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古建筑群期待保护
日期:2011-03-01 访问量:5892 文章来源:Admin
在三清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中,还分布着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与三清山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些古建筑因风化、环境腐蚀和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有的石雕已经变得模糊,有的石雕残缺了。可尽管如此,有专家还是肯定这些古建筑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露天道教博物馆
三清山自玉京峰向北以下(北山),为历史文物分布区。这些文物主要包括星罗棋布在林壑间若隐若现的宫、观、殿、府、庙、亭、台、塔、坊、丹井、石雕、题刻等在内的石构建筑群,目前已发现的有230多处。
这些古建筑分布在数十平方公里内,各个建筑单元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与三清山的山形地势融为一体,气象恢弘。古建筑糅合儒道佛3家建筑特色,小巧玲珑,简洁明快,古朴野趣,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始质朴风貌。
《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作者黄上祈说:三清山自汉晋以来,即成为道教隐者步云踏虚的“方外仙源”。千百年来,方士道仙的足迹从未间断过。三清山这些浸染着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色彩的石构建筑群,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就是三清山能够独立于天下风景名胜之林的魅力所在。这些石构建筑,在数十平方公里内,有规律地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既原始质朴,又内蓄玄真,与自然浑然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三清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道教文化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三清山古建筑群被文化部考古专家们评价为“可与武当山金殿媲美”。
古建筑群受损之痛
就是这样一群罕见的古建筑,正在不同程度地损毁。
1987年,三清山古建筑群成为江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文物部门于1994年对小部分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维修。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又在风雨的侵蚀下,许多古建筑残损程度不一,有的已被毁,有的受损严重。
今年,国内文物专家齐聚三清山,再次对文物进行精细普查,结果令人担忧。九天应元府、纠察府、三清宫门前香炉等11处古建筑,风化严重;演教殿、飞仙台、西华台等大型古建筑急需抢救性修复;而三清宫、风门、天门、摩崖石刻等急需复原。
除此之外,游人的造访也会加速古建筑的损毁,如“鳌头蟠蛇”等神秘石雕图腾,应列入重点保护文物,并建围栏加以保护。当地有关人士认为,保护文物不仅需要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性拓制,对一些深含隐谜、尚未被破译的古石刻、古石雕等文物,应尽快组织人员研讨破译,弄清真相,如三清福地的八卦石、紫烟石上的石亭、跨鹤桥等,避免景区盲目进行新建设,许多文物的谜底在尚未被破解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改变固有格局,避免建设性破坏。
当然,由于三清山古建筑群年代久远、点多面广、种类繁多、损毁严重,仅靠三清山风景区管委会每年投入300万元进行维修保护,显然是杯水车薪。而今,随着三清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游客越来越多,三清山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也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清山道教文化从东晋葛洪开山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道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人们心目中的道教圣地。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较全面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背景。
古建筑群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以道教宇宙观进行总体布局,构思精巧,多样而不杂乱;二是单个建筑物的造型、选址都尽量和自然地形相结合,努力展现道教的思想和意境。如此契合道教精髓的建筑格局实为全国罕见。早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实地考察三清山时就说过,三清山石构建筑群与三清山的山形地势、自然风光结合得极为精妙和完美。殿、门、台、坊、池等,或处山巅,或处路口,或处山坳,无不质朴玲珑,匠心独具,令人叹绝,在中国名山建筑中实属难得佳作,有如一颗璀璨的文物明珠。
中国道教一直在民间流传,但同时也为帝王所用,体现在建筑上有民间和皇家两种不同风格。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皇家工程的代表;三清山石构建筑群,则是民间工程的代表。
