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名词到文化遗产 蜀道申遗须过“三重门”

日期:2011-10-28  访问量:6101  文章来源:Admin
文化线路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古蜀道是中国古代建造时间早、存在年代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长、线路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在我国古代政治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两旁及附近与道路有关的古遗存、遗址、遗物、古建筑物、古居民点等,使蜀道更具厚重感、丰满感及立体感。作为一条聚满了历史文化珍宝的“线”,古蜀道如何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其间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这成为日前召开的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上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

  前提: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保护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把世界遗产标准之一界定为:“某一时间跨度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在建筑、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展示了人类文化之间的重要交流。”这就要求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文化线路首先要确定时空范围及其交流内容。然而,由于蜀道线路长,文物部门提供的材料多集中在既有的物质遗存上,对蜀道整体的演变与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整理。

  在时间范畴界定上,多数古蜀道还较为模糊。在空间界定上,由于蜀道的使用时间长、路线变化多、主道与支道错综复杂,虽然文献也有一些记载,但多粗略、含糊。

  “科学研究不够是目前蜀道申遗的一大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目前古蜀道概念范畴及其时空范围不明确是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科考研究工作,以尽快摸清文物遗存的底细。

  原则: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原真性保护是一切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也是对历史遗产的最好继承和尊重。然而,记者在蜀道沿线考察途中见到的多是焕然一新的“千年遗迹”:一些号称秦汉时期的古遗址俨然是一座崭新整洁的公园,里面的“古建筑”修葺一新,为刺激游客眼球,一些古代石碑被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诸如此类不尊重历史遗产的现象让考察的多位专家表示忧心。

  刘庆柱认为,出于对遗址更好的继承,在现有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修补是可以而且是应该的,但这种修补必须是小范围的,以不破坏遗址的历史原真性为前提。“文学可以想象,艺术可以发挥,但历史遗产必须是真实的,这是申遗的最基本原则。”刘庆柱说。

  “对于蜀道的保护与利用,应突出它作为文化线路的特征,严格保护其整体特性、动态特性、环境特性。要对蜀道文化线路进行整体保护,明确文物及遗产的构成,重点保护沿线各文物遗存等,延续蜀道交通的功能。”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项目部主任刘煜说。

  理念: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展开,在一些公路建设和乡村道路修建中,由于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蜀道文化线路遗产也未能幸免。

  例如,由于蜀道修栈而产生的蜀道石刻,以陕西汉中褒谷口石门摩崖石刻最为集中并闻名,其中东汉《石门颂》更是汉隶书艺的典型代表作品,有国之瑰宝的美誉。“汉魏十三品”早在唐宋时代即屡被拓印,如今却因修建水库而搬迁异地,还有大部分摩崖石刻作品被淹没在水库之中,不复面世。因此,如何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到蜀道文化线路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中成为专家关心的焦点问题。

  “要制定和颁布保护的专项地方法规和行政措施,新建乡村公路应禁止继续占压古道,防止新的破坏。要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制,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然后才是建设规划和旅游规划,防止规划性和建设性破坏蜀道的展示和利用。”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说,要根据古道遗存的现状和特点,制定总的旅游规划,注意总体控制,利益共享,防止地段分割,避免封堵圈围古道,将古道变成公园甚至“私园”等现象。

  陕西省汉中市考古队副队长李烨认为,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蜀道遗产,申遗和遗产保护应当与蜀道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有计划保存一些小镇,修复一些亭台楼阁,在申遗的过程中实现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