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申遗成功二十年 “三区”融合发展成果发布
日期:2020-10-23 访问量:12451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文脉因弘扬而赓续,文旅因融合方致远。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25处、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成功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龙门园区”)认真践行申遗承诺,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及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洛阳市委确定的“三区”融合发展定位,突出保护优先,致力环境改善,加快文旅融合,持续打造园区、景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的“龙门名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0月19日,在洛阳举行的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上,龙门园区主要负责人发布了龙门石窟申遗成功二十年“三区”融合发展成果,让龙门石窟再次进入“高光时刻”。
近年来,龙门园区坚持“以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以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三区”融合硕果盈枝: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厚植绿水青山,固牢遗产保护第一道屏障,生态龙门全面呈现;建成全国首家“5G互联网 智慧景区”,赢得全省5钻智慧景区奖,引领网络时代旅游新业态;“夜游龙门”点亮“古都夜八点”,拉动古都夜间文旅消费;“龙门诗会”彰显文化内涵,文旅活动精彩纷呈,书写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篇章,持续为洛阳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助力添彩。
■成果一
拉大区域框架,管理体制全面优化
为巩固申遗成果,龙门石窟保护范围多次调整扩大,由申遗前的3.54平方公里逐步扩大至11.73平方公里,区域管辖范围扩大至31.7平方公里,形成了多区叠加、一体治理的保护管理格局。
2002年3月,成立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龙门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龙门石窟研究院),实现了景区内集中统一管理;2007年9月,成立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单一景区管理职能向区域综合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2019年12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升格为市直属事业机构,职能更加明晰,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力度与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
■成果二
坚持规划引领,规划体系初步建立
建立四级规划体系,构筑“一核两翼四片区”空间格局。高标准编制实施《龙门园区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蓝图。
修编完善了《龙门石窟保护管理规划》和《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个上位规划;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各社区《村庄建设规划》,推进景区社区联动发展;先后完成了东北服务区、西北服务区详细规划以及龙门西山国际度假区、四季牡丹园、郜庄文旅小镇等重点节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加紧编制《龙门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和《龙门园区经济社会五年发展计划》,绘就31.7平方公里一体化发展蓝图。
■成果三
狠抓征迁治违,生态龙门全面显现
抓征迁改善民生。依据规划逐步实施征迁安置工作,先后实施了龙门石窟景区前区西
夹后、龙门中街、东山大道、伊水游园、四季牡丹园等20余个征迁项目,利用征迁区域新建伊水游园唐韵段、伊滨公园、各类小游园等共计1520亩。高标准建成投用唐韵小区安置房,开工建设郜庄社区安置房项目,实现了民生改善。
拆违建拓展生态空间。开展东西山违建整治,实现了“还地于林、还地于农”;东西两山新建森防道路10.9公里、消防管网8.6公里、消防水池3座,实现了东西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消防管网全覆盖。
做加减展现绿水青山。绿化做加法,新增绿化及提升面积3.4万亩。伊河两岸构筑了总长4.6公里、宽400余米的生态屏障;先后实施伊水游园、西北服务区生态林等绿化项目40余个,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约1.1万亩。排放做减法,主要包括截污治污、全面禁煤、企业外迁,实现全域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河渠水质全面提升,达到了三类水质入境、二类水质出境的治理目标;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提高,大气总体监测数据排名全市城市区第一名,空气优良天数高于全市均值;实施源头治理,全面启动11家工矿企业外迁工作。
■成果四
突出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民生项目密集实施。完成景区周边涉及46栋楼房、1290户居民的河东社区和镇南社区改造项目,打造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典范;先后实施了区域交通干线提升改造项目,园区路网持续优化,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旅游设施不断提升。东北服务区、西北服务区、龙门古街先后建成投用,新增综合配套设施7.2万平方米、车位7000余个,建成投用城市书屋3座,改造提升旅游公厕32座;景区旅游道路全部提质升级,新建游客步行桥1座、城市乐道18.8公里,先后对龙门桥与漫水桥进行了维修加固,景区旅游接待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成果五
5G引领智慧景区建设成为全国标杆
2019年8月,龙门石窟园区率先在全国5A级景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建成5G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管理调度、旅游服务、客流监测、智慧导览“一张屏”管控。2020年10月,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2020年洛阳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将龙门石窟5G 智慧景区列为重点应用试点项目。
2020年9月,启动与华为公司联合实施的“河图龙门”行动计划,在“AR导航导引”“AI讲解3D识别”“高清资源数字化展览”等方面,构建“游客场景体验、大型文物展示、故建遗址虚拟展、考古现场复原”等多场景虚拟展示平台,使旅游体验大幅提升。
■成果六
提升游客体验 文旅业态更趋完善
个性化深度游体验新颖。
“龙门夜九章”增辉“古都夜八点”。依托龙门九大特色文化元素开发的“龙门夜九章”旅游专线,为古都夜经济植入浓郁的文化品位。“画舫诗会·投壶竟诗游”“字字有韵·二十品鉴赏游”等章篇活动广受游客欢迎。
“夜游龙门”成为龙门文旅新名片。个性化定制“诗乐伊渡·伊水禅意游”“寻悟梵境·石窟品鉴游”“静心悠赏·伊阙胜迹游”三大特色主题线路,全面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
配套设施再升级服务更全面。
龙门古街一期开放运营,“代字行”文创店、小吃美食坊等40余家商户入驻;非遗展演、龙门腔调、古乐古舞等文化活动新颖时尚;免费开通64个点位的语音讲解,游客收听量累计达1075万余次、15.2万小时。
■成果七
挖掘内涵 龙门故事传播更广
文化为“芯”活动多。以“诗词 ”“书法 ”为载体,围绕纪念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相继举办“黄河明珠——龙门石窟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千年绝响——龙门书风学术讨论会”“龙门雅集——龙门馆藏书法作品展”等活动。
开展“花开洛阳·盛世龙门”“传奇中国节·龙门中秋诗会”“逆风而行——金秋龙门诗会”“致敬母亲河——石窟文化黄河行”行进式采风活动。
全媒融合推广,讲好龙门故事。与央视、腾讯、今日头条等传统媒体、新型网络平台等深度合作,打好宣传营销组合拳;线上直播讲文化,开设龙门“云直播”“云课堂”“云诗歌”“云讲解”等直播栏目,传播文化、讲述历史;疫情期间播出的“疫情防控看龙门”“云游龙门品诗词”等直播活动。中秋节央视四大主播138分钟联袂直播“中秋月——璀璨龙门夜”,吸粉无数。
高标准研学范围广。开发制定全省首部系统性、规范化、标准化的“龙门石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首期开设的20个研学游课程和6条特色研学旅行线路已在市场推出。
龙门石窟秉承新发展理念,文旅融合空间得到明显拓展,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45万人次逐步增长到2019年的417.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2000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4.55亿元,逐步实现了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观光型旅游向综合体验型旅游转变、单一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
龙门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李金乐表示,下一步,龙门园区管委会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以及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的重要讲话与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走“三区”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河洛文化国际表达,用文旅融合为“伊阙碑林”书写绚丽发展篇章,用绿水青山为“龙门山色”点画绿色生态图景,用“三区”融合为文物保护开辟全新奋进路径,为洛阳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