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在京开幕

日期:2017-06-07  访问量:4830  文章来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6月6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主办,住房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园林博物馆承办的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在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幕。住房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部分省级主管部门、各参展单位有关领导和代表等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之一,共展示了我国40多个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世界文化遗产、部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提名地的优美自然人文景观和保护管理成就。

       住房城乡建设部多年来积极倡导严格保护和永续传承世界遗产的理念,不断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示范。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逐步实现了由政府保护向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转变、由注重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的转变,实现了政府、社会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2016年,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自然和文化遗产事业的高度重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样的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有内容有深度了,展览将一直持续到8月31日,学习的机会就在眼前,想参观的同志们赶快计划起来吧~

        除了“中国世界遗产成就展”,首个“中国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日”还有更多精彩活动,详情请见往期推送~

        问题一:

       我国的世界遗产,究竟是怎样“起源”的?

       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起于30多年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起草并与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委员联名向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积极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利于我国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同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翻开了我国世界遗产事业的篇章。

       我国的世界遗产发展历程与全球世界遗产发展的大形势密切相关。1987年12月11日,在第1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泰山、长城、故宫博物院、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0项,其中自然遗产11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文化遗产30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51项),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受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影响,我国的世界遗产事业进入更加注重质量和规范化管理的阶段。2002年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省域层面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此后,福建、云南、重庆、新疆也相继颁布了专项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标志着我国遗产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作为我国参与世界遗产管理的主要部门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于2006年起建立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梯队培育申报机制;2014年,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2015年,颁布了《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遗产申报、管理的全面规范化,并加强了技术支撑。

        问题二:

        我国的世界遗产,于社会有啥贡献?

        于你我有啥影响?

        30多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10多项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申请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支持,呈现了中国精彩。”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结合自身国情,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规划为龙头、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以遗产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省—遗产地”三个层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机制。

        有效保护了人类共同的遗产。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丹霞、喀斯特等地质遗迹,最优美的山岳、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宗教、山水、古建、耕作等文化景观及其环境,有效保护了大熊猫、滇金丝猴等濒危珍稀物种栖息地和自然生态系统,涉及10个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以及4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探索实践了生态文明重要制度。世界遗产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严格保护和永续传承世界遗产,科学地诠释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特殊作用。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16年,我国自然遗产地接待境外游客900万人次,成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建立各类教育基地42个,其中国家级教育基地21个,增进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创造直接旅游收入近80亿元,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并推动了一批特色城镇的形成,为精准扶贫和优化转型发展做出特殊贡献。

        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显著提升。中国丹霞6处遗产地共同组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杭州西湖组建了上千人的“西湖志愿者”队伍。16处自然遗产地成立了固定志愿者队伍,每年参与遗产保护宣传的志愿者超过5000人次。社会各界对世界自然遗产事业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公众参与、支持和保护世界遗产的力度不断加大。

       问题三:

       外国人眼中,我国的世界遗产是啥形象?

       今天,在外国人的眼中、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这个大家庭中最有分量的主角之一。这与我国政府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职能部门多年来不断奔走、积极推动不无联系。

        一是开展务实对外交流合作。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理论交流、实践合作和人员培训,特别是住房城乡建设部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官方合作机制被纳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我国共有12处自然遗产地与国外遗产地、国家公园等结成友好单位,累计派出900余名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交流,接待国外遗产地人员来华交流学习360余人次,接待国际专家1600余人次。

         二是发挥遗产大国国际作用。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第3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世界大会等一系列国际性大会,形成了《峨眉山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宣言》、《丹霞地貌全球研究宣言》、《澄江宣言》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宣言或文件,提高了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影响力。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研究与培训中心在中国成立,为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世界遗产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谋求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文明间对话,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间的文化认同,有力地支撑了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全球世界遗产事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问题四:

        风景名胜区才是我国世界遗产最重要的载体,你知道吗?

        风景名胜区的名头当下似乎远没有“5A”级景区那样风光。但很多人不知,风景名胜区作为依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设立的法定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它才是我国世界遗产最主要的载体。这不仅由数量决定,更因为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尤其是自然类遗产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高度契合,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目前,我国50项世界遗产中,有30项世界遗产涉及我国各级风景名胜区,包括所有的自然遗产(11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以及10项文化遗产。

        我国的世界遗产发展,与风景名胜区事业也相辅相成,后者在规划、管理、保护、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均都对世界遗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且重要的影响。2002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了高精度遥感卫星监测体系,对世界自然遗产开展大范围的动态监测,并分别于2003~2007年、2012~2015年对涉及风景名胜区的遗产地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督促地方落实《世界遗产公约》要求。与此同时,世界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很好地促进了我国风景名胜事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并肩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国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由主管部门保护向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转变、由注重遗产资源本体保护向遗产环境整体保护的转变、由国内保护向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自然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