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早期长城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日期:2010-11-11 访问量:5749 文章来源:Admin
甘肃早期长城资源调查田野调查工作已近尾声,目前已调查早期长城1928千米,各调查组均有数量不等的新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初步确认新发现346处。现对部分新发现综述如下:
张掖市临泽县首次发现汉代壕堑。临泽汉代壕堑位于黑河北岸的龙首山和合黎山交汇地带,南临板桥,北望羊台口,东南接龙首山山险,西北接黑河河险,总长近10千米。壕堑南侧原有古城遗址,今已不存,附近还有汉代墓葬。临泽汉代壕堑的发现,对确定河西汉代长城走向、研究当地历史地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玉门市境内新发现一段汉代长城,其中墙体2400余米,壕堑260米,烽火台4座,关堡1座。新发现的墙体为红柳根和梭梭木垒筑而成,局部残高4米,垒筑墙体的红柳根直径达30厘米,梭梭木直径8至15厘米。新发现的4座烽火台,分别位于玉门市干海子长城和北石河长城南侧。这一发现填补了以往资料中此段的空白。
金昌市金川区首次发现早期长城遗迹。新发现长城遗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省金川区交界的王爷井一带,由壕堑、山险和烽燧线构成,长度近60千米。其中,壕堑长约2.1千米,分布于龙首山深处高程约2700米-2800米的青洼大坂和青羊大坂山脊上,走向为东南-西北。由于时间久远,壕堑因自然侵蚀和风雨冲刷大多残存浅浅的痕迹,个别地方较为清晰,壕沟宽约2米-3米,残高0.5米-0.8米,一侧利用自然山脊,一侧堆垄。部分地段利用自然山体稍加挖削而成,在王爷井东烽火台西侧逐渐消失。山险长约11千米,起于王爷井东烽火台,此段利用陡峭的自然山脊,以弧形逐渐向东北方向延伸,在槽大坂烽火台附近逐渐呈缓坡台地,山险逐渐消失,出龙首山后,以烽燧线形式沿阿拉善台地边缘向东北方向而去,在四方墩附近进入民勤县境内。烽燧线长约47千米,有烽火台6座。金川区境内发现的早期长城,初步判断很可能是汉代遗迹,但烽火台多被明代利用,叠加修筑痕迹十分明显。
古浪县新发现一条早期长城壕堑,位于古浪县明代长城以东,大部分沿山梁绕行,基本呈南北走向,南接天祝县,经过古浪县的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黄羊川镇、定宁镇、土门镇、永丰滩乡,向北延伸到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壕堑断续延伸60多千米,附近有烽火台20多座。这一新发现修订了以往古浪县境内汉、明长城叠加的说法,同时也证实了早期长城多在山顶修筑的说法,也为河西早期长城调查提供了新思路。
甘肃部分战国秦长城沿线内侧发现土墙,初步统计有23道,暂定名为障墙。长城墙体翻过山梁,经过两山间山口(当地称为“崾岘”)时,这些土墙多存在于长城墙体所经过的山梁,走向基本与长城墙体垂直,其现存的宽度与高度均大于长城墙体,障墙长度30~80米,底宽5~10米,高2~4米,所在位置山梁的高程2000~2020米。同时,障墙周围除发现外绳纹内麻点纹瓦片外,还发现有器物残片。障墙所处的山梁顶部较平坦开阔,其功用可能接近于烽火台,且弥补了烽火台视角上的不足。同时,有些障墙为两道并行。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判断,障墙可能还作为临时的休息、食宿、避风雨等场所。
这次新发现和其他调查成果一道将改写甘肃早期长城的分布和内涵,进一步奠定了甘肃“长城大省”的地位。(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队)
张掖市临泽县首次发现汉代壕堑。临泽汉代壕堑位于黑河北岸的龙首山和合黎山交汇地带,南临板桥,北望羊台口,东南接龙首山山险,西北接黑河河险,总长近10千米。壕堑南侧原有古城遗址,今已不存,附近还有汉代墓葬。临泽汉代壕堑的发现,对确定河西汉代长城走向、研究当地历史地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玉门市境内新发现一段汉代长城,其中墙体2400余米,壕堑260米,烽火台4座,关堡1座。新发现的墙体为红柳根和梭梭木垒筑而成,局部残高4米,垒筑墙体的红柳根直径达30厘米,梭梭木直径8至15厘米。新发现的4座烽火台,分别位于玉门市干海子长城和北石河长城南侧。这一发现填补了以往资料中此段的空白。
金昌市金川区首次发现早期长城遗迹。新发现长城遗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与甘肃省金川区交界的王爷井一带,由壕堑、山险和烽燧线构成,长度近60千米。其中,壕堑长约2.1千米,分布于龙首山深处高程约2700米-2800米的青洼大坂和青羊大坂山脊上,走向为东南-西北。由于时间久远,壕堑因自然侵蚀和风雨冲刷大多残存浅浅的痕迹,个别地方较为清晰,壕沟宽约2米-3米,残高0.5米-0.8米,一侧利用自然山脊,一侧堆垄。部分地段利用自然山体稍加挖削而成,在王爷井东烽火台西侧逐渐消失。山险长约11千米,起于王爷井东烽火台,此段利用陡峭的自然山脊,以弧形逐渐向东北方向延伸,在槽大坂烽火台附近逐渐呈缓坡台地,山险逐渐消失,出龙首山后,以烽燧线形式沿阿拉善台地边缘向东北方向而去,在四方墩附近进入民勤县境内。烽燧线长约47千米,有烽火台6座。金川区境内发现的早期长城,初步判断很可能是汉代遗迹,但烽火台多被明代利用,叠加修筑痕迹十分明显。
古浪县新发现一条早期长城壕堑,位于古浪县明代长城以东,大部分沿山梁绕行,基本呈南北走向,南接天祝县,经过古浪县的黑松驿镇、十八里堡乡、黄羊川镇、定宁镇、土门镇、永丰滩乡,向北延伸到武威市凉州区境内。壕堑断续延伸60多千米,附近有烽火台20多座。这一新发现修订了以往古浪县境内汉、明长城叠加的说法,同时也证实了早期长城多在山顶修筑的说法,也为河西早期长城调查提供了新思路。
甘肃部分战国秦长城沿线内侧发现土墙,初步统计有23道,暂定名为障墙。长城墙体翻过山梁,经过两山间山口(当地称为“崾岘”)时,这些土墙多存在于长城墙体所经过的山梁,走向基本与长城墙体垂直,其现存的宽度与高度均大于长城墙体,障墙长度30~80米,底宽5~10米,高2~4米,所在位置山梁的高程2000~2020米。同时,障墙周围除发现外绳纹内麻点纹瓦片外,还发现有器物残片。障墙所处的山梁顶部较平坦开阔,其功用可能接近于烽火台,且弥补了烽火台视角上的不足。同时,有些障墙为两道并行。根据这些信息综合判断,障墙可能还作为临时的休息、食宿、避风雨等场所。
这次新发现和其他调查成果一道将改写甘肃早期长城的分布和内涵,进一步奠定了甘肃“长城大省”的地位。(甘肃省长城资源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