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读懂”西湖,不易
日期:2011-12-05 访问量:6354 文章来源:Admin
这几天,西湖遗产LOGO的征集正如火如荼,来自全球各地的应征作品塞爆了邮箱。
西湖申遗,十年磨一剑。最符合西湖精神的LOGO应该怎么样?如果你听了西湖申遗的内核信息,也许会有全新的想法。
昨天下午,西湖博物馆,应钱江晚报的邀请,西湖申遗的全程参与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卓军,为我们揭秘惊心动魄申遗路。讲至高潮处,现场有老者一声叫“好”,引发全场掌声。
小小钓鱼城的“国际范”启示
“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世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皇冠上的宝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
中国1985年加入公约,开始申遗脚步,比其他国家迟到了十多年。
到底什么样的文明,才能走进世遗的殿堂?在中国,有一处貌不惊人的地方,一直被西方人看好。因为它独一无二,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个地方,就是重庆合川的小城钓鱼城。
钓鱼城之所以令西方人顶礼膜拜,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3世纪中叶。125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试图灭宋(南宋),其中一路大军攻打至钓鱼城。岂想,小小一座钓鱼城易守难攻,蒙哥汗从1259年2月一直战至7月,未能拿下,自己也受伤殒命。
与此同时,另一路蒙古大军正在西征,已行至今天的阿拉伯区域,开始攻打非洲和欧洲。蒙哥汗意外暴毙,蒙古大军群龙无首,消息传来,大军迅速撤退。这一撤,给了欧洲大陆喘息的机会,而此后,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能力重新起兵。
欧洲人认为,正是钓鱼城保卫战改写了欧洲历史。蒙古大军被欧洲人视为上帝派来惩罚欧洲的,而重庆钓鱼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卓军说,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世遗的标准是“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不是在国家或者区域范围内的突出,而是放之四海,具有“国际范”的突出价值。
世界遗产狭义上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西湖申请的是文化遗产。
千余页申报材料,诉说西湖古今
西湖申遗早在十年前就已提出,最早拟定的申报名称为“杭州西湖”,而后有专家提出龙井茶名扬天下,也正是三面云山孕育了龙井茶,能不能强强联合,又诞生了“西湖龙井茶园”来作为申遗的项目。
有时候,思维的差异就是那么难以调和,世遗的那些国外专家怎么都不能理解一壶茶和一面湖水有什么关联。
只能重新挖掘。最后确立的项目名称是“西湖文化景观”,申报的遗产面积为从原先的42平方公里缩小到33平方公里,正是将九溪龙井切除了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2001年开始启动的西湖综保工程,开始了西湖的全面整治,对西湖申遗来说,功勋卓著。
2006年,“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浙江上报国家的申遗项目头块牌子,排在西湖后面的有“千年良渚文化”等。而在当年,报至国家的申遗项目有127处。2006年底,“西湖文化景观”脱颖而出,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排进了前十。
2007年,杭州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并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设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申遗具体工作。卓军接到的课题就达16个。这是一项堪称“浩瀚”的工程。比如课题之一是“西湖景观对东亚文明有什么影响”,还有一个课题是“西湖景观的传统植物配置如何”。
用千年的纵深来挖掘西湖的价值,巨大的宝藏就此开启。
比如源自南宋的“西湖十景”,两两相对: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有的依托于文物古迹、有的借助于自然风光,每个观赏主题都不同,而且四季分明,动静结合,无声胜有声,可谓诗情画意。
再来说说西湖边的花花草草,桃柳相间,这样的园林景观配置,也是西湖首创,始于宋代。西湖四季,都有当家“名旦”——春桃、夏荷、秋桂、冬梅。
西湖文化深厚多样。比如,灵隐的佛教文化,抱朴的道教文化自不用说,梅妻鹤子林和靖,“隐逸文化”;西泠印社的印学文化;岳飞墓的忠孝文化,飞来峰造像则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罕见的结合。
林林总总的挖掘,上下千年,申报材料一整就是上千页。
“大考”那三天,正是幸运的雨天
2010年9月,杭州西湖迎来了申遗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即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0MOS)委派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这好比申遗“大考”。
当时前往杭州的专家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朴素贤女士,她在西湖边一共逗留了三天,卓军是陪同人员之一。专家目光犀利,言辞直接,问题无数。
比如,西湖文化景观申报的核心之一是,城湖合璧,是一个活着的动态的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专家的问题来了:你们如何证明,千年沧海桑田,城,却一直就在西湖边,而不是后来大规模迁移而来?
有湖边“钱塘门遗址“为证,两根小小的石柱,如若还原,就是当年的城门,这就说明,城一直在湖边。
专家的问题又来了:“遗产”美不美,城市化纷乱的脚步有没有损害它?
