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

日期:2011-02-24  访问量:5919  文章来源:Admin
随着新昆明建设的提速,官渡古镇位于呈贡新城和南市区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保护、传承、利用官渡古镇的文化遗产,充分放大其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对官渡区乃至昆明市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彰显城市独特魅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年前,当江南小镇旅游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时候,当丽江古城“环抱”小桥流水的时候,在老昆明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官渡古镇却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种沉默让官渡倍感压力。
 
  旧时的官渡古镇曾是一个誉满滇中的古渡口。早在唐宋时就已是滇池东岸的一大集镇,在以金刚塔为中心的方圆2平方公里以内,有土主庙、文明阁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家,其中,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金刚塔更是被当作官渡“古文明”的象征。如何恢复古镇当年“乡士大夫游赏揽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的盛况,成为摆在官渡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

  官渡将建立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饮食文化等经济类项目,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产业化发展。
  
  “官渡古镇是一个文物高度聚集的地方,拥有国家、省、市、区4级保护文物,是整个官渡区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官渡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马春梅认为,保护、传承、利用官渡古镇的文化遗产,充分放大其社会功能,使“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对官渡区乃至昆明市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彰显城市独特魅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官渡区精心规划官渡古镇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布局。2003年10月,总投资1.2亿元、以国家级保护文物金刚塔为中心的官渡古镇一期工程在原址基础上重新修缮开放。其中包括一条长124米、宽6米的新大街,两旁是22幢、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商铺。这些商铺均为镂空木门窗,框架瓦顶结构,门前的石板地面具有浓郁的仿古韵味。随着新昆明建设的提速,官渡古镇位于呈贡新城和南市区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区划调整后,官渡区开始规划以官渡古镇为中心的旅游业:以新大街为基线,建成以特色文化、民俗风情、民居前店后作的旅游展示区;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古镇并经营旅游工艺品,弥补景点缺乏购物环节的缺憾。着力打造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基地及旅游景区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绿色产业经济价值,使之成为官渡区文化产业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形成辐射昆明乃至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示范基地。

  “我们把官渡古镇交给企业运作,但为了避免过度开发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伤害,我们严格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与使用方签订责任书,要求他们必须在以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马春梅介绍,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官渡区探索运用市场运作与旅游、外贸、会展等相关文化产业的相融互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开发利用。“现在来看,这个项目还是比较成功的,古镇建筑的恢复已初步成形,文物在其中相得益彰,道教、佛教等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且没有发生因利用而损坏文物的情况,这也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一种途径。”

  除了引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展示、销售,开发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和富有特色及收藏价值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外,官渡区还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名录为基础,在官渡古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和实物展示馆,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静态实物展示,使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有效传承、展示和弘扬。“继去年‘乌铜走银传习馆’之后,今年1月30日,云南第二个民间、民俗文化传习馆‘官渡饵块传习馆’也落户官渡古镇,使得近乎绝迹的饵块手工制作技艺得以继续传承。”马春梅说。

  除此之外,《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11—2020年)(讨论稿)》中还提出,将建立官渡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饮食文化等经济类项目,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实施文化经济政策,扶持民间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企业家投资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产业化发展。同时,结合官渡古镇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申报工作,使之成为官渡区乃至昆明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传习、交流、产业开发的中心。

  据悉,官渡区将会在官渡古镇二期开发中建立总面积达6467.78㎡的官渡古镇“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等项目。“将会有两栋古建筑交由文化部门管理使用,初步构想将在此建成3个博物馆:一是“昆明市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昆明市官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二是碑刻博物馆,把昆明市著名的碑刻拓片陈列展出;还有一个是官渡古镇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官渡区璀璨的民族文化、官渡古镇的历史沿革及一些传统习俗。”

  但这还远远不是马春梅眼里最理想的模式,“我们不希望游客到官渡古镇只是吃个官渡粑粑、旅游一下这么简单,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古镇的更迭复兴。在保护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在发展中实现古镇文化、经济的全面复兴。也就是说,不但要做古镇的守望者,更要做价值的发现者和历史的缔造者。只有推动更迭复兴,才能实现古镇的永续发展。”

  发挥社会效益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标。官渡一方面把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一方面还逐渐将其发展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官渡古镇的成功,显示出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经济潜力,但在官渡区博物馆馆长保文凤看来,发挥社会效益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标。“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上,我们尝试了几种方法:第一是把其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建立相应的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例如,滇越铁路西庄站旧址,修复后建成了滇越铁路西庄站陈列馆,免费对公众开放,陈列展示滇越铁路的历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马寺,恢复重建后,设立了金马寺碑刻陈列室,陈列展示金马寺的历史渊源;文物保护单位——赛典赤·瞻思丁衣冠冢周边建成一个赛典赤·瞻思丁陈列室,陈列展示赛典赤的生平事迹。既可作为社区文化室,也可陈列展示历史文化遗迹、遗物。”

  “第二种利用方式,就是逐渐发展成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比如说,云南天文台博物馆是全国第二家挂牌的天文博物馆,通过展出抗战时期迁到昆明的天文设施,对青少年进行天文知识讲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