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申报和保护的几点非主流意见
日期:2016-07-26 访问量:6420 文章来源:本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经常会有一些高论见诸媒体。好多年前,听说有人要把臭豆腐申报非遗,去年又看到一则消息说要把筷子申报非遗。有一位朋友说,干脆把地球申遗算了,省得大家争来争去。此话当然是笑谈,但足以说明当前申遗之泛滥成灾,不管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当大家热衷于申报非物质遗产的时候,有没有深度考虑过遗产的价值及其存世状态,是否值得申报以及有必要申报?当大家热切呼吁保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保护的实际意义?当大家大谈特谈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非遗项目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缺乏耐心的研究,是“大跃进”思想在作祟,当整个社会都在躁动不安的时候,申遗界表现出的是另一个方向上的浮躁心态。
遗产之所以为遗产,正是因为其处于消亡的态势中,当然遗产的消亡也有轻重缓急之分。非遗的式微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非遗的保护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年轻人渐渐放弃和疏离了传统,并非中国所独有。前不久,笔者从一位德国来华留学生口中得知,德国的年轻人也渐渐放弃了一些传统的宗教礼俗。
并非所有的传统产物都要被保护和贴上遗产的标签,我们应该就这些要被申报非遗的传统行为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提出几个问题:第一,有没有处于消亡过程中,还是在顽强地延续生命?类似于臭豆腐这种东西,先不论它有多大价值,恐怕一时半会儿也退不出历史舞台。而筷子及其使用技巧,只要中国人在,筷子必须在。至于书法、国画等高端的传统艺术,因为艺术市场的火热,也并没有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所以,不要把传承得好好的东西,硬要贴上遗产标签。第二,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保护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女人缠足、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婚俗以及现仍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阴阳术、巫医术,是不应该申遗的。即使是一些非负面的传统文化,因为其缺乏独特性以及在文化科技发展过程中非决定性,似乎也没必要申遗和刻意地去保护。第三,保护是为了什么?历史的产物必然在历史中消亡,世间万物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即是变的规律。当有人痴迷于汉服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穿着汉服怎么骑车,怎么开车,怎么追赶公交,怎么上厕所?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的服饰都在发生着变化,所谓汉服又是指什么时候的服装?任何传统艺术、技术、礼俗都是在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应需求而生,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这些产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保护它首先是因为我们具有怀旧的情感需要,是因为对传统的尊重。然而,尊重传统首先要理解传统,传统的核心内涵在于“传”,新事物的产生应该以旧事物为基础和借鉴。笔者曾经在家翻箱倒柜找出来很多祖先留下的旧时铜锁,惊叹于传统锁匠的才智,但它毕竟还是退出了历史。所以,笔者认为非遗的价值及其保护的目的,在于将其内含的智慧和美的元素传递到新事物中,而不是让非遗绑架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非遗本身如果能躺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也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韩国人把中医术改名韩医申报了非遗,引起了一些同胞的愤懑。笔者认为,全世界都知道中医是中国人的创造,而且中医也并没有面临消亡的困境。韩国人申了遗,也只是一种政绩追求,或者说是一种小国心态,如果通过申遗,韩国人能保护好,那还是要感谢他们的。难道韩医申遗了,就能改变中医的客观历史事实,就不许中国人用中医看病了?