幸运的是,9月的杭州本该秋高气爽,那三天却秋雨连绵。而杭州人都知道,晴湖不如雨湖,雨中的西湖如诗如画,而湖东的城市,高楼在雨天里雾气氤氲,若隐若现。因此,在朴女士眼中,西湖和杭州城,怎么那么美,比申报材料里头的照片还要美。
卓军还一直给她讲故事,从断桥相会,到被镇雷峰塔,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的背景地,朴女士对着满眼美景,在听了一箩筐故事后,她回去就拿出了“建议列入(世遗名录)”的最高评价。
恰当的干预,和谐的互动,成就了“给人启迪的地方”
6月的巴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举办的第35届世遗大会召开,来自世界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15分钟有关西湖的介绍,最终罕见的全票通过。
像西湖这样的小型湖泊类景观要成为世界遗产,是不易的。
芬兰一位世界文化遗产专家曾经质疑,西湖?类似的小型湖泊,芬兰多了去。
其实这样的湖泊,在江南就有成千上万,在人类的干预下,大多渐渐沼泽化,然后变成湿地,最后变成陆地。而西湖,从古到今,从白居易到苏东坡到今天,都采取了疏浚。这样的干预恰到好处。
而湖边的城池,步步繁荣,却以湖为荣,保持了目前这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和城湖合璧的格局。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造就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典范。
西湖,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士大夫寄情山水,而拥有西湖的杭州被视为“人间天堂”。
那个对西湖满腹疑惑的芬兰专家,在看了西湖之后,也做出评价“给人启迪的地方”。
看样子,他们都读懂了。
读懂不易。有趣的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是不能读懂龙井茶与西湖的相濡以沫。
申遗是一项大工程,也正因此,被欧洲人一致看好的重庆钓鱼城,今年才将申遗提到议事日程。
昨天的听众中有老者,也有学生,有一位阿伯是上海人,此前,申遗成功,他为了要一张西湖遗产地图,排了数小时的队伍。他说他做过老师,后下海做老总,如今儿女都在杭州。
听完讲座,观众们再次涌进西湖博物馆,卓军说,西湖博物馆馆藏就是按西湖博物馆,卓军说,西湖博物馆馆藏就是按西湖申遗的脉络来陈列的。西湖申遗不易,想了解更多,不妨到西湖博物馆来,走一走。(责任编辑:曹凤娇)
西湖申遗,十年磨一剑。最符合西湖精神的LOGO应该怎么样?如果你听了西湖申遗的内核信息,也许会有全新的想法。
昨天下午,西湖博物馆,应钱江晚报的邀请,西湖申遗的全程参与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卓军,为我们揭秘惊心动魄申遗路。讲至高潮处,现场有老者一声叫“好”,引发全场掌声。
小小钓鱼城的“国际范”启示
“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世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皇冠上的宝石。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
中国1985年加入公约,开始申遗脚步,比其他国家迟到了十多年。
到底什么样的文明,才能走进世遗的殿堂?在中国,有一处貌不惊人的地方,一直被西方人看好。因为它独一无二,它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个地方,就是重庆合川的小城钓鱼城。
钓鱼城之所以令西方人顶礼膜拜,个中原因要追溯到13世纪中叶。125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汗试图灭宋(南宋),其中一路大军攻打至钓鱼城。岂想,小小一座钓鱼城易守难攻,蒙哥汗从1259年2月一直战至7月,未能拿下,自己也受伤殒命。
与此同时,另一路蒙古大军正在西征,已行至今天的阿拉伯区域,开始攻打非洲和欧洲。蒙哥汗意外暴毙,蒙古大军群龙无首,消息传来,大军迅速撤退。这一撤,给了欧洲大陆喘息的机会,而此后,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能力重新起兵。
欧洲人认为,正是钓鱼城保卫战改写了欧洲历史。蒙古大军被欧洲人视为上帝派来惩罚欧洲的,而重庆钓鱼城被欧洲人称为“上帝折鞭处”。
卓军说,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世遗的标准是“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不是在国家或者区域范围内的突出,而是放之四海,具有“国际范”的突出价值。
世界遗产狭义上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西湖申请的是文化遗产。
千余页申报材料,诉说西湖古今
西湖申遗早在十年前就已提出,最早拟定的申报名称为“杭州西湖”,而后有专家提出龙井茶名扬天下,也正是三面云山孕育了龙井茶,能不能强强联合,又诞生了“西湖龙井茶园”来作为申遗的项目。
有时候,思维的差异就是那么难以调和,世遗的那些国外专家怎么都不能理解一壶茶和一面湖水有什么关联。
只能重新挖掘。最后确立的项目名称是“西湖文化景观”,申报的遗产面积为从原先的42平方公里缩小到33平方公里,正是将九溪龙井切除了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2001年开始启动的西湖综保工程,开始了西湖的全面整治,对西湖申遗来说,功勋卓著。
