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世遗不收门票 未从经济角度考虑申报遗产
日期:2010-12-17 访问量:5547 文章来源:Admin
耗资上千万元将澳门历史城区成功申报为世界遗产,但戴上世遗桂冠的各景点一律对游客免费开放,澳门文化局官员称申遗的目的是要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在我国所有申办世遗的城市中,澳门可谓别具一格。澳门将位于老城区最核心区域的25幢建筑和8处广场空间打包申遗,等于是自己将老城区拆迁改造的手脚捆绑了起来。申办成功后,30多处世遗景点一律对游客免费开放,政府不收取任何门票,这看起来又像是一门亏本生意。澳门以这种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对申遗的理解。
澳门如何看待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澳门又如何计算申遗这本经济账?世遗申办成功后给澳门带来了哪些变化?申办成功后的5年,澳门带来了其充满智慧的答案。
坐在有100多年历史的卢家大屋里,来自江苏泰州的泥塑大师王洪祥专心地捏着泥人“孙悟空”。在古建筑里进行的这场表演,吸引着不少游客好奇地围观。这是澳门推广世界遗产的一种尝试。
卢家大屋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世界遗产之一,又称金玉堂,正好于位新马路旁,与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毗连。这是澳门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建成,是澳门极具价值的中式建筑物,外观和结构类似广州的西关大屋。
卢华绍早年经商,后涉足银行业与博彩业,并成为澳门第一代赌王。随着第一代赌王家族沉沦,卢家大屋日渐式微,几十年前,这间大屋里还住着许多人。直到作为文物获得保护,才重新焕发生机。
在诞生100多年后,这座建筑成为了澳门的象征之一,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世遗热潮席卷澳门
澳门有近2000个社团,其中约有10个是属于文物保护的社团。文物大使协会里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一人,兼职人员有8到10人,绝大部分会员都是义务工作,不拿薪水。
澳门成功申遗5年来,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澳门人的文化认同感更高了。
世遗申办成功后,一股世遗热迅速袭卷了整个澳门。在澳门申遗成功两个月后,澳门旅游学院即开设了四年制的“文化遗产管理”学士学位课程,这是至今唯一一家开设这类本科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专门为澳门培养历史城区综合管理、保护和利用的人才。
2006年起,澳门民政总署与澳门历史教育学会联合举办“博物馆学生研究员培训计划”,先后培训了120名青少年参与本地博物馆的研究活动,并选出优秀学员到民政总署大楼、龙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等文物建筑担任解说员。
2007年,澳门基金会连同澳门旅游学院、澳门历史教育学会及全澳各中小学校,推出“澳门历史城区校园推广计划”,向全澳近10万名中小学师生宣传推广澳门的文化遗产。
在大三巴前, 谭志广带着记者参观这一澳门的地标建筑。谭志广是澳门文物大使协会会长,同时是一名在职的研究生。一批年轻人开始致力于澳门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推广成为了澳门申遗期间出现的一个新变化。
2001年,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开始推出澳门文物大使培训计划。2002年7月份,澳门首批58名青少年文物大使诞生,谭志广是其中一员。目前,文物大使的培训计划已举办三期,总产生了138名文物大使。要想成为一名文物大使,须经过3个月的培训,还要参加实习和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专门的证书。
谭志广说,2004成立的澳门文物大使协会是澳门众多的社团组织之一。澳门有近2000个社团,其中约有10个是属于文物保护的社团。文物大使协会里全职的工作人员只有志豪一人,兼职人员有8到10人,绝大部分会员都是义务工作,不拿薪水。
谭志广说,文物大使协会的主要工作包括3大方面:推广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搞一些文化活动,每两年办一次文物大使的培训。“协会今年可以拿到三四十万元的经费,70%来自政府资助,30%来自社会赞助,包括商业机构的赞助。”
文物大使成为澳门年青人中宣传世遗、保护世遗的中坚力量。
“澳门成功申遗5年来,另一个显著变化是澳门人的文化认同感更高了。”谭志广说。
以前澳门的乡土教育里,很少有澳门本地历史的教育。“以前小学历史课本里没有澳门历史的章节,只是个别学校有自己的讲义。” 但随着澳门历史城区被不断推广,澳门本土历史得到再认识,澳门历史教育也得到重视。“现在立法已经征求意见,一定要有澳门历史的教育”。
还有一种变化让谭志广感觉明显,“大家对于历史建筑的认同感提高了。如果的文物旁边建新大楼,他们会反对。他们会关注文物附近的情况。”
保护世遗人人参与
2006年,位于东望洋山东岸山脚下的一块工地准备建造一幢高达135米高的建筑。公众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组成了“护塔联线”,反对政府批准在该处兴建高楼。直至今日,望洋山东岸山脚下的这块工地依然空置。
澳门将位于老城区最核心区域的20多幢建筑和数个广场打包申遗,几乎涉及到半个澳门。这等于是自己将老城区拆迁改造的手脚捆绑了起来,保护世界遗产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006年,位于东望洋山东岸山脚下的一块工地开始了施工,这里准备建造一幢高达135米高的建筑。2007年初,公众得知了这一消息,人们担心即将兴建的高楼会遮蔽东望洋灯塔部分海岸景观。随后,民间人士组成了“护塔联线”,反对政府批准在该处兴建高楼。事件后来演变成一场公民抗争运动。
“居民反对很大,刚开始政府并没有叫停建造,因为政府说这是法律说可以建的。后来,市民投诉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起世界遗产委员会和特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谭志广说。
直至今日,望洋山东岸山脚下的这块工地依然空置着。
事件发生后,引发了澳门各界展广泛的讨论,在遗产周围设立“缓冲区”以增加遗产的保护层成为业界的共识。
