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五亿年前海洋生物活在澄江
日期:2012-07-10 访问量:10691 文章来源:Admin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云南省澄江县是个陌生的地方。在众多挤破头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长队中,澄江化石地也显得有些籍籍无名。
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澄江?
发现:“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没人料到,侯先光这一钉锤下去,会彻底揭开一个沉睡了5.3亿年的惊天秘密。
198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来到澄江,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在离帽天山不远的洪家冲,侯先光早出晚归,劈下的石头已有数吨,却一无所获。一个星期后的7月1日,他决定改变路线,上帽天山。
时隔28年,侯先光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下着毛毛雨。下午大约3点钟,我一钉锤劈开一块岩石,就看到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动物化石暴露在湿漉漉的石头剖面上,就像活生生在水里漂着。那一刹那,空气似乎凝固了。”凭着专业知识,他欣喜地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后来,被鉴定为“长尾纳罗虫”。
如同撞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侯先光又在帽天山上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多种古生物化石。
直到1987年4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才发布了澄江帽天山发现动物化石群的消息,立刻引起轰动。澄江化石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科学》也开始向全世界描述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此后的20多年间,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古生物学家来到帽天山,展开早期生命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价值:例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是什么力量,引发古生物学家如此热切的关注?
“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澄江化石群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成为迄今地球上发现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澄江化石群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爱林说。
“抚仙湖虫,成虫最长约11厘米,腿肢多达35至45对,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奇虾,身体最前端有一对分节的、具刺状构造的大抓肢,目前普遍认为可能和节肢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或者是圆神经动物中的一个绝灭分支;昆明鱼,是仅发现于澄江化石群中的最古老脊椎动物,被称为‘天下第一鱼’……”澄江化石群研究员郭进口中这些早期生物都以化石的形式“存活”于澄江帽天山上。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澄江化石地的发现者侯先光教授认为,澄江化石地成为动物界多个门类多样性起源的直接证据,对回答生命演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年5月所做的评估报告也称,澄江化石地的化石和岩石共同展示了早寒武纪海洋生物群落的完整记录,为认知早寒武纪群落的结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保护:将新建澄江化石地综合博物馆
行走帽天山,绿荫葱茏,空气清新。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满目疮痍的采矿点。
帽天山地下蕴藏着大量高品位磷矿,不少磷化工企业曾在附近建厂采矿。2004年启动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澄江县面临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艰难抉择。
澄江县副县长陈挺介绍,从2004年开始,澄江对帽天山周边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全县因此累计损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6亿元。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又投入7738万元,对帽天山关停的8个 磷矿采矿点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
“申遗成功后,最重要的还是严格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澄江化石地的保护、提升和展示。”陈爱林说,接下来,澄江将逐步对5.2平方公里遗产地范围内分散在当地村民手中的约7974亩土地实施征收退出,避免人类活动对化石遗产地的破坏和干扰,确保遗产地的完整性。
澄江县城中心,一座拥有两个展厅、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化石博物馆已经免费向市民开放。亿万年的早期生物化石似乎穿越了时空,“活”在今人眼前。按照规划,澄江还将新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为一体的澄江化石地综合博物馆,充分展示澄江化石遗产地的科学价值。陈挺介绍,今后,当地将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建设“寒武纪主题公园”,引入3D、4D影像等手段,策划开发帽天山科普科考探秘旅游精品线路。(责任编辑:王沁苒)
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澄江?
发现:“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没人料到,侯先光这一钉锤下去,会彻底揭开一个沉睡了5.3亿年的惊天秘密。
1984年夏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来到澄江,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在离帽天山不远的洪家冲,侯先光早出晚归,劈下的石头已有数吨,却一无所获。一个星期后的7月1日,他决定改变路线,上帽天山。
时隔28年,侯先光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下着毛毛雨。下午大约3点钟,我一钉锤劈开一块岩石,就看到一个此前从未见过的动物化石暴露在湿漉漉的石头剖面上,就像活生生在水里漂着。那一刹那,空气似乎凝固了。”凭着专业知识,他欣喜地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后来,被鉴定为“长尾纳罗虫”。
如同撞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侯先光又在帽天山上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多种古生物化石。
直到1987年4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才发布了澄江帽天山发现动物化石群的消息,立刻引起轰动。澄江化石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科学》也开始向全世界描述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生命曾在云南澄江集体爆发的壮观场景。此后的20多年间,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古生物学家来到帽天山,展开早期生命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价值:例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是什么力量,引发古生物学家如此热切的关注?
“寒武纪早期,种类繁多的多细胞动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现。澄江化石群记录了这段特殊时期生物群的全貌,成为迄今地球上发现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澄江化石群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陈爱林说。
“抚仙湖虫,成虫最长约11厘米,腿肢多达35至45对,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奇虾,身体最前端有一对分节的、具刺状构造的大抓肢,目前普遍认为可能和节肢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或者是圆神经动物中的一个绝灭分支;昆明鱼,是仅发现于澄江化石群中的最古老脊椎动物,被称为‘天下第一鱼’……”澄江化石群研究员郭进口中这些早期生物都以化石的形式“存活”于澄江帽天山上。
据介绍,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澄江化石地的发现者侯先光教授认为,澄江化石地成为动物界多个门类多样性起源的直接证据,对回答生命演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年5月所做的评估报告也称,澄江化石地的化石和岩石共同展示了早寒武纪海洋生物群落的完整记录,为认知早寒武纪群落的结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保护:将新建澄江化石地综合博物馆
行走帽天山,绿荫葱茏,空气清新。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随处可见满目疮痍的采矿点。
帽天山地下蕴藏着大量高品位磷矿,不少磷化工企业曾在附近建厂采矿。2004年启动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澄江县面临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艰难抉择。
澄江县副县长陈挺介绍,从2004年开始,澄江对帽天山周边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关停禁采,全县因此累计损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6亿元。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又投入7738万元,对帽天山关停的8个 磷矿采矿点进行了生态恢复治理。
“申遗成功后,最重要的还是严格对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澄江化石地的保护、提升和展示。”陈爱林说,接下来,澄江将逐步对5.2平方公里遗产地范围内分散在当地村民手中的约7974亩土地实施征收退出,避免人类活动对化石遗产地的破坏和干扰,确保遗产地的完整性。
澄江县城中心,一座拥有两个展厅、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化石博物馆已经免费向市民开放。亿万年的早期生物化石似乎穿越了时空,“活”在今人眼前。按照规划,澄江还将新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为一体的澄江化石地综合博物馆,充分展示澄江化石遗产地的科学价值。陈挺介绍,今后,当地将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建设“寒武纪主题公园”,引入3D、4D影像等手段,策划开发帽天山科普科考探秘旅游精品线路。(责任编辑:王沁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