2006年,“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浙江上报国家的申遗项目头块牌子,排在西湖后面的有“千年良渚文化”等。而在当年,报至国家的申遗项目有127处。2006年底,“西湖文化景观”脱颖而出,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排进了前十。
2007年,杭州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并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设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申遗具体工作。卓军接到的课题就达16个。这是一项堪称“浩瀚”的工程。比如课题之一是“西湖景观对东亚文明有什么影响”,还有一个课题是“西湖景观的传统植物配置如何”。
用千年的纵深来挖掘西湖的价值,巨大的宝藏就此开启。
比如源自南宋的“西湖十景”,两两相对: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有的依托于文物古迹、有的借助于自然风光,每个观赏主题都不同,而且四季分明,动静结合,无声胜有声,可谓诗情画意。
再来说说西湖边的花花草草,桃柳相间,这样的园林景观配置,也是西湖首创,始于宋代。西湖四季,都有当家“名旦”——春桃、夏荷、秋桂、冬梅。
西湖文化深厚多样。比如,灵隐的佛教文化,抱朴的道教文化自不用说,梅妻鹤子林和靖,“隐逸文化”;西泠印社的印学文化;岳飞墓的忠孝文化,飞来峰造像则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罕见的结合。
林林总总的挖掘,上下千年,申报材料一整就是上千页。
“大考”那三天,正是幸运的雨天
2010年9月,杭州西湖迎来了申遗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即接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0MOS)委派专家的实地考察评估,这好比申遗“大考”。
当时前往杭州的专家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朴素贤女士,她在西湖边一共逗留了三天,卓军是陪同人员之一。专家目光犀利,言辞直接,问题无数。
比如,西湖文化景观申报的核心之一是,城湖合璧,是一个活着的动态的遗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专家的问题来了:你们如何证明,千年沧海桑田,城,却一直就在西湖边,而不是后来大规模迁移而来?
有湖边“钱塘门遗址“为证,两根小小的石柱,如若还原,就是当年的城门,这就说明,城一直在湖边。
专家的问题又来了:“遗产”美不美,城市化纷乱的脚步有没有损害它?
幸运的是,9月的杭州本该秋高气爽,那三天却秋雨连绵。而杭州人都知道,晴湖不如雨湖,雨中的西湖如诗如画,而湖东的城市,高楼在雨天里雾气氤氲,若隐若现。因此,在朴女士眼中,西湖和杭州城,怎么那么美,比申报材料里头的照片还要美。
卓军还一直给她讲故事,从断桥相会,到被镇雷峰塔,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的背景地,朴女士对着满眼美景,在听了一箩筐故事后,她回去就拿出了“建议列入(世遗名录)”的最高评价。
恰当的干预,和谐的互动,成就了“给人启迪的地方”
6月的巴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举办的第35届世遗大会召开,来自世界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15分钟有关西湖的介绍,最终罕见的全票通过。
像西湖这样的小型湖泊类景观要成为世界遗产,是不易的。
芬兰一位世界文化遗产专家曾经质疑,西湖?类似的小型湖泊,芬兰多了去。
其实这样的湖泊,在江南就有成千上万,在人类的干预下,大多渐渐沼泽化,然后变成湿地,最后变成陆地。而西湖,从古到今,从白居易到苏东坡到今天,都采取了疏浚。这样的干预恰到好处。
而湖边的城池,步步繁荣,却以湖为荣,保持了目前这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和城湖合璧的格局。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造就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典范。
西湖,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士大夫寄情山水,而拥有西湖的杭州被视为“人间天堂”。
那个对西湖满腹疑惑的芬兰专家,在看了西湖之后,也做出评价“给人启迪的地方”。
看样子,他们都读懂了。
读懂不易。有趣的是,直到今天,他们还是不能读懂龙井茶与西湖的相濡以沫。
申遗是一项大工程,也正因此,被欧洲人一致看好的重庆钓鱼城,今年才将申遗提到议事日程。
昨天的听众中有老者,也有学生,有一位阿伯是上海人,此前,申遗成功,他为了要一张西湖遗产地图,排了数小时的队伍。他说他做过老师,后下海做老总,如今儿女都在杭州。
听完讲座,观众们再次涌进西湖博物馆,卓军说,西湖博物馆馆藏就是按西湖博物馆,卓军说,西湖博物馆馆藏就是按西湖申遗的脉络来陈列的。西湖申遗不易,想了解更多,不妨到西湖博物馆来,走一走。(责任编辑:曹凤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