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风流地貌"资源待开发 建"双红旅游区"?

日期:2011-11-07  访问量:6310  文章来源:Admin
去过龙虎山和龟峰的人都会对大自然那鬼斧神工的杰作流连忘返,也会不由自主地对“丹霞”二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其实这种形成已有6500万年历史的独特地质形态,是江西三大典型地貌之一。

  在今年8月底召开的全国丹霞地貌研讨会上,记者获悉,我省丹霞地貌已确认的有97处,居全国第三。而实际上,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这种被称之为“风流地貌”。

  1.“风流地貌”前世今生

  丹霞地貌是以广东丹霞山为代表而命名的一种地貌类型。它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中,沿垂直节理发生风化剥落、流水侵蚀和崩塌后退等多种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特征的地貌。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形成的特殊产物。

  “丹霞地貌本质上是一种红色岩土,由古代河流沉积形成的砂砾生成,为比较陡的陡坎。景观形成过程中,周边岩石不断脱落风化,差异性的风化最后形成了各种形状,丹山碧水,特别像男女生殖器,因而称之为‘风流地貌’。”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郭福生说到这种独特的地貌滔滔不绝,他是我省研究丹霞地貌的权威专家。郭福生告诉记者,丹霞地貌的年龄至少有6500万年了,龙虎山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好的地区之一。全国丹霞地貌形态类型共有26种,龙虎山就有24种,其地貌造型奇特,相当罕见。

  2.从不被认可到世界遗产

  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最终审议并通过了将中国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开创的丹霞地貌概念终于得到了世界认可。

  “不过,在国外,一开始是没有‘丹霞地貌’这个提法的,外国的地质地理专家也不承认这种地貌。”郭福生说。在申遗的过程中,国内研究丹霞地貌的权威专家黄进亲自带着外国专家到多个丹霞地貌拍照,最终丹霞地貌才以其独特地质形态吸引了专家的注意。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丹霞山第三纪(6500万年前~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峰丛。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1977年,地貌学家曾昭璇才第一次把“丹霞地貌”按地貌学术语来使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成立了丹霞地貌旅游研究学会,丹霞地貌的研究才有了大踏步地前进,并逐渐在国际崭露头角。

  3.卫星遥感发现123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到2008年1月31日为止,已发现丹霞地貌790处,分布在26个省区。今年8月28日,记者从在龙虎山景区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获悉,我省目前已发现97处丹霞地貌,在国内仅次于四川和甘肃,位列全国第三。

  根据中国丹霞地貌研究界泰斗、中山大学教授黄进的调查研究,目前全国共发现丹霞地貌851处,而我省是丹霞地貌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我省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赣南地区,其中龙虎山是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科研和美学价值。除龙虎山外,其他知名度较高、面积较大的丹霞地貌还有弋阳的龟峰、龙南的九连山、广丰的白花岩、于都的罗田岩等。据黄进教授介绍,我省的丹霞地貌数量实际上远远不止97处,目前仍有40处至50处有待考察确认。

  “实际上,早在2003年,我们团队就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了我省有123处丹霞地貌。”郭福生告诉记者,他们是国内最先采用遥感技术来调查丹霞地貌的团队,通过对彩色遥感图像逐景进行详细解译,我省丹霞地貌景观多达123处,其中新发现的就有78处。郭福生表示,前人对丹霞地貌资源研究大多局限于实地考察法,信息多来源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报告或路人偶然发现。有当代徐霞客之称的黄进教授为全国丹霞地貌的考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仅靠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效率较低,而且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调查法往往只记载何处存在丹霞地貌,而对它的面积、高程类型等地貌特征研究较少。经过这几年的实际调查,这些遥感数据所发现的新丹霞地貌,绝大部分得到了确认,这也使得我省丹霞地貌从原有的45处增加到了现在的97处。

  4.“双红旅游区”呼之欲出

  除了地理地质上的研究,丹霞地貌研究最贴近老百姓的,莫过于旅游景观的打造了。按旅游美学的观点,丹霞地貌景观既具有鲜艳的色彩美,又具有雄、奇、险的形态美,还具有云雾飘动、气象变幻的动态美,因而它比别的地貌类型更富于造景功能,具有很高的旅游和观赏价值。

  根据郭福生的调查研究,我省丹霞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周边丘陵低山区,明显受不同级别河流的流域控制,具带状分布规律,可划分出9个景观集中分布区域。赣东、赣东南丹霞地貌景观最为密集,结合红色旅游和客家文化特色,该区具有强劲的丹霞地貌旅游开发潜力。

  赣东和赣东南得天独厚,集中了省内全部3个密集型丹霞地貌区(信江中上游区、抚河中上游区、贡水流域区)和1个稀疏型丹霞地貌区(桃江流域区),丹霞地貌景点达93处,占全省景点的75.6%,资源优势全国罕见。赣东、赣南地学旅游资源丰富,又毗邻广东、香港、澳门等发达地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但该区域旅游地学研究程度较低,至今尚未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和著名风景旅游区。

  郭福生提出,可以借势发展江西的“双红旅游区”。赣东南是革命老根据地,瑞金红都、长征第一山、翠岗战役等历史遗迹众多,是红色旅游的首选地区。例如宁都翠微峰地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残匪在山顶固守一个多月,在丹霞地貌上留下了众多水井、战壕暗堡、残垣断壁等遗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赣东南集丹山碧水自然风光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具有鲜明的“双红”旅游特色。同时,该区域丹霞地貌分布范围又是客家民系的传统分布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更是为该区域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研究也能更深层次地挖掘这个特殊而又优秀民系的文化特色。(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