对于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面临冲突的问题,谭志广表示,澳门地少人多需要建高楼,但申报世界遗产后,半个澳门不能建新的建筑。限制了老城区的发展,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澳门的发展不能只放开老城区,可以利用澳门的填海区好好发展其他产业。应该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不能以破坏文物来求发展。其实只要把发展的思路改变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不矛盾,反而是经济发展一个很好的途径。
澳门不靠世遗赚钱
内地一些地方申遗的经济目的太明显,不能说我们没有,只是他们太明显了。
与内地不少景点申遗成功之后门票就提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门所有的世遗景点一律对外免费开放。谭志广表示,澳门可以通过博彩业赚钱,所以不用靠世遗景点赚钱。澳门几乎所有的世界遗产都不收钱。“我们用公费维护世界遗产,希望通过它来教育市民,也通过它让外来的游客了解澳门。”
谭志广说,内地一些地方申遗的经济目的太明显,不能说我们没有,只是他们太明显了。应该遵循一个发展思路,通过个世界遗产来发展其他有效的产业,来支撑文化遗产的保护,最后实现文化遗产不收费,让居民免费享受。门票是一个基本收入,但不能没有产业的发展计划,包括旅游、特色文化服务等产业。
产权分散造成管理难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遗产,澳门政府还对一些历史建筑采取了收购产权的方式,并且规定受保护的建筑,要是业主卖出的话,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由于涉及到众多建筑,产权分散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2007年10月29日,妈阁庙发生管理权纠纷并公开化,有人在没有请示政府和通报旅游业界的情况下突然把庙宇关闭。妈阁庙是澳门最著名的庙宇,也是世界遗产的核心建筑之一。
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会长林发钦说,由于独特的产权关系,澳门世界遗产的管理存在不少困难。澳门历史城区的25幢历史建筑和8个广场空间,物业权和管理权分散,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和私人实体,为日常的实际管理带来了困难。从法律和管理现状来看,澳门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制度,遗产的业权和管理权含混不清,妈阁庙纠纷就是由此而引起的。在业权和管理权问题没有弄清楚前,妈阁庙纠纷或类似妈阁庙的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也难以排除日后有其他类似问题出现的可能。
谭志广表示,妈阁庙产权属于庙宇值理会,但庙宇值理会与主持产生了冲突。现在闹到法院,但法院还是没有判决。目前,有些文化遗产建筑由政府直接管理,有些则由民间组织管理,欠缺一个强而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遗产,澳门政府还对一些历史建筑采取了收购产权的方式,并且规定受保护的建筑,要是业主卖出的话,政府有优先购买权。2001年,特区政府通过换地的方式,拿到郑家大屋产权进行保护。郑家大屋是郑观应的祖屋,同样成为了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参观大三巴牌坊不收门票,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负担。
游客太多保护困难
目前,澳门政府已经在一些室内景点采取了一些特定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人流与预约参观。
当然,游客持续增多,也是申遗后的一大变化。
据一份公开的统计数据,申遗成功的2005年,澳门入境旅客为1871万人次;2006年,入境旅客增加到2200万人次;2007年,入境旅客更达2700万人次,屡创新高。但旅客数字的大幅增长,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带来新问题。
“人多了肯定会对历史建筑保护造成影响,现在大三巴前面的石阶都已经很破了。这是一个矛盾。”志豪说。
目前,澳门政府已经在一些室内景点采取了一些特定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人流与预约参观。记者在澳门世遗景点之一的卢家大屋看到,门口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把守,人流较多时每隔半小时,允许30人进入参观。游客还可提前在网上预约参观时间,十分方便。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世界遗产呢?林发钦表示,在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尤其需要强化社会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全面、有效、透明的社会监督体制,将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利用置于公开的社会监督制度下。
专访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陈泽成
澳门申遗直接投入不到1000万
陈泽成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5年前,他在南非申遗现场见睹了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的全过程,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5年来,他一直是关注着澳门世界遗产的推广、保护的关键人物。在古色古香的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办公大楼里,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广州日报:澳门申办世遗产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
陈泽成:澳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有很长的历史。回归后,我们要执行新的文物政策,怎样体现出一国两制的优点,怎么体现出澳人治澳,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每年政府都会做很多维修的工程。但是在回归前,对本地居民的宣传推广比较薄弱,回归后, 我们觉得有必要加大推广与教育工作的力度。最主要的目的是,澳门即将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之下怎样保护澳门的建筑遗产。通过文物保护,建立澳门人的归属感和对这个城市的自豪感,我们从来没有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申报世界遗产。
广州日报:有人说澳门申遗是亏本买卖,花了钱申遗,但所有的景点都不收门票?