目前在亚洲,宗教文化遗产有柬埔寨的吴哥窟区、越南的圣子修道院、阿富汗的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印度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等,这些古建筑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我国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保存下来的建筑遗迹、碑刻和壁画,充分展示了禅宗的发展历史和少林功夫的内涵,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就我省来说,龙虎山素有“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之美誉,三清山则有“道教圣地”的号称,两者道教古建筑各具特色,却同属一个宗教。如果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能来三清山看看,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经验,积极为这些古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责任编辑:曹凤娇)
露天道教博物馆
三清山自玉京峰向北以下(北山),为历史文物分布区。这些文物主要包括星罗棋布在林壑间若隐若现的宫、观、殿、府、庙、亭、台、塔、坊、丹井、石雕、题刻等在内的石构建筑群,目前已发现的有230多处。
这些古建筑分布在数十平方公里内,各个建筑单元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与三清山的山形地势融为一体,气象恢弘。古建筑糅合儒道佛3家建筑特色,小巧玲珑,简洁明快,古朴野趣,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原始质朴风貌。
《三清山道教文化考略》作者黄上祈说:三清山自汉晋以来,即成为道教隐者步云踏虚的“方外仙源”。千百年来,方士道仙的足迹从未间断过。三清山这些浸染着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色彩的石构建筑群,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就是三清山能够独立于天下风景名胜之林的魅力所在。这些石构建筑,在数十平方公里内,有规律地配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既原始质朴,又内蓄玄真,与自然浑然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三清山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中国道教文化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三清山古建筑群被文化部考古专家们评价为“可与武当山金殿媲美”。
古建筑群受损之痛
就是这样一群罕见的古建筑,正在不同程度地损毁。
1987年,三清山古建筑群成为江西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文物部门于1994年对小部分文物进行了抢救性维修。然而,由于资金短缺,年久失修,又在风雨的侵蚀下,许多古建筑残损程度不一,有的已被毁,有的受损严重。
今年,国内文物专家齐聚三清山,再次对文物进行精细普查,结果令人担忧。九天应元府、纠察府、三清宫门前香炉等11处古建筑,风化严重;演教殿、飞仙台、西华台等大型古建筑急需抢救性修复;而三清宫、风门、天门、摩崖石刻等急需复原。
除此之外,游人的造访也会加速古建筑的损毁,如“鳌头蟠蛇”等神秘石雕图腾,应列入重点保护文物,并建围栏加以保护。当地有关人士认为,保护文物不仅需要抢救性发掘和保护性拓制,对一些深含隐谜、尚未被破译的古石刻、古石雕等文物,应尽快组织人员研讨破译,弄清真相,如三清福地的八卦石、紫烟石上的石亭、跨鹤桥等,避免景区盲目进行新建设,许多文物的谜底在尚未被破解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改变固有格局,避免建设性破坏。
当然,由于三清山古建筑群年代久远、点多面广、种类繁多、损毁严重,仅靠三清山风景区管委会每年投入300万元进行维修保护,显然是杯水车薪。而今,随着三清山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游客越来越多,三清山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也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三清山道教文化从东晋葛洪开山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道教文化积淀深厚,是人们心目中的道教圣地。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较全面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背景。
古建筑群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以道教宇宙观进行总体布局,构思精巧,多样而不杂乱;二是单个建筑物的造型、选址都尽量和自然地形相结合,努力展现道教的思想和意境。如此契合道教精髓的建筑格局实为全国罕见。早在1998年,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实地考察三清山时就说过,三清山石构建筑群与三清山的山形地势、自然风光结合得极为精妙和完美。殿、门、台、坊、池等,或处山巅,或处路口,或处山坳,无不质朴玲珑,匠心独具,令人叹绝,在中国名山建筑中实属难得佳作,有如一颗璀璨的文物明珠。
中国道教一直在民间流传,但同时也为帝王所用,体现在建筑上有民间和皇家两种不同风格。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皇家工程的代表;三清山石构建筑群,则是民间工程的代表。
目前在亚洲,宗教文化遗产有柬埔寨的吴哥窟区、越南的圣子修道院、阿富汗的查姆回教寺院尖塔、印度的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等,这些古建筑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我国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保存下来的建筑遗迹、碑刻和壁画,充分展示了禅宗的发展历史和少林功夫的内涵,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就我省来说,龙虎山素有“千古名岳,道教仙山”之美誉,三清山则有“道教圣地”的号称,两者道教古建筑各具特色,却同属一个宗教。如果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专家能来三清山看看,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经验,积极为这些古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称号。(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