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问题答本报记者问
日期:2009-05-19 访问量:5160 文章来源:Admin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加快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记者:地震发生一年来,您10余次走进灾区考察工作,对灾区的文物抢救和保护,您有怎样难忘的记忆和感触?
单霁翔:感触最深的是人,是人的精神。每一次进入灾区,我都深切地感受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所凝聚和迸发出感天动地的伟大力量,是最令人难忘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文化遗产。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数十万处文明遗迹,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是文物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勇敢面对任何困难和考验,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据统计,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个省(市)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包括292件珍贵文物在内的3000余件馆藏文物受损。地震发生后,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全国文物界和各行各业的力量,抢救地震中受损的文化遗产。在
记者:地震发生一年来,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哪些文化遗产抢救修复行动,有哪些进展?
单霁翔:地震发生后,我和全国文物人度过了令人难忘的50个日日夜夜。地震发生后10天,初步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区文物损失调查报告;地震发生后20天,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区文物抢救规划大纲;地震发生后30天,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区文物抢救保护经费估算;地震发生后40天,编制完成了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地震发生后50天,编制完成了重点文物抢险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50天奋斗的成果令人欣慰。
而且,通过灾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创新实践,引发了我们的深刻思考。桃坪羌寨和马尔康松岗直波碉楼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相继开工。此前,工程由谁来实施成为首先遇到的问题,经过研究采取了由具有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和监理,组织以当地羌族民众为主的保护修缮队伍进行施工的方案。开工前,举办了2期羌族建筑传统技艺工匠培训班,授课教师既有文物专家,也有70多岁的羌族建筑技艺传承人,课程包括羌族建筑特征及木作、瓦作、石作,以及文物保护知识,并由老工匠手把手传授施工技艺。经过培训的100多名羌族工匠参加了桃坪羌寨的抢险修缮工程,由此也为羌族地区培养出了一支掌握羌族传统房屋建造技艺的工程队伍,使羌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得以传承。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当地民众的智慧创造,当地民众最知道这些文化遗产对于自己现实生活的意义。今天,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辉煌创造,使其得以传承,继续造福当代。因此,民众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由组织起来,经过培训,掌握传统技艺的民众,积极参加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一,当地民众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和维护自己的家园,必然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心,确保各项保护工程的质量。第二,可以实现“以工代赈”,使当地民众通过辛勤劳动,增加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第三,通过当地民众积极参加大规模的保护修缮工程,可以使更多的民众掌握修缮技术,使传统技艺得以世代传承。
记者:通过开展此次“5·12”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单霁翔:造成重大破坏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个严峻挑战,回望一年来的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是扎实的基础工作是做好灾后文物规划编制和抢救保护的重要基础。200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要求全国文物系统重点抓好文物法制建设、摸清文物家底、文物人才培养、文物安全保障等4项基础工作。有些刚刚完工的基础设施和维修项目就在抵御此次地震灾害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如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绵阳市博物馆中心库房就在此次地震中立下大功,由其所代管的全市7个县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1件受损。又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新津观音寺在此次地震中之所以几乎毫发无损,也与2008年刚刚完成古建筑的修缮有着直接关联。这些文物保护工作在平时或许是很不起眼的,但在山崩地裂的特大地震中,却挽救和保存了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二是把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与民生工程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在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不仅要使保护对象获得应有的尊严,而且要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文化遗产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充分尊重文化遗产保护与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将这种联系提升和转化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动力。在此次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我们选择了与老百姓生活、居住息息相关并受到严重损坏的文物保护单位,比如都江堰古建筑群、理县桃坪羌寨、茂县黑虎羌寨、汶川的布瓦寨、萝卜寨等等,率先实施清理支护、编制保护规划和抢修方案、开展抢救保护工程,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持、参与和认同。
三是开展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同时,发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营造技艺。在率先启动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积极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羌族建筑营造技艺资料,有针对性地举办少数民族地区文物保护技术培训班,注重吸收藏羌民族传统工匠参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在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遗产的同时,通过灾后恢复重建,也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一支或几支当地专业技术队伍。
记者: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下一步对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有哪些工作安排?
单霁翔:今后,国家文物局将开展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计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规划中已完成维修保护方案的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项目,优先实施受灾较重、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程。争取在2009年完成伏龙观文物本体抢救保护工程,力争在2010年底完成二王庙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开展江油云岩寺、领报修院、平武报恩寺等受损严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工作。
第二,进一步加强藏羌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推进藏羌地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进度,同时结合工程的实施,继续抓好民族地区文物抢救保护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在2009年举办2期藏羌地区传统工匠培训班。
第三,以项目为核心,抓好项目库储备工作。按照灾后重建规划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组织相关资质单位,做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储备。力争在2009年下半年完成39个极重灾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待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专项资金到位后,即可立即开展工程实施,按灾后重建规划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
第四,抓好“地震文物”征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极重灾区博物馆新馆建设等工作。重点加强地区中心文物库房建设,推广绵阳经验,拟在2008年至2010年建设成都、德阳、遂宁、广元、巴中、雅安、阿坝、绵阳8处区域级文物中心库房16500平方米,完善馆藏文物保管标准,确保馆藏文物安全。协调相关部门,在遗址遗迹保护、文物征集、人员培训等方面,帮助、支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的有关工作。
建立遗址博物馆来记忆人类发展史上重大自然灾难,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一种普遍形式,这既是对逝者的缅怀与尊重,也是对生者的安慰与警示。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后,国家文物局配合中国地震局,多次深入地震灾区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地震遗址、遗迹的保存状况及类型,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与城镇发展规划、区域性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进一步组织开展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方案的设计、论证,以及各类实物及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研究制定拟选地震遗址、遗迹的具体清理程序、标准与要求,提出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经多次实地调研和专家反复论证,最终将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都江堰虹口深溪沟等四个地点列入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目前,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纳入四川省直管项目,由省文化厅文物局具体负责,并已征集“地震文物”10余万件。
下一步,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国家文物局将积极配合中国地震局,进一步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落实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与灾后重建规划的衔接问题、处理好地震遗址遗迹保护与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关系、完善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的组织机制和相关保障措施,推动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本报记者 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