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探古

日期:2011-12-29  访问量:8171  文章来源:Admin
悠悠历史,上下五千年;地大物博,纵横千万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可圈可点,可看可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攀登过名山,跋涉过大川,亲近过碧海,访问过古城,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这回,又探访起石窟来了,让我弥补了一个空白。

  “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有机会来到了素称“九朝古都”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不能不看的。龙门石窟是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从洛阳出发,驱车南行约十余公里,便来到了龙门风景区。只见这里青峰屏峙,绿水畅流,气势不凡的龙门大桥犹如彩虹卧波,雄跨于伊水之上,飞架于龙门之口。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那天细雨蒙蒙,我漫步于水面涟漪的伊河河畔,驻足于佛龛之前,一览龙门众多景观。无论远观近看,到处都是石窟与佛像,就象穿越了历史的时光隧道,走进了一座地质博物馆,一座石窟佛教艺术宝库。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来,他组织创建龙门石窟。由此,在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一个神奇而大型的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

  龙门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三成,唐代占六成,其他朝代仅占一成左右。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足以说明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据介绍,这些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龙门石窟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 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这里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体现了皇家的意志和行为。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生活气息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瞧,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因为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于是,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再看唐代的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原来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

  我们一路边听着介绍边缓缓前行,眼前的石窟一个个接踵而来,佛雕造像应接不暇。导游说,在这些石窟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奉先寺、宾阳洞、药方洞、莲花洞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奉先寺和莲花洞。

  不久我们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只见这里的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她静静地端坐着,眉稍嘴角含着微笑,显得那样的温柔、典雅、优美……据说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这是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大佛了。奉先寺是一个南北宽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主尊卢舍那大佛,高十七米多,头高四米,仅耳朵就有一米九。站在奉先寺下,迎着细雨,仰望大佛,只能用“震憾”二字来形容,真的令人赞叹!

  随着人群前行,我们来到了莲花洞,也叫万佛洞,于北魏孝昌年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为释迦摩尼立像,北侧迦叶手握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蒙蒙细雨中,探访着龙门石窟的来龙去脉,感受着身边这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色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如此地相映成辉,我注视着一尊尊的大佛小像,感叹着古人的精湛技艺,想像着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么精美的艺术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挥挥手,依依不舍地与这座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作别。(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