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错过!泉州这两项展览将对外开放
日期:2022-08-15 访问量:4615 文章来源: 海峡都市报
上周六(13日)晚,由泉州古城办、泉州市文旅局、泉州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在古城西街奉圣巷6-8号顺利开幕。9月11日前,“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和“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两项展览正式对外开放,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前往参观。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此探访该展览,感受泉州作为海丝城市,其文化遗产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活动在一祖宅内举办
本身就是传统民居与番仔楼的结合
奉圣巷6-8号的前身,是泉州华侨赖氏家族祖宅。其中,6号为三开间红砖古厝(建于1935年),8号为番仔楼护厝(建于1946年)。历经常年无人居住的数十载后重获修缮后,通过学术、艺术、设计和人文力量的介入,点亮和激活这一场域,如今,这里成了古巷深处的隐世空间,也是地方-全球的试验现场。
此次活动举办地选择在此,以一座华侨家族居所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阐明了“空间再生产”与“文化再认同”理念的内核主线,使其空间本身作为一个展示对象,向更多市民游客展示传统民居与番仔楼结合的地方传统建筑。
记者走进屋内见到,“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和“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展览包括“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三个主题板块,从“赖氏家族故事”“泉州与茶”“奉圣巷6-8号修缮”等微观故事切入,以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的永宁古卫城测绘成果,寻访这座海丝城市的文化遗产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仍与当下有所关联。
“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展览
展览包括“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三个主题板块
其中,“华侨文化”部分,主要以该建筑的主人——赖氏华侨家族作为一个微观的切入点,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在海内外的拓展和生活实践,以小见大,呈现华侨群体的文化面貌。奉圣巷4-8号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展示对象,其闽南官式大厝与番仔楼结合的地方传统建筑形态,是华侨群体全球流动下的空间生产结果。
“城市遗产保护”部分,以奉圣巷为一个点状案例,由发起人潘陶讲述与这座建筑的结缘、对于这座古城的期待,传达以文化为导向的保护理念,呈现这座老宅从各方沟通到策划再到修缮的群策群力过程,是一次民间、官方多部门合作的尝试。
更多专业性研究在古城铺开
泉州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同时,展览活动以小见大,反映泉州地域内部、泉州与全球的关系,呈现泉州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宏观特征,突出“海丝泉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及其遗产价值,推广以文化为导向的遗产活态保护理念。
记者获悉,除两项展览开幕外,13日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诸葛净还带来了主题为《从巴克塔普尔(Bhaktapur)到永宁-亚洲历史城镇生活形式的认知、记录与阐释》的精彩分享。
她将分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巴克塔普尔(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为例,从城市基本结构:基础设施、信仰的时空构造、传统工艺三个方面的探索,对“居住单元”和“庙宇”进行案例研究。第二部分以泉州永宁古镇为例,从城市基本结构:地域认知、信仰网络、宗族空间三个方面的探索,对“住宅”和“庙宇”进行案例研究。
生活场景的记忆、调查以及专业性研究,相信在很多城市都会有,但在泉州这座千年古城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泉州民营经济发达、华人华侨多,他们留在古城的资源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后,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迸发出非常极大的热情,共同参与到22处世界遗产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泉州市文旅局局长李伯群说道。
现场有大量的制图和测绘
现场带来的分享除了口述表达,还有大量的制图和测绘,这种记载方式实属可贵,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专业性研究在古城铺开,让泉州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