陈泽成:这绝不是亏本买卖,因为我们的投入并不多,直接投入不超过1000万澳门元。对于历史城区来说,无论有没有申遗,每年都有计划进行维护,这与申遗无关。回归以后,政府每年投入到文物保护工程的预算是3000万澳门元到5000万澳门元之间,这是政府每年预算的一部分。
如果从经济账来看,澳门的文化遗产是澳门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遗产是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申遗一方面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维护澳门的旅游资源。
另外,我们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对老城区的商业有很大改善,澳门政府也会有税收方面的回报。
城市发展不一定要建高楼大厦。
广州日报:保护老城区的古建筑,无法修建高楼大厦,会否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陈泽成:我想我们要改变一个概念,保护是发展的一个手段,有价值的东西才值得去保护,应该传给下一代。历史城区为什么要保护,因为这是我们这个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价值积淀。就像一个人不断学习、积累,城市发展也是一样,把好的东西保护下来。
城市的发展不是都要建高楼,城市的发展是为了服务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城市里的发展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让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个更好,更平衡的发展,这也是城市保护。
广州日报:游客过多会对建筑带来损坏吗?
陈泽成:游客对文物建筑会带来影响。我们在大三巴做过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我们对整个区域进行了一个可行性的规划,还在旁边进行第二期的考古发掘。以后我们会把区域扩大来分流,另一方面,也会把大三巴的传统街道优化、美化,让游客分流,扩大游客参观范围。
广州日报:澳门政府今后会否更多采取收购的方式来保护历史建筑?
陈泽成:在我们的法规里面,有收购的手段。如果收购的代价是合理的话,在实施中比较顺畅,我们会考虑采取这种手法。澳门很多建筑属于私人,采取收购的手段保护下来,是想把它开放给公众。政府目的是让公众可免费享受。申遗的目的应该是怎样给当地老百姓带好处。
广州日报:澳门有意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进行立法?
陈泽成: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社会文化司检讨制订新的文物保护法,草案明年会进入立法会讨论,新的草案通过以后,会加强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但这部新的法规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方面的法律。东望洋塔事件还涉及到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法只是针对文物保护,不是宪法。 其实,我们做的工作是同步进行,城市规划的法律也正在编制当中,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文物保护。
新的文物保护法与以前最大的不同是,以前法令是行政法规则,新的是法律,比法规层次更高。另外,现有的法规没有评定程序,新法有一个清晰的评定程序。日后,对于新的建筑进行保护,按照新的程序进行评定,另外,在新草案里,对整个澳门历史城区进行整体管理。另外,新的法律还包括非物质、流动的文物遗产保护,还有考古。
广州日报:对于内地城市申办世遗热有什么建议?
陈泽成:从澳门的经验出发,,我们建议从宏观、综合的角度来看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目的应该是怎样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好处,怎样取得最大的社会价值。如果是这个角度来看待申遗,不管是否成功,都会取得很大的社会价值。
历史
2005年7月15日南非当地时间上午10: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将25个历史建筑和8个广场前地打包申遗不仅独具一格,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彰显了澳门的文化特色。“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联起20多个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岗顶剧院、民政总署大楼、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和大炮台等,以及包括同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数个广场空间。
这一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了半个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