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 1987-2017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特别纪念

日期:2017-12-25  访问量:9547  文章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30年前,1987年12月,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6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开始登上世界舞台,这个舞台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生重要影响。

 

30年过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路走过了30年。

 

 

座谈回顾,为了更好前行

        2017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故宫建福宫。国家文物局召开纪念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十周年座谈会。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欧敏行,还有长期从事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和研究工作的老领导、专家代表: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童明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首批6处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及所在省(直辖市)文物局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代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室负责人参加座谈。

        群贤毕至,相聚一堂。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题,回顾过往成绩,交流心得体会,分析机遇挑战,畅谈意见建议,以更好地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积极作用。

       雒树刚在讲话中全面、系统回顾了过去三十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丰富经验: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得到全景展示,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动了全国文博行业整体水平提升,扩大了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分析了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存在的挑战。从扎实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继续巩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地位;进一步助力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保护成果;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遗产展示利用,提高文化服务能力;继续坚持主动作为,逐步建立、完善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工作机制等4个方面,对今后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刘玉珠主持座谈会,代表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雒树刚部长提出的要求,重点做好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申报战略,统筹项目安排,按照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要求,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培育;推进重点工作,服务国家大局;促进交流合作,体现大国担当。

       作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与会的各相关部委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和二类中心代表,各相关省、市文物局和遗产地管理机构领导、专家也都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从各自的角度,或回顾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历史,或直面目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挑战和难点,或展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的未来,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人员表示,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6处世界遗产,是中国世界遗产的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应在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各个方面为世界树立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典范,抓住机遇,应势而动,为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开创更加广阔的未来。

 

演讲、展览,聆听、品味文化遗产故事,更是体悟它们的精神

       12月22日下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在北京开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与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发表主题演讲。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主持论坛活动。


       王旭东在《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的主题演讲中结合大量的历史老照片,向来宾讲述了敦煌莫高窟从1944建院以来以及1987年申遗成功以来不为大家熟知的成长历程,包括莫高窟的前期保护,风沙的治理到现在数字化采集的细节。

       王旭东提到,30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对外分享学术研究资源,吸引国内外研究人才,开展不同层面的学术研究。不断丰富游客参观体验的同时,还通过艺术展览、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主动让敦煌文化遗产走进民众生活。

       在未来的发展中,王旭东希望建立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敦煌石窟智慧管理体系、敦煌学学术研究体系和学科体系、敦煌文化传播体系,让敦煌成为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最具活力的敦煌研究实体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与交流平台,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敦煌。敦煌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保护的力度、深入挖掘蕴藏在敦煌石窟中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大力推动人文交流和文化传播,为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心相通发挥积极的作用。

       宋新潮在《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演讲中,从长城的构成、时代与分布,长城功能作用的历史转变,今天长城的重要意义,古朴沧桑的长城是历史和岁月的塑造,如何保护长城的多重价值五个方面对长城进行了深度解读。

        对于如何保护长城,宋新潮认为,长城保护要坚持预防性保护、加强日常养护为主,及时发现、及时处置长城安全隐患,消除或缓解各类风险对长城影响,特别是遗址类长城,重点避免大面积坍塌或人为拆除破坏。同时,要尽量减少工程干预、避免过度干预。对于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可以重点消除或缓解安全隐患,并按照最小干预原则进行加固、修缮。

       宋新潮强调,保护长城也要考虑融入今天人们的生活,探索开放展示的模式。长城合理开放展示,要坚持保护第一、因地制宜、适度开放的原则。在具体开放展示设施的设计、建设等方面,要坚持最小干预和艺术性的原则。要着力改变一味攀登、攀爬的简单、粗放的开放展示模式,综合分析评估长城的历史、价值、景观、自然特征,确定长城段落的展示要点。将“近看”与“远观”相结合,将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建筑细节、历史遗痕等纳入展示范围,采取现场攀登、徒步体验、远眺观景、陈列展示、数字展示等多手段。通过,丰富阐释展示手段,引导和规范参观游览行为,让人民在亲眼欣赏和亲身参与中感知悠久历史、品鉴灿烂文明、认同传统文化。

       论坛现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也同时展出。

       3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发展迅速。从古代文化遗产到近现代文化遗产,从静态文化遗产到活态文化遗产,从单点小规模文化遗产到跨区域跨国境的巨型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和文化支柱,也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人民的丰厚贡献。

       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文化遗产36项,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项,自然遗产12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