤斋修复一新。
电饭锅和热毛巾齐上阵
在经过6次修缮倦勤斋后,2009年,何福礼又接到邀请,对乾隆花园内的乾隆宝座、屏风进行修缮。因为破损程度严重,修复起来难度比倦勤斋还大。
何福礼说,当时宝座和屏风上的竹丝一触即落,其中底座上的莲花瓣图案大面积起翘。但是,作为修缮工作的第一步,必须要清洗,之前修缮倦勤斋时采用的清水清洗在宝座上根本行不通,因为“清水一洗,竹丝和竹簧都掉了下来。”
没想到,一次早上煮稀饭意外地给何福礼灵感:先用电饭锅对专用胶水进行加热稀释,再用稀释后的胶水进行清洗。果然,宝座不仅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保留了原先的色彩,连轻触即落的竹丝和竹簧也得到了有效固定。
麻烦事还不止这一桩。对宝座进行干燥时,又遇到了困难。由于宝座上原先的竹簧一碰就破,用高温热风干燥会加速掉落,因此就不能使用之前使用过的电吹风。
这时,又是意外事件帮了忙。那会,到北京后,何福礼受凉得了重感冒。为了能如期完成工程,他坚持带病工作,实在难受了就用热毛巾敷一下。能不能用热毛巾敷呢?何福礼决定试一把。他将热毛巾敷在宝座维修加固好的部位上,发现不仅能较快地使胶水干燥,而且效果也不错。竹丝的色泽更显亮丽,也保证了其牢固程度。
这种种“创举”让何福礼有了一种与200多年前传统竹编工艺的对接,他决定将故宫的御用竹编修缮者当到底,“4月底我还会去故宫,做另一处的修缮工作,”说这话时,何福礼流露的是自豪。(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