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暨“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摄影展开幕
日期:2021-06-17 访问量:10669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家官网
2021年6月12日,是我国第十六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由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组委会策划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摄影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京国际摄影周2021年的系列活动。
北京国际摄影周创办于2013年,今年已是第9届。得益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区位优势,承办机构和组织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及摄影技术及设备的变革性普及和较高的公众参与度,北京国际摄影周在较短时间内赢得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届摄影周“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摄影展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组织展览内容;二是“世界遗产在中国”专题展,侧重于艺术地表现世界遗产,摄影师们运用镜头语言将蕴藏人类智慧与劳动结晶的历史奇迹展现给观众;三是平行展“神秘的古蜀王国——三星堆文化特展”,对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文化形态进行了展示和介绍。三个展览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既能让观众通过图像体悟世界遗产的难言之美和文化力量,又能使观众增长关于世界遗产知识、加深对遗产保护的理解。
整个展览通过优化观众观展体验与创新数字艺术展示形式,将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结合,形成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生动展览呈现,使我国“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遗产类型多、价值内涵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变得“可信,可爱,可敬”,不仅是一场赏心悦目的影像艺术交流展,而且是一堂深入浅出的世界文化遗产科普课。
其中,最受关注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主题展,按照时间动线分初心、成长、成熟、繁荣四个板块,全面回顾了世界遗产事业在中国引进、发展、演变和壮大的历程,围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来解说影像内容,使观众能够感受到高水准的影像艺术,并深入了解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景观的入选缘由和独特魅力。该展览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等机构,以及我国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大力支持。
同期,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主办,中艺影像承办,《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中世润元(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学术论坛暨北京国际摄影周主题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副主任燕海鸣,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副处长黄晓帆,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总监任国恩,知名建筑摄影家、音乐摄影建筑跨界艺术家林铭述等世界遗产和影像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了影像和世界遗产的相关话题。
论坛上半场由詹长法主持,李树峰、赵云、燕海鸣三位学者分别做主题演讲。詹长法介绍了论坛的安排,并指出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为主题的展览和论坛,对展示中国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促进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和影像呈现的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树峰以《影像:速度·深度·角度》为题,对本届摄影周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他指出:摄影是时间的艺术。随着技术进步,瞬间被切分得越来越细,摄影成为我们让时间休止下来、让我们看清楚更多东西的手段。摄影的速度,在延伸和开掘人类眼睛的能力,这直接影响到人类观看和认知的能力,也影响到人类的记忆构成。摄影又是时空转换的艺术。影像的生成决定着观众理解现实的深度。在摄影已经实现大众化、日常化的情况下,影像中的信息关系和可引发的思想性,才应是着力的地方。摄影还是观看与观念的统一。观看者的机位涉及到观看的态度、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以及观看角度问题。影像中的态度和看法会因角度不同而自然流露出来。2021北京国际摄影周从速度、深度和角度这三个维度策划主题论坛,探讨新时代摄影本体属性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延展,进一步研究影像艺术的内在构成要素、人们接受信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赵云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为题,首先解释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突出普遍价值的三大要素,然后详细阐释并举例说明了世界文化遗产评定的6项标准,尤其对“作为人类天才的创造力的杰作”一项进行了细致的解释。进而提出遗产阐释和保护具有统一性的观点,并从阐释的过程性、阐释的主体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指出文化遗产价值阐释需要连接普遍价值与本地价值,共创文化遗产可持续的未来。燕海鸣以《在生活中发现遗产价值》为题,以京杭大运河、莫高窟、二里头遗址和夏洛茨维尔的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为例,通过富有生活气息和趣味的绘画、信札、雕塑和史事,指出遗产背后的历史细节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生命经历,讲述遗产价值,就是讲述这些生命经历与今天的我们所产生的“共鸣”。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考古团队首席科学家詹长法
北京国际摄影周学术主持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树峰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燕海鸣
论坛下半场由李树峰主持,黄晓帆、任国恩、林铭述三位学者、艺术家分别做主题演讲。黄晓帆以《世界遗产解读与影像表达》为题,指出文化遗产与摄影艺术有相似特质,具有“记录”“还原”“展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功能,具备跨越语言、文字、信仰、民族和时空差异,信息传递的能力。进而从泰纳的“特征”说出发,举例讨论摄影在表现文化遗产“显著属性”“主要状态”“主要观念”“事物的本质”四个方面的得失,为更好地展现文化遗产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提供了有建设性的思路。任国恩以《国家名片——中国邮票上的世界遗产》为题,分享了自己四十余年拍摄文化遗产,设计制作文化遗产邮票的经历,并以大足石刻、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等主题邮票为例,讲述了每一张“国家名片”的诞生过程。林铭述以《世界遗产建筑中的音乐之美》为题,指出音乐、建筑和摄影在结构源上有相通性,将音乐的四维空间和建筑的三维空间浓缩在二维空间上便成为摄影。建筑图像上的点、线、面、构图和音乐上的音符、旋律、和声、曲式相互对应,它们是异质同构的。将建筑中的点线面从具象中剥离出来找到点线面和音符、节奏、和声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论坛的最后,李树峰从重要的和美的、说明性和诗性的角度总结了影像和遗产的关系,指出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展示。詹长法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总结了论坛的讨论,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追求的是真实性和完整性,让人进入遗产当中,让遗产回归生活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另外5位演讲嘉宾每人用一句话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表达了以不同视角发现文化遗产的非凡价值和艺术魅力,传承文化基因,共创美好未来的期许。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副处长黄晓帆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总监任国恩
知名建筑摄影家、音乐摄影建筑跨界艺术家林铭述
演讲嘉宾对论坛进行总结
本届摄影周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将在持续半年的时间内,陆续推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百年奋斗 百年答卷——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配合北京冬奥会宣传的国内冰雪运动、冰雪旅游风光等主题展,以及“城市旅游资源推介”主题展和丝绸之路系列展览;还将面对大众举办“手机摄影品牌讲堂”“我是摄影家”等线上线下互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