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日期:2013-11-04  访问量:9053  文章来源:Admin
丝绸之路漫长而久远。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抚平了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
  人类的贡献应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人类的创造,一部分是现代人类的保护和传承,两者缺一不可。作为丝绸之路申遗的核心,陕西有着重要的
  使命。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长期致力于丝路申遗工作的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省申遗办主任周魁英。
  丝绸西传万里遥
  记者: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
  周魁英:是的,这条路上文化的交易物品是丝绸,当然不仅仅是丝绸,西方的一些产品技术,包括一些我们现在所吃的核桃和葡萄都是通过这条路传到中国的。
  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
  记者: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 (Seres), 赛里斯就是中国,这是当时丝绸远销罗马的真实写照。
  周魁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学者并不清楚丝绸是如何织成的。中国的养蚕和缫丝的技术是很晚才传到西方的。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玄奘,在公元644年回国途经于阗(今和田)时,听到一则传说。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讲于阗王曾娶东国女为王后,暗中要求对方将蚕种带来。新娘下嫁时,偷偷把桑蚕种子藏在帽絮中,骗过了关防,把养蚕制丝的方法传到了于阗。从此以后,于阗“桑树连荫”,可以自制丝绸了。于阗国王为此特别建立了麻射僧伽蓝,以为纪念。近代考古学者曾在和田东北沙漠深处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块八世纪的木板画,上面描绘着一位中国公主带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都认为,这里所画的正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
  记者:在丝绸之路沿线,考古中有没有发现丝绸?
  周魁英:丝绸作为有机物是很难保存,在新疆唐代墓葬里有许多丝绸,中亚国家考古当中也发现有一些丝绸。其实,在丝绸之路上出土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文物,比如说在我们陕西很多地方出土了当年的罗马金币和波斯银币,这些国家使用的货币在我们西安的墓葬里面出土,而且这几种文物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都可以看到。在我们中国出土别的国家文物,这恰恰证明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同时在中亚也出土了我们许多中国的文物,包括在吉尔吉斯这些国家,他们的考古发掘里也出土了很多中国的文物。
  在融合中传承文明
  记者: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有了接触,不仅有了接触,还有了融合。那么,最开始是什么样的契机成就了这条文明传承之路?
  周魁英: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在汉武帝这个时代,西汉经济很强大,当时汉武帝对西方很好奇,在前人的基础上决定向西方进行探索,具体的来讲,当然这是汉武帝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去寻找大月氏这个国家。
  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中国奉献给西方世界以精美实用的丝绸,欧亚各国人民也同样回报了各种中国的需求品。我们今天所常见的一些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葱、胡荽、胡椒、胡桐泪、胡罗卜等等,十有八九是来自西方。汉初以来,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到了东汉末年,史书记载:“灵帝(167—189年在位)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大量传入中国。
  记者:在物质文化交流的同时,自古而来,通过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交流也在不断地进行。
  周魁英:咱们陕西入选申遗名单的7处文物点,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比如汉长安城遗址,是咱们西汉的都城遗址,那个时候是最大的城市。那时候西汉王朝是世界上最大的王朝,是最大的城市。在这个背景下开通丝绸之路,也可以说汉武帝派遣张骞,也是第一次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官方使者,当时代表西汉政府开通的。之前有一些民间的交往的,因为这个丝绸之路开通的时候,西汉政府首都在汉长安城,所以这个遗址的存在就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家也都知道佛教是从西方,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我们中国的文化不仅把宗教接纳了,还融合了。我们也吸收了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比如说开凿石窟、建寺院和建塔,包括大雁塔、小雁塔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还有兴教寺塔、张骞墓,这也是重要见证。
  丝路申遗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记者:这几年一直在说丝绸之路申遗,世界文化遗产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周魁英: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一些对我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遗存做为文化遗产。因为这个文化遗产的确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所以把它叫做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最高等级。
  记者:丝绸之路申遗,陕西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7处文物点被列入。您认为丝绸之路申遗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周魁英:如果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遗产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从地区的文化走向了全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一个是文化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整个全人类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褒奖。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事关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应该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长城早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了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被誉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所以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全世界人都知道是中国的。换句话说,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名片和符号。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说羊肉泡馍,所有人都会想到西安。
  记者: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您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周魁英:申遗的过程也是我们用国际规则对我们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的过程。它为文物保护理念和水平提升带来可能。例如,文物保护虽然文物不可再生,但周边环境可以改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恢复,即“环境整治”。同时,由于世界遗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可持续地服务于人民大众,所以我们会尽量保持文物真实性,给予最少干预,尽量延缓文物衰老,让更多的后代能看到前人伟大的艺术与自然造诣。丝路申遗各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文化遗产由单体保护为主向整体保护为主转变,由单纯保护向保护传承利用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