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以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申遗为例
日期:2016-07-26 访问量:5927 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应在国际视野下审视遗产价值,遗产价值不仅要在遗产所在地达成共识,更要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接受。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关键就是要用以西方为主的国际社会易懂的思维和方式阐释遗产价值,同时扩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
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西方更注重遗产科学精神和技术研究的体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技术研究是人类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更容易理解中国的历史建筑、城池遗址等物质遗产,但遗产背后的东方文化背景西方人理解起来稍显困难。西湖申遗时,国际专家对遗产价值表示肯定,但对于中国人关于西湖的情感和审美难以感同身受。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项目共8 处11 项,其申遗项目的典型代表为元代郭守敬建造的观星台,它是唐代在西周测日影定地中的基础上修建的重要天文遗迹,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西方人对科技建筑的价值很容易理解,但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嵩山(圣山)文化较难认同。
西方更注重逻辑思维论证。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遗产各个物证、遗产点与线之间需要形成逻辑严密的证据链,以准确无误地描述遗产价值和概况。价值标准、真实性与完整性、保护管理(水准) 并列为世界遗产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所必须具有的三大要素。
突出普遍价值的论证。2011 年最新一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界定了世界文化遗产的6 种价值标准,在此不再赘述。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论证。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的基本属性和内在价值,是对世界遗产实施科学保护的前提。遗产价值建立在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遗产历经久远,有的历史沿革模糊不明,有的被湮没于地下,或遭遇兵燹洗掠,遗产边界衍散。有些文献著述语焉不详,甚至有自相矛盾之处。考古发掘在申遗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申报世界遗产,比的不是讲故事书,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物质遗存。大运河河南段共7 个项目,涉及考古的项目有6 个:卫河(永济渠)浚县黎阳仓遗址、洛阳含嘉仓160 号仓窖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惠济桥遗址、通济渠商丘段遗址、通济渠商丘夏邑段遗址。以上的遗址都是证明大运河真实性和完整性证据链上的珍贵的物质遗存。
保护管理工作的论证。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主要在法律保障、管理体系、保护展示、遗产监测、研究传播等五个方面开展。在法律保障方面,省、市需制订颁布有关遗产点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效保障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为确保遗产价值载体及其完整性、真实性获得长期和有效的保护管理,各遗产点需制订专项保护规划和管理规划,以指导遗产管理工作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在管理体系方面,应涵盖国家至地方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从行政管理、专业技术指导、部门协调等方面,构建以各级文物机构为主体、多部门协调的管理执行框架。在保护展示方面,以价值研究为基础,以多种保护展示方式为途径,向社会公众科学全面阐释遗产价值,使遗产价值得以有效传播。在遗存监测方面,要找准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明确监测对象,细化监测指标,落实监测措施,建设遗产信息数据库,建立实时预警和处置机制,切实履行好职责,以积累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实践经验。在研究传播方面,按照国际文物保护规则和国家文物工作方针,加强遗产保护队伍和机构建设,深化遗产支撑价值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结合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际情况,创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做法,总结经验并提高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水平,丰富和深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
运用比对研究方法。我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一般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带有独特的东方文明特征,但因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民众很难正确理解其价值,甚至会产生歧义和误解。这就需要我们在申报世界遗产时,用国际通行的方式和思维去表述,让西方读懂的同时,重塑、提升我们的文化话语权。
汉魏洛阳城遗址为公元1~6 世纪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王朝的都城,累计作为都城时间长达540 多年,它的格局、城市规划、形制影响极为深远,而且宫城前首次出现了作为都城中轴线大街的铜驼街,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地位无可替代,并对东亚、南亚等国都城影响深远。
在阐述其价值时,就需要把我们熟谙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及独具特色的都城格局”进行这样的表述:铜驼街为中轴大街,有重要的象征性,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为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如同现在北京天安门前长安街的历史地位。宫城正殿命名为太极殿。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大极殿的命名由此而来。日文中,“大”与“太”是一个字,日本平城京(今奈良) 即是洛阳的意思。汉魏洛阳城的国际意义更有助于外国专家对遗址的理解。
申遗对文物工作的积极影响
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政府、专业机构、大众对遗产保护广泛认同,国际保护理念在我国基层大众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和人员素质提升。各遗产地分别成立遗产专门管理机构,有的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配置专业保护和管理人员,并通过日常学习、定期培训、脱产学习等方式,接受岗位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加强遗产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完善遗产地各项保护和管理规章制度,规范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
保护管理水平由定性到定量、由模糊到精确。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立足我国国情,结合我国独具特色的遗产价值,借鉴国际科学方法,在保护管理水平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引入了区域规划、历史地理、化学分析等专业共同开展文物保护研究,利用三维扫描、数字化等方法开展展示、陈列等工作。申遗过程也是文物系统管理水平提升的过程。
制定科学的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科学保护,规划先行。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全面宏观、以立体综合体系来保护文物本体、周边环境,恢复历史原貌,还原历史景观和视觉空间,以三维空间的角度来保护文物,改变了以往只关注文物本体,忽略了周边环境、景观、视觉廊道保护的情况。最基层的县级文物管理所依据遗产保护规划和方案,对位于县域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科学完整的保护,实现了世界遗产级别的保护管理。
世界文化遗产造福当地百姓。为更好地保护遗产和周边环境,遗产管理部门科学拆迁,并妥善安置拆迁居民,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宜人的生活环境。民众为家乡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而自豪,积极支持申遗工作。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理念已影响到了中国广大乡村、最普通的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