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从“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看云冈石窟的金刚力士

日期:2020-03-10  访问量:6133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金刚力士是保护佛和佛法使命的侍卫和护从。从犍陀罗到龟兹再到云冈,经历了曲折的传播路径后,金刚力士在云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云冈的金刚力士的形象也影响到西域地区、敦煌以及龙门石窟金刚力士群体的艺术形象。那么云冈石窟的金刚力士有什么特征?在云冈石窟的不同时期,金刚力士形象又有怎样的变化?

    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周)山石窟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中叶(460年),位于大同城西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开凿的大型石窟群,她以规模宏伟、题材多样、雕刻精美、内涵丰富而驰名中外。在云冈众多的造像题材中有一种形象叫金刚力士,光彩夺目,不由得让人去注目欣赏。金刚,即锐利,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金刚力士是保护佛和佛法使命的侍卫和护从,是云冈的守护神,她在云冈有多种风格,且造型迥异。

 

    云冈石窟金刚力士的特征

    根据宿白先生对云冈石窟的排年顺序,即第20、19、18、17、16、7、8、9、10、11、12、13、1、2、6、5、3窟……依次为云冈早期到云冈中期的洞窟开凿顺序。金刚力士,在早期洞窟16~20窟(昙曜五窟)中,出现的数目较少,且根据其形态特征推测为中期补刻的,因此云冈的金刚力士分为中期与晚期。

    中期金刚力士总体特征为:头饰羽翼冠,逆发,表情温和,嘴角微微上翘,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比,侧身而立,一手上举,一手叉腰,位于窟门两侧或佛龛两侧,对称设置,别具云冈特色。根据其服饰特征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金刚力士身穿甲士服饰,上举的手里或握金刚杵或握三叉戟抑或空手托起顶部。见第8窟后室窟门两侧、第10窟窟门两侧,第5窟窟门两侧。 

    上图分别为第10窟窟门西侧   第8窟后室窟门东侧    第5窟窟门东侧

    第二类金刚力士身着交叉式的天衣装束,头微微偏向龛内,慈眉善目,一手上举,起托顶部,另一手或在胸前或在胯上,主要分布在第6窟中心塔柱下层佛龛的两侧,这类力士既执行护卫佛的任务,又能听闻佛的秘密法要,为密迹金刚,是金刚力士的一种。“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

      第6窟中心塔柱下

    第三类金刚力士,头戴鲜卑帽,侧脸朝向窟门,身着袴褶鲜卑服饰,上举的手中持三叉戟或持“丩”型武器,另一只手持金刚杵置于肩上。位于第9窟前室北壁中层楣栱龛与窟门门楣之间。

    《资治通鉴·齐纪三》齐永明九年(491)载“魏旧制,群臣季冬朝贺,服袴褶行事,谓之小岁;丙戌,诏罢之。”可见这种袴褶为朝贺之服,是正式场合才穿的,内着圆领衣,外罩交领大袍至膝下,并有配套的腰带,即“躞蹀”带。可看出第9窟的力士穿的就是这种袴褶服饰,只是当时云冈的工匠已将这种长袖之服改为窄袖且尚未过肘,这种短窄袖衣应该更适合其身份特征,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应对平城地区的严寒与风沙,也不失力士的风度。

    第9窟前室北壁中层

    第四类金刚力士上身着交叉天衣服饰,下身着甲士服饰,一手上举,坚挺的托起主尊手臂力量,一手下垂,起到力学与美学的双重作用,位于第13窟主尊手臂下方的托臂力士。


 

    第13窟主尊手臂下方

    云冈晚期造像以清新典雅的“秀骨清像”为特征,力士也不例外,身材变得单薄轻盈。在第15窟西壁圆拱龛的西侧,可见一力士,饰头光,头发用发带勒起,两根长长的发带在脑后飘逸,面部清瘦,头微微朝向龛内,上举的手里握着金刚杵置于肩上,另一只手前伸并握有一物,清瘦的身体上穿着交叉形服饰,脚上部可见裙摆。

    第15窟西壁圆拱龛的西侧

    另一类晚期的金刚力士,面目变得狰狞,不对称设置,也不像中期的金刚力士那样慈眉善目,见第12窟窟门西壁,该力士虽然在中期洞窟中,但为云冈晚期补刻的作品,头戴三角冠饰,在冠的中央以及冠的之间有圆形莲花纹饰,眼角上翘,怒目圆睁,眉头紧蹙,脖子的肌肉也刻画出一条条痕迹,颈饰项圈,下部风化不清。

    第12窟窟门西壁
 

    云冈金刚力士的起源

    中期云冈的金刚力士形象,融合了犍陀罗艺术、印度北方地区,希腊文明、古龟兹西域文化及鲜卑民族的文化元素,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云冈的力士的羽翼冠的来源可从犍陀罗造像艺术中寻找。犍陀罗位于今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东抵印度河并包括克什米尔的部分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文化的大熔炉。在犍陀罗艺术中,戴羽翼冠的中俱毗罗、般闍迦,最具代表性,冠上的羽翼呈“Y”形。

    金刚力士的三叉戟可能来自印度的北方地区,三叉戟是湿婆的典型法器,它是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三个尖头是创造者,维持者和毁灭者的意思。而云冈的三叉戟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就成了宇宙轴心的符号。

    金刚杵,《佛学大辞典》:“梵语伐折罗,原为印度之兵器,密宗假之,以幖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以金石或木材作之”。“起初金刚杵是……‘吠陀’雅利安人的众神之主因陀罗的典型法器,后来成了湿婆的法器,几乎与三叉戟的象征毫无二致。”可见金刚杵也是湿婆的法器。

    克孜尔第175窟中主室正壁两侧金刚力士与密迹力士呈对称的设置,在云冈中期的金刚力士也呈这种对称的格局,但到了云冈晚期,不见这种对称设置。

    金刚力士来到平城就与当地的鲜卑拓跋文化碰撞交流,所以您在9窟门楣上方可以看到头戴鲜卑帽、身着袴褶、“躞蹀”带,具有鲜卑拓跋民族特色的金刚力士形象。

    从犍陀罗到龟兹再到云冈,经历了曲折的传播路径,形成别具特色的云冈金刚力士,同时云冈的金刚力士的形象也影响到西域地区、敦煌以及龙门石窟金刚力士群体的艺术形象。

    晚期云冈的金刚力士形象已经完成了“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的过程,完全中国化了。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