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科学发掘团

日期:2011-12-06  访问量:6796  文章来源:Admin
书斋中出来的董作宾,从来没有看见过出土的骷髅头,只从笔记小说中知道死人身上头发是最不易腐朽的。所以,他发掘到一座时代。

  不明的古墓时,便认为头上无发的墓主人一定是一位和尚。

  1929年6月中旬,在傅斯年主持的所务会议上,正式决定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分为历史、语言、考古三个组,通称一组、二组、三组。主持各组工作的分别是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三大主任”。后又增设第四组---人类学组,由留美的“海归”吴定良博士担当主任。这一体制,直到史语所迁往台湾都未变更。

  当三个组的人员各就各位后,傅斯年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和非凡的识见,很快为第一组找到了内阁大库档案,指定了汉简与敦煌材料的研究范围;为第三组划定了安阳与洛阳的田野调查。二组的工作也相应地开展起来。

  为了消除李济此前所担心“口号将止于口号”这一形式主义的疾痼,早在史语所正式成立之初,号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傅斯年就于1928年8月12日,指派时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史语所通信员的董作宾悄悄赶往安阳小屯殷墟,对甲骨出土地进行调查并收集甲骨。

  董作宾到达安阳后,通过实地调查得知,小屯地下埋藏的有字甲骨,并不像满清遗老、著名古文字学者罗振玉等此前所说的那样已被挖尽,他从当地农民盗掘甲骨留下的坑痕作出判断,殷墟规模庞大,地下遗物十分丰富,且遗址破坏严重,有组织的科学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

  调查过后,董作宾向傅斯年写了书面报告,颇为焦虑地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得知此情,傅斯年惊喜交加,马上筹措经费,购置设备,调配人员,在蔡元培院长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了以董作宾为首的殷墟科学发掘团,其成员有李春昱、赵芝庭、王湘、张锡晋等专业人员和工作人员,另外还有一名董作宾的同乡同学,时任河南省教育厅秘书的郭宝钧。

  这次以寻找带字甲骨为主要目的有组织的殷墟发掘,自1928年10月7日开始,至31日结束,前后共进行了24天,发掘土坑40个,揭露面积280平方米,掘获石、蚌、龟、玉、铜、陶等器物近3000余件,获得甲骨854片,其中有字甲骨784片,另有人、猪、羊等骨架出土。

  作为本次发掘的主持人,董作宾手抄有字甲骨392片,并做了简单的考释,这个成果与他前期的调查报告共同在后来史语所创办的《安阳发掘报告》作为首篇文章刊载。如后来李济所言,此次发掘与著述的问世,“不仅结束了旧的古物爱好者‘圈椅研究的博古家时代’,更重要的是为有组织的发掘这著名的废墟铺平了道路。”

  当然,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门,未出国留学接受西方近代考古学正规训练的董作宾,所带领的发掘队员皆是一群“土包子”书生,发掘中难免出现一些疏漏甚至笑话。

  许多年之后,已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夏鼐曾说道:“我在1935年参加殷墟发掘时,还听说过一个关于董作宾1928年主持初次发掘时‘挖到和尚坟’的故事。书斋中出来的董作宾,从来没有看见过出土的骷髅头,只从笔记小说中知道死人身上头发是最不易腐朽的。所以,他发掘到一座时代不明的古墓时,便认为头上无发的墓主人一定是一位和尚。骷髅头狰狞可怕,所以仍被埋起来。到了李济、梁思永主持发掘时才注意到人骨标本的采集,并且用科学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

  或许正是由于以上的缺憾,没有喝过洋墨水的土学者董作宾才感到惶恐不安,并有了中途换将,由周身散发着海腥味的大字号“海归”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的因缘。

  33岁的李济在那时的学术界已经有了相当声望。夏鼐先生说,“后来证明这选择是明智的,这就是因为李济先生把殷墟发掘领导到一个新的方向上去,也就是把中国考古学带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上去。”(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