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商丘:这里有一段“活着的大运河”

日期:2011-12-19  访问量:6874  文章来源:Admin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长廊,商丘则是这文化长廊中韵味十足的璀璨之珠。一段流淌不息的运河活标本,一座有商、有忠、有文、有爱的谜一般的古城,一个一经发掘就当惊世界殊的宋代古码头。关注商丘,让人不由自主信步闯入历史隧道,发思古之幽情……

  这里有一段“活着的大运河”

  奇迹在失望尽头静候。

  12月13日下午,记者驱车行驶在平坦的325省道上,从商丘市睢阳区往东,穿越京九铁路涵洞,延续着隋唐大运河昔日的繁华脉络。

  “这冰冷硬实的道路下,就是隋唐大运河的河道。”该市文物专家刘昭允淡然地说。

  沿325省道一路东行,至夏邑县济阳镇街西的省道北侧,一块“隋唐大运河遗址”的石碑后藏着一个天大惊喜。

  记者看到这里河水涟涟,兀自流淌。

  “这是一段活着的大运河,研究大运河通济渠的活标本,只剩下这一段了。”老刘掬起一捧水如获至宝。

  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特殊一段,水面东西长约2000米,宽30至50米不等,在济阳镇以西断断续续长约10余里。

  大运河商丘段开凿于隋,西起开封杞县与商丘睢县交界处,流经睢县、宁陵、睢阳等七个县区,东南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境相接,全长近200公里,是沟通黄河、淮河水系的枢纽。

  “那个年代的大运河河道宽广,商丘段一般都在50多米,最宽处达200多米,可以容纳现在的战舰在里面通航;运输能力超强,主要以货运为主,每天通行的官船、商船无数,其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京九铁路。”说及古时的“大场面”,刘昭允自豪不已。

  有商、有忠、有文、有爱的谜一般的古城

  说到商丘古城,许多老商丘多会拿美国开涮。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遥感卫星在我省商丘古城地下发现纵横交错,还以为新建的高科技地下工事,引起了五角大楼警觉,后来才整明白是古城遗址。

  虚惊一场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张光直教授率中美联合考古队到商丘发掘,宋国都城遗址露出面目。如今,该遗址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们发掘的仅是冰山一角。在目前商丘古城下,同时叠压着春秋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代应天府南京城等6座都城、古城。

  隋唐大运河通航后,商丘成了唐宋时期中原乃至北方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西到京师,南达江淮,十分便利,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粮商、盐商、茶商、丝商聚集,商业繁荣。据文史资料,在唐玄宗时,商丘就多达9万户居民,绝对属于当时的“特大城市”。

  而唐朝名将张巡的传奇则忠烈而悲壮。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发生,叛军南下必须经过睢阳(即商丘),张巡以数千老弱病残将士,抗击叛将尹子奇统领的十万大军,救兵不至,城内粮食断绝,以网罗鼠雀充饥,煮马鞍、铠甲皮件填腹。

  10个月坚守,粉碎了叛军南下势如破竹的神话,保住了江南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为表彰他的忠勇,唐肃宗诏封御使中丞。不到50岁殉国的这位名将一千多年来被江淮、台湾、东南亚等地的人们称为“张王爷”,像神一样敬奉。

  如今的古城即明清时期归德府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500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

  古城故事多,点滴皆风流。古城南门外东侧,便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的著名的应天书院。大学家范仲淹在此昼夜苦学五年,终成大器。这座书院,还培育出了被誉为“清初文章第一家”的侯方域。比起才气学问更让人念念难忘的倒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凄美婉约的爱情纠葛。这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以悲剧了结。当初香君不当权贵之妾,以头撞桌,血溅桃花扇,托人送给侯方域以明心迹。李香君歌伎身份不为官宦世家的侯府所容,郁闷而死,年约30岁。相传侯方域回家后,为香君修墓立碑:“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两年后,侯方域郁郁寡欢而病逝。

  有商,有忠,有文,有爱,商丘这个谜一般的古城惹人关注,让人不由自主信步闯入历史隧道,引思古之幽情,叹千年之往事……

  大运河古码头惊现天日

  长期生活在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的村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生活了多年的村子下,竟藏着一个北宋时期的大运河古码头。

  2008年3月,为配合隋唐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同时勘察商丘市地下文物资源,该市文物部门组成了“商丘古城大运河码头考古队”,并开始实地勘察。8月~10月,他们通过勘察发现,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附近的地下很可能埋有隋唐大运河的码头遗址。2008年12月初,考古队在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开始了千年码头的挖掘工作。

  经过考古人员几个月的努力,被掩埋千年的大运河码头遗址终于得以重现人间。据考古部门考证,北宋时期的隋唐大运河宋州的整个码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

  “这些发现都为研究运河文化、展示运河文明以及探索唐宋时期的造船技术、瓷器制作技术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刘昭允和众多专家喜出望外。

  关上一扇门后打开一扇窗

  2008年7月,时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系讲师的陈道山向世人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发现:商丘古城遗址卫星图显示外圆内方的外形,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志惊人相似。

  陈先生认为,从表象符号的外在图形来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或延伸。

  世界遗产标志的设计创意是否真的来源于商丘古城格局?陈先生称,目前还没谁敢妄下断言,毕竟该标志设计人米歇尔·奥利夫先生不在人世。但可以断言:米歇尔·奥利夫先生的创意绝对来自于古老的东方文明而非西方文明,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思想。

  早在2006年6月18日,商丘就与申遗拉手。当时,商丘市政府曾经启动商丘古城单独申遗工作,但在年底由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迎来的是意外出局。

  如今,在商丘古城单独申遗的大门被关闭的时候,与大运河捆绑申遗的机会使希望之窗被豁然打开。

  时下,商丘市政府已经审议通过了《商丘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为当地大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法律依据,将有力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开展。

  大运河申遗将为商丘带来什么惊喜和收获?古城人在翘首期待。(责任编辑:曹凤娇)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