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遗产留住开封的百年记忆

日期:2010-12-08  访问量:5655  文章来源:Admin
核心提示:“此次普查共调查登记文物1788处,其中新发现1512处,复查276处。”这是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公布的统计数据。记者了解到,在这次普查中,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近现代水利设施、公用设施、宗教建筑和近代教育建筑等20世纪遗产作为普查工作的重点和亮点,被列入文化普查范围,并开展了有效的保护。

  20世纪遗产:不断走向成熟的文化遗产概念

  20世纪遗产作为一个新型文化遗产概念,其认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被一度忽视甚至惨遭荼毒到近年来20世纪遗产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我们身边的百年记忆正在被更好地留存下来。

  20世纪作为社会变迁最为剧烈的文明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变革和科学发展成果,都以各种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纪遗产上,它们整体形成了一部20世纪的全记录,是难得的文化资源。虽然20世纪遗产这个概念在我国还是个新鲜的名词,但其保护的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形成了(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要求“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调查工作”)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走向成熟。革命文物,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单体建筑或建筑群,历史文化风貌区,这些特定的词汇都显示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20世纪遗产的诠释和重视程度。2008年4月在“2008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至此,20世纪遗产保护作为一种崭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

  20世纪遗产:让城市的百年记忆更清晰

  开封作为河南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文物遗产。20世纪遗产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开封百年来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凝聚着人们的情感关注和想象空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我市结合20世纪遗产的实际情况,将20世纪遗产普查工作的重点放在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近现代优秀建筑、近现代水利设施、公用设施、宗教建筑和近代教育建筑上。

  以张钫故宅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故居和传统民居,以兰考县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四明堂黄河险工、开封县太平岗电灌站等为代表的近现代水利设施,以河南博物馆旧址、柯莱恩宅、禹王台西大门、禹王台红楼、河南大学农学院旧址、河南大学东西工字楼、陈留县第二中学旧址、伞塔、仪封园艺场办公楼旧址等为代表的比较典型的建筑精品,以兴隆庄车站站舍、华北体育场旧址、四面钟、毛泽东主席像、小铁路等为代表性的公用设施以及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都被列入保护名录。

  20世纪遗产:怎样保护更有效

  市文物部门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在普查过程中如何进行正确选择,进行价值判别,确定保护对象,建立保护体系存在着不少的疑惑。”这是20世纪遗产保护和修复普遍存在的难题。如何做好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20世纪遗产,留住身边的记忆,让历史趋于完整,市文物部门在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为了巩固普查成果,避免“前脚发现,后脚破坏”现象的发生,我市文物部门及时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纳入文物保护的范畴。如先后公布华北体育场旧址、柯莱恩宅、河南省博物馆旧址、兴隆庄车站站舍、开封县黄河人民公社饲料仓楼、太平岗电灌站、兰考县谢家双楼、吴芝圃讲学堂等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为文保单位,同时,还积极将张钫故宅、三义寨引黄渠首闸等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针对保存较好有一定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普遍存在的本体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破坏严重的现象,市文物部门及时编制维修方案,争取资金进行维修,恢复文物原貌。例如对河南省博物馆旧址和刘青霞故居均制订维修方案并进行了维修;再如张登云故宅,我市已制订了张登云故宅抢修加固方案。

  文物在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自尊心的增强以及子孙后代的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加以保护利用。我市除将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公布为文保单位外,还积极制定保护规划进行开发利用。例如刘青霞故居、张钫故宅,已委托河南大学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刘青霞故居保护规划和张钫故宅保护规划,为更好地保护展示名人故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登云故宅维修之后将建成张登云纪念馆,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满足海外游子寻访父辈先烈遗迹的渴望,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古城开封的人文形象。

  专家也给出了保护我市20世纪遗产的建议:“制定地方规章,明令加以保护。颁布《开封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明确遗产的保护政策、保护范围等;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措施,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修缮和管